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公务文书中,为了适应应用文的准确和简洁的要求,常常使用一些缩略语,以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因此,缩略语在公务文书中被广泛运用。在公务文书写作中缩略语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标数概括。这是公务文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缩略语,如“四个现代化”,“双增双节”“三资”等等。这种标数概括的特点就是把几个并列的词语中共有的“成分”抽取出来,再在它的前面标上与原构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宗教医疗的角度,探讨敦煌“患文”所展现出来的佛教医疗观。“患文”是佛教专为解除病患所举行坛法仪规中所念诵的应用文书,大约有一定的范文模式,经由建坛作法来启请诸佛,为  相似文献   

3.
从“吗”和“呢”的用法谈到问句的疑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教师教学生辨别“吗”和“呢”,采取了这样的说法:凡是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吗”,不能用“呢”;凡是不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呢”,不能用“吗”。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可是不作补充说明,就会出现问题。有些问句要求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末了只能用“呢”,不能用“吗”,然而“是”或“不是”常常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况且,点头或摇头也可能使人误解。比如有人问:“他不答应?”  相似文献   

4.
一些报刊文章,谈到提拔使用干部、人才,常常是“启用”、“起用”混用。例如,同是一张《解放日报》,在11月3日的一篇文章题目中,用的是“启用新人”,而在11月12日的文章题目中,用的又是“起用一代新人”。“启用”、“起用”究竟哪一个用得确切?我们不妨先辨析一下它们的词义。启,《说文》的解释是:开也,从户从口。这是一个会意词,现代汉语中一些含有词素“启”的合成词,大多用的启的本义或引申义,如启发、启动等,而且这些动词所支配的对象大多是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启用”这个并列式合成词也是这样,《现代汉  相似文献   

5.
老叨 《天风》2016,(9):40-41
有人用“星期”,而有人则用“礼拜”,这两个称谓经常被交叉混用。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星期”和“礼拜”同为指代一周七天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为何教会中有人说“星期”是迷信,而“礼拜”才是真意?让我和大家一同来查考一番吧!“星期”与创造有关既然是“星期”,当然就与星辰有关。《创世记》1章记载:“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  相似文献   

6.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部分”与“有的”都是表示没有断定全部的量词。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我们不能把用“部分”和“有的”作为量词的判断,简单地视为同一种判断。“有的”是表示“至少有一个”的意思。至少有一个是多少?数量是不确定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是全部,它是一个特称量词。“部分”是表示“至少有一个,但是并非全部”的意思,它所表示的数量是比较确定的。因为“部分”不仅表示“至少有一个”,同时还表示“并非全部”,所以我们称它为复合的特称量词。  相似文献   

8.
欧阳谦 《世界哲学》2013,(1):112-122,161
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由.比如,分析哲学用“证实原则”来拒斥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用“有根的存在论”来声讨“无根的本体论”.本文所论述的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则是从“尚未存在”出发指责传统哲学的停滞和保守.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力图伸张哲学思考的未来向度,用以证明实现人类自由王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近日参阅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该会集本确如前人所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文简义丰,词畅理圆”,系“最善之本”。经中《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一章中,有“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一句,其中:“望”一词,众解说似有不妥。今不揣浅陋,以凡夫之心,妄测圣意,就正于各位大德。黄念祖老居士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解释是:“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已,故云“望他利,用自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净土诸经今译》中,将原经径直改为“希望他利”,译…  相似文献   

10.
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当今有所谓“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之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流行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张之洞被认为是“最乐道之”的著名代表人物。这种观念一百多年流行不绝,至今仍支配着海峡两岸不少中国人的思想。“西体中用”的积极主张者是李泽厚。他提出此论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同“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刺激性地相对立。  相似文献   

11.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3.
李世峥 《天风》2013,(9):24-25
《诗篇》第1篇以“有福”为主题,用简洁利落的笔触勾勒出基督徒的幸福人生,让读者不得不心驰神往:“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相似文献   

14.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15.
一、“卧尔兹”的概念及作用“卧尔兹”是阿拉伯语的音译 ,是伊斯兰教宣教的一种方式。含有“劝导”、“训诫”、“教诲”、“讲道”等意。《古兰经》云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 ,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 ,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 ( 16∶12 5)。“关于使者们的消息 ,我把它告诉你 ,用来安定你的心。在这些消息中 ,真理以及对信士们的训诫和记念已降临你了” ( 11∶12 0 )。伊斯兰教传教的主要方式是用口头语言宣讲教义和用书面文字宣讲教义 ,旨在劝导人们从迷误中醒悟 ,归信安…  相似文献   

16.
选言命题(或称“选言判断”)常用的逻辑联结项,一是“要么”,一是“或者”。用“要么”联结肢命题构成的选言命题,称为不相容选言命题。其逻辑形式是“要么P要么q”,其逻辑性质是当且仅当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整个命题为真。就是说,不相容  相似文献   

17.
量词“个”和助词“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本语法书在讲“个+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举了下面这样的例句: ①你们可倒跑了个快。②妇女们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 ③两个师爷闹了个下不了台,……作者认为“个+谓词性成分”是体词性词组。“自然可以充当宾语”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讲“个”“跟动作有关的用法”时谈到,“动+个+形/动”,“‘个’的作用跟引进补语的‘得’相近。动词可带‘了’”。举例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某铁路分局召开的冬运工作会议上,局长、党委书记在会议伊始。便颁布了一个“三不许”的“会议禁令”。一是与会者汇报工作时不许念现在的文字材料,一律讲“普通话”;二是汇报中不许说官话套话空话;三是每人的汇报时间不许超过十五分钟,否则“两牌”(黄、红)伺候”。结果,往年需用一天多时间的会议,这次仅用半天时间便结束“战斗”。  相似文献   

19.
管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之一巨子”。《管子》一书记载了管子丰富而精辟的治国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仅从“视时而立仪”、“皆用而勿尽”、“轻重之权”、“国有四维”、“有德”之君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弘扬,以期能为我们学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找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迷信”这个词广泛地被人应用,大概不是从“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的。虽然“破除迷信”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但是那多指“现代迷信”。其实,“破除迷信”已经是将近一百年的老生常谈了,迄今人们一听到自己不能相信的事物还喜欢用“迷信”二字驳斥对方,或指责对方的愚昧,而且还喜欢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名曰“封建迷信”。要是你反问一句,“什么叫封建迷信?”他也许干瞪眼,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因为总爱指责别人搞迷信的人,往往迷信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