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德勒兹的"三种时间综合"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的"三种综合"的精巧改造。这一概念在德勒兹哲学中极具代表性,几乎他的所有概念都可经由三种时间综合的结构获得理解。然而矛盾的是,这个三元结构仍然深陷于他试图摆脱的辩证法的泥潭,从而在整体上对其哲学的合法性造成了冲击。本文试图从德勒兹阐发的斯宾诺莎的"表达"概念入手,重新诠释并整合三种时间综合,进而尝试在德勒兹哲学内部解决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区分了自己的“欲望”概念与福柯的“快感”概念,从而划清了他们的思想界线。就权力装置而论,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中指出,欲望装配与压抑使事物标准化也使我们遵守纪律:德勒兹则认为它们将事物译成电码且再度疆域化。德勒兹提出“快感何以激活一些反权力?福柯何以构思这个快感概念?”这两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福柯赋予了力量关系、真理、快感以全新意义。福柯的基本观念是,权力装置与身体具有直接而正面的关系,德勒兹则指出,权力装置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强加到了身体上。  相似文献   

3.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12,(5):99-108
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时间在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哲学中,对于时间的思考体现了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本文以德勒兹的对于康德时间概念的批判为切入点,论证生命与时间的断裂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进而论述德勒兹关于时间的三种综合方式。在德勒兹看来,以经验的绵延和涌动定义时间,张显了时间的生命内涵。德勒兹对于时间的重新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沉寂在经验中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在此间所孕育创造的力量和革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欲望与快感     
德勒兹区分了自己的"欲望"概念与福柯的"快感"概念,从而划清了他们的思想界线.就权力装置而论,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中指出,欲望装配与压抑使事物标准化也使我们遵守纪律:德勒兹则认为它们将事物译成电码且再度疆域化.德勒兹提出"快感何以激活一些反权力?福柯何以构思这个快感概念?"这两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福柯赋予了力量关系、真理、快感以全新意义.福柯的基本观念是,权力装置与身体具有直接而正面的关系,德勒兹则指出,权力装置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强加到了身体上.  相似文献   

5.
张能 《世界哲学》2016,(1):71-79
不同于传统哲学将哲学规定为静观、沉思和沟通,德勒兹认为,哲学就是创造概念。德勒兹的哲学包含三个概念要素:"内在性平面"、"概念性人物"和"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哲学创造概念既不能脱离"内在性平面",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创造者即"概念性人物"而孤立存在。德勒兹的概念创造性哲学是作为生命提升自身的力量而被规定的,即哲学总是关系到生命思想的提升,而这些创造的哲学概念向我们敞开了思想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探讨了庄子的言意观,认为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区分了大言与小言、大知与小知等概念;揭示出知或不知在道与言之间的中介地位,并进一步区分了两种“意”,肯定在知性名理范围内,言可尽意,而在形上超验领域,则言不尽意,特别是“得意忘言”论的提出,大大超越了老子,对魏晋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美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类生存方式内在困惑的较早的本体论思索,比西方早了二千年。  相似文献   

