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敏君 《天风》2003,(7):44-45
母亲接受了这位永生的神后,完全换了一个人,由忧愁变得喜乐,由多病变得健康,以前的恐惧不再属于她,以前的黑暗也不再属于她,她得到的是真实的、完全的、有永生的生命。她的这个生命不再有死亡,乃是有基督生命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中,许多艺术的种类起源于宗教.哪里有宗教的存在,哪里就有宗教艺术的存在.各地人民,在接受基督信仰的同时,也运用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来表达对于信仰的理解和感情.艺术是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手段之一.关于欧洲基督教艺术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基督教艺术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发展演变,中外学术界关注甚少.本文旨在介绍研究基督教艺术的东渐史,尤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以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并为基督教的中国本色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天主教传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神学及经院哲学。这些文化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还不能被中国民众所接纳或吸引。在探讨教会本地化的过程中,应该从神学本地化来探索、研讨产生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中国天主教神学。提倡教会应本地化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已结束三十多年了,但现在中国修生所学所用的仍是翻译成中文的土林哲学及以欧洲文化为载体的教会神学。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事实,而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概念。其实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与基督的思想是吻合的。我们可以看着孔子的《论语》,再看看四《福音广者之间有许多相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4.
华耀增 《天风》2007,(8):2-4
喜乐是人灵性的需要,也是人肉身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经文:帖前5:16-18这段经文讲了三件事: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和凡事谢恩。使徒保罗说,这三样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基督徒所定的旨意,是每位信徒灵性生命中必要的基本操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 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再从基督宗教在欧洲近两千来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说明基督宗教在推动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仍有其积极作用。应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复活节是充满喜悦的庆祝,是喜乐的时刻。对于基督徒来说,复活节更意味着一个完全的、圣洁的新生命的开始,这也是复活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4月5日是复活节,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截然不同的两个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复活节传达着基督徒的喜乐和盼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准备了各种形式的赞美、敬拜和布道  相似文献   

7.
杜永洲 《天风》2005,(1):F004-F004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之所以有平安、有喜乐,这是因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基督里有平安、有喜乐。在基督里有平安、有喜乐,是因为主用他的慈爱和怜悯带领我们,主使我灵命增长,恩典多多…… 啊,主耶稣,我们在你里面何等的平安喜乐!是你叫我们认识了你,信靠了你,跟随了你,得以雨过天晴;是你领我们跨过了逾越节,渡过了约旦河;你让我们谨慎自守,秉行公义,使我们家庭蒙恩,彼此相爱,抛弃自我;你  相似文献   

8.
作为外来宗教,借助当地的文化形式来传播自身思想的策略,在文化传播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可以推测,唐代景教音乐也可能采用了当时中国传统的音乐曲调。而这对于当前基督宗教音乐的中国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充一主教来自贵州。中国天主教第七届会议在京召开期间,笔者借会务组服务之机,专访了这位86岁高龄的主教。 问:尊敬的主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杂居的地方,几百年前,基督的福音就已传到这里。并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进而融合,请你谈谈基督福音对贵  相似文献   

10.
正教会是一,因为教会所接受的信仰是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参弗1:23)。耶稣基督一开始就使自己的门徒参与他的生活和他的事工;他给他们启示天国的奥秘,使他们分担他的使命、他的喜乐和忧愁。耶稣还提及他与门徒之间一种更亲密的团契:"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参约15:4-5)这说明基督徒在基督里是不可分的合一,离开了这样的合一,教会就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神的旨意     
《天风》2020,(11)
正"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6)神在基督里为信徒定的旨意,我们都当遵行,这不是太难的事,但若不靠主,却很难做到。喜乐、祷告、谢恩,这几样事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遵行,就可以使我们的灵命有所增长,也可以使我们保持和神的亲密关系;若不遵行,我们就会灵性堕落。所以我们当时时省察是否遵行了神所定的这些旨意。  相似文献   