7.
张能 《世界哲学》2023,(2):107-116+161
德勒兹毕生的思想与“内在性”难解难分。德勒兹在不同时期对“内在性”都有其艰深的探索,尤其在后期重要著作《什么是哲学?》《内在性:一个生命……》中,德勒兹又重思“内在性”这一课题。德勒兹对“内在性”一直萦萦于思,但就其每个时期的单个思想文本而言,所朝向内在性的方式是迥异的。总体上,根据德勒兹系列的思想文本,内在性本身以不同的形式或方式显现于其哲学的内部,并将其勾连为一套完整的独属于德勒兹的哲学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内在性就是为了实现内在性而进行无限创造的努力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如何充分地呈现和利用内在性,而不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陈述表达。因为内在性本身就是必须被思考,但是又无法被思考。毋宁说,它不是一种知识或者理论,而是一种触摸。它超越了一切理论知识的纯粹沉思,它指向的是一种纯粹潜能或者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伟大思想家的理论中,我们都会看到来源不同的各种思想的对立,以及在综合加工这些思想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对立。我们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区分出马克思理论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浪漫主义的动因。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主要战线上,马克思继承了浪漫主义运动的传统。浪漫主义者用保守主义的观点批判工业社会。他们哀叹“有机”关系和“有机体”之间真诚相待的不复存在。人实际上不再成为单独的个人相互接触,而是作为非个人的各种力量和制度或金钱势力的代表相互接触,浪漫主义者对此痛心疾首。一方面,个性在无个性特征的社会中被拋弃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占有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理论具体阐释了事件是作为蕴藏于事实中的那种潜在,即它并非事物状态的时空实现,而先天的价值秩序或者伦理规范仅仅只是作为时空实现中的一个现实化了的事态而已.最后,德勒兹基于先验的经验主义立场,深度刻画了其伦理学是区别于基于人类理性形象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这一基本事实.据此,从问题、事件到先验经验主义相关哲学理论的致思来看,这都与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解读"德勒兹现象",并对其"差异/重复"理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德勒兹代表着哲学领域中的"波西米亚人",他们站在现在与未来、知识与无知的分界线上,以进入哲学史的方式逃离哲学史,以概念来解构概念,以反对时代的方式来影响时代。凭借这种姿态,德勒兹颠覆了柏拉图式的传统重复观,创制了对差异、重复、时间、强度、力量、生成等概念的全新叙事,而这一叙事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图像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尚杰 《世界哲学》2016,(3):32-41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从视域角度重估生命价值的哲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在于凸显瞬间的价值以抵抗传统,而传统与永恒之间,有着隐秘的互译关系。这就使得尼采的思想为现代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它使哲学走上了生活艺术的方向,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这个方向:一方面,强调时间问题引领了全部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从视域或者差异、不连续性、如何、当下在场等概念,分析"时间哲学",从而在搁置了传统哲学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异域的哲学话题。德勒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接着尼采继续讲述这些哲学话题,这使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传统哲学问题或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要创造一批不曾有过的哲学概念,这使哲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4.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09,(5):143-152
哲学是为了寻求关于人的真理,或者,哲学是人的思想所留下的轨迹?康德提出思想是朝向真理前行,是为了认识人自己。然而,康德哲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在德勒兹眼中却成了人自由的羁绊,是对于思想的束缚。为了理解思想在康德和德勒兹之间的转变,论者在这里考察了德勒兹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德勒兹对于思想自由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一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6.
刘畅 《世界哲学》2010,(3):68-82
本文的主题是说话人的意思/意指(meinen)这个概念以及它与语词、语句的意思(Bedeutung)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维特根斯坦对这两种观点的批评:1.意指是一种心灵活动、心灵过程;2.意指为所说的句子赋予了意义,“注入了灵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对“意义”与“意思”的概念区分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7.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本文旨在澄清混淆已久的三个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一)概念释义的困难2.不知从何时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被并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也许从一开始这三个概念就已被混用,至少还未见到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过明确规定和释义,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因习用已久虽“耳熟”而未“能详”,因你用、他用、我用、大家都用,因而对其区分并未意识到实属必要、已属必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界有关存在论差异开端的争议,马里翁区分了存在论差异的三种内涵:两种不同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马里翁提出,《存在与时间》论及的是前两种差异,对第三种只作了形式上的勾勒。但是马里翁没有看到,海德格尔有关"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可以视作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原型,因此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已经展开。"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是通过一种指引联络的"扰乱"而引入的。通过重新审视与追问此"扰乱"的可能性,我们将对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及其思想实情,获得新的理解视野。  相似文献   

19.
《易余》是方以智的易学代表作之一,著于方氏中年“流遁百越”的患难之际.此书包含两大主旨:第一,以“余”概念为中心继承、发展了方氏家传易学的思想精髓,特别是解决了其中有无,虚实之间贯通何以可能的问题;第二,以“三冒五衍尽三教百家”,提出了以易学作为方法,会通儒、释、道三家的主张.这部著作在方氏易学史以及方以智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理性的区分     
什么是哲学或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回答直指在者之在。这种回答与他追问“思想的第一开端”有关。而博德尔的见解与之不同,他认为,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这种爱体现为一种概念的表达,一种智慧的给予,它涉及到概念理性,哲学是在这种理性中实现出来的,它不能还原为本体论、神学。理性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纯粹理性(即概念理性)。前两者是理性之内的区分,而纯粹理性是理性自己与自己的区分,后者产生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