12.
要常常喜乐     
朱敏荣 《天风》2006,(6):16-17
圣经教导我们要常常喜乐,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之一,在我们信仰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条真理,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充满着满足的喜乐。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并非如此,很多信徒没有或缺乏喜乐的表现,甚至有许多重担、困惑、悲观失望……围绕我们。然而我们相信神,神的旨意是可信的,若是我们活在主里面,必然在生活道路中充满了阳光和快乐,假如我们能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必然能产生出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主内弟兄姐妹们:愿天父以无限的慈爱护佑我们,藉着圣神的光照,引领我们生活在基督的平安与喜乐之中!前言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八届一次牧灵福传委员会会议于2011年9月25日-26日在福建宁德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了与会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代表的意见后,再次肯定教会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推进牧灵与福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田素良 《天风》2016,(6):36-37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是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瑞琴姊妹最喜爱的一段经文,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她在灵程道路上践行了基督,诠释了基督的爱,为神做出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五百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引发宗教改革的因素包括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等,这些因素迅速地改变着当时的欧洲。但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是神学上的。改教家们明确地将神学作为他们对抗罗马天主教会的基础加以使用:维护恩典的教义或维护耶稣基督的福音。作为最重要的改教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方面批评当时盛行的经院主义恩典观念,其将恩典看为人的灵魂性质上的改善,这种改善是神圣的恩典及人与上帝恩典的合作而促成的。另一方面,路德抵制唯名论和人文主义的"现代"观念,其强调人的意志有自由去主动地与上帝拯救的恩典建立连结。路德认为,这两种在中世纪后期被广为接受的恩典模式不过是人的"自义"两种不同的表述。与此不同,接受使徒保罗和奥古斯丁的教导,路德强调恩典教义的三个维度。(1)首先,人被不信和自我中心的罪所奴役,以致他/她不能自由地成为悔改的人,不能够自由地寻求上帝和上帝的救恩。罪人没有能力靠自己成为悔改的人,并改变他/她的心意,从不信转向信心。只有上帝"先存的恩典",即圣灵有效的行动,能够触摸人内在的存有,使他/她悔改,认识到自己需要基督,需要上帝的饶恕。只有上帝的灵能够使人皈依,相信并确信基督、基督的十字架及其复活。只有上帝的灵,能够将罪人和救赎主联结起来。(2)第二,称义(也就是成为上帝所接纳的)包含两个因素。一方面,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和代赎,有罪的人被上帝宣称为无罪。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站在罪人的地位受到罪的刑罚,而罪人的罪现在则被赦免了。罪人的罪被归于基督,而耶稣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牺牲所成就的救赎和公义则归于罪人,并因此使他/她为上帝所接纳。另一方面,称义同时也意味着恩赐、赦罪、给予者,即基督自己进入人的里面,与人联合。基督不是仅仅从远处将他的礼物送给人,而是亲自进入罪人里面,与人联合。因此,基督本身的公义和圣洁也就作为礼物赐给了罪人。在基督和罪人之间发生了"一种幸福的交换":基督的属性一他的公义、圣洁和不朽的生命一.被归于罪人,而罪人的所有一他/她的罪愆、污秽和软弱一被归于基督。称义意味着基督藉圣灵居住在罪人里面,而基督内住的结果就是罪人与基督进入一种紧密的位格的联合(unio cum Christo)。事实上,这也意味着蒙饶恕的罪人成为"神圣三一上帝的殿",因为基督的灵同时就是父上帝的灵。因此,蒙救赎的信徒现在分享有神圣的生命及其特质,而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神圣的爱。路德的称义概念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赦罪的法律的或法庭的维度,以及蒙救赎的人与基督亲密联合的维度。(3)路德恩典教义的第三个维度是强调在圣父和圣子的圣灵中的新生命:在圣灵中复活的基督开始在被称义的人里面活出他复活的新生命。作为一个与基督联合的"新生"的人,信徒分享有耶稣基督复活的生命。这种分享使人进入一个改变的进程中:因着内住的圣灵的大能,他/她被纳入一个毕生的医治和圣化的运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老"肉体"与在被称义的罪人里面的新灵之间会有一个长期不断的冲突;但是,信徒越被上帝的灵充满和引导,他/她就越深入地分享有神圣的爱,就会在他/她自己的生命中越愿意爱上帝和爱邻舍,成全上帝的旨意。这不是称义的一个要求或条件,而是称义的结果和产物,是通过圣灵的影响而有的纯粹的神圣恩典的礼物。在这种神圣之爱中的成长使基督徒能够越来越无私地去爱和服侍上帝、教会、及世界上所有的人。成圣意味着逐渐成为"像基督一样"。被称义的罪人逐渐被改变的程度将不会对他/她永恒的救恩产生任何的影响;救恩单单靠赖十字架的礼物和耶稣基督的"义"。在作为当代普世教会运动中最重要教义文献之一的《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中,恩典教义的这三个维度是可以被辨识出来的。这个"联合声明"最初是由信义宗世界联盟和罗马天主教会于1999年制定并签署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消除了信义宗与罗马天主教之间有关称义教义的相互谴责。稍后,世界卫理公会联合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于2006年也签署了这个声明;最近,改革宗教会世界同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于2017年7月签署了这个联合声明。许多其它教会,例如安立甘教会,也正在考虑签署这个联合声明。我个人确信,马丁·路德恩典教义的这三个维度(其也包含在"联合声明"中),在中国基督教会进一步的神学建设中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义因素。接受宗教改革这个根本的、源自圣经的教义将会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强化中国基督教会的后宗派身份。这个教义现在也正在成为普世教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在主导着中国的历史,其影响之深远,迄今还不能轻视,直到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后,中国才出现了近代和当代的中华文化。 纵观欧洲近两千年的历史,几乎可说就是一部欧洲的基督宗教史。可见基督宗教对欧洲历史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7.
早期基督教发展迅速,可归纳为6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信仰的基本特质(她的基因):(1)使徒性,(2)大公性,(3)道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4)有卓越的领袖,(5)殉道士的精神,(6)再加上外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督教的健康成长,制造了美好的条件。接着分析现今中国基督教中国化的3个层面:文化、社会及政治,显示中国化是有必要的;同时,早期教会发展及现在中国的处境,都给予我们启发,如何去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学者普遍将基督宗教由康士坦丁定为合法宗教之前(公元313),看为早期基督教。有误解以为基督教在此之后才迅速发展,事实上是康士坦丁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正因为基督教在短短三个世纪之内,其发展迅速,东至印度,西至英伦,南至北非和埃及,北至欧洲大陆,且为不同民族所接受。[2]本文先简述基督宗教发展迅速的原因,盼望从基督宗教早期的发展,可启发我们为基督宗教中国化寻出路。  相似文献   

18.
从陡峭的山边,俯瞰麦德林(Medellin)城,一尊巨大的白色基督塑像映入眼帘。基督伸开双臂,做出规劝人的姿势。我站在塑像下边,发觉自己在问:生活的基督今日在向山下蜿蜒的城市规劝些什么呢?基督会向这个现代大都市——该城市得以名扬的企业和高效率的象征说些什么呢?基督会向沿着  相似文献   

19.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成就并不卓越,诗歌写作也并非杰出,但不可否认她的诗歌独一无二。她诗歌中所蕴含的灵性无可替代,她的自然,她的平淡,她的坦白都是令人心动的。而这独特的内涵的根源就在于她纯真的基督信仰。这一信仰深入她的生命、生活,成为她创作乃至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她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正是通过冰心早期的诗歌创作来探讨她与基督信仰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