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成瘾的诊断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网络成瘾的心理测量评定、临床评定和诊断、心理行为治疗和临床药物治疗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研究.问卷和量表是诊断网络成瘾最直接和主要的形式,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临床精神病学特征诊断网络成瘾的研究.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治疗主要是心理行为治疗,临床和药物的治疗还比较少.最后对现有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侠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72-675
网络成瘾是一种对互联网络的心理依赖,包括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被试为中国重庆三所高校的大学生675人。对其中随机抽取的390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的因素结构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了问题、依附、认知偏差和失控四种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依附和失控倾向。得到较好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余下285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相关关系检验发现三类网络成瘾倾向与使用频率都有显著相关.与使用时间都无显著相关。T检验发现女生在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依附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的问题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宁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4,27(6):1356-1359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元认知的特点.从元认知的角度揭示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水平包含有七个因素,并且其总水平与网络成瘾有显着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非适应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1):65-68,61
Davis的认知-行为模式揭示的非适应性认知是网络成瘾产生的充分条件,本研究通过《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的测验,分析网络成瘾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非适应性认知基础,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健  张芝 《应用心理学》2007,13(3):279-285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鉴别的主要标准和方法,然后对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生理机制及其干预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综述。最后,本文提出了网络成瘾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本能的视角审视网络成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对其成瘾机制的关注与研究。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对网络成瘾进行成因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注意偏向、认知加工倾向、抑制控制和感觉寻求以及网络成瘾的神经通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些研究结果在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明确网络成瘾与高级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整合现有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指标,突出研究成果在网络成瘾鉴别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令人堪忧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和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现场实验方法,探索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通过该模式辅导训练,实验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自尊、感情与社会孤独、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这表明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模式对矫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Given that shyness has been consistently link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th, an examination into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 desire to avoid loneliness on the shyness–Internet addiction link could offer potential insights into a possible explanatory mechanism as well as direction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young adulthood.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avoid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286 youth Internet users. Shyness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liness avoidanc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dition, loneliness avoidanc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Most importantly, loneliness avoidance may predispose shy youth to becom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for youth wellness are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2.
台湾网络成瘾问题硕博士学术研究现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妙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5,28(5):1253-1256
综观台湾近几年来网络成瘾问题硕搏士研究论文:(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法、类实验设计法等三种型态作研究;(2)研究对象包含高中生、大学生、大学及研究生;(3)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1AS)、上网效果正向预期量表、网效果负向预期量表、拒网自我效能量表网络使用调查表等共20种;(4)研究网络成瘾相关变项包括盛行率、性别、上网时数、游戏种类与成瘾的相关性、网络成瘾之认知模式等。长期使用网络在心理层面会形成依赖,在生理层面会形成一些类似戒断反映的症状,因此在享受科技化之际,去了解及认识它对人类各种身心社会的影响力势在必行,去思索改善不良的影响是研究者的责任及使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制不能调节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闯入性思维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而且认知重评会削弱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50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神经质人格与网络小说成瘾的关系以及叙事传输和沉浸感在其中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网络小说成瘾与神经质人格、叙事传输和沉浸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神经质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小说成瘾,还可以通过叙事传输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对其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沉浸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叙事传输-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阅读网络小说,预防成瘾。  相似文献   

15.
Most Norwegians are Internet users. We conducted a stratified probability sample study (Norway, 2007, age-group 16–74 years, N = 3,399, response rate 35.3%, 87.1% Internet user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t-risk Internet use by the Young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YDQ).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YDQ score 5–8) was 1.0% and an additional 5.2% were at-risk Internet users (YDQ score 3–4).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t-risk Internet use w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gender and age with highest prevalences among young males (16–29 years 4.1% and 19.0%, 30–39 years 3.3% and 10.7%).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male gender, young age, university level education, and an unsatisfactory financial situation were factor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t-risk and addicted use combined). Time spent on the Internet and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sleeping disorders,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YDQ scor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learly affects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life event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depression using an adolescent sample in China. A total of 3507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n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ath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life events fu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Specificity f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life events was demonstrated in comparison to alternative competing mediation models. The finding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the effect of Internet addiction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is mediated by the life events.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test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explor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athways leading to adolescent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7.
叶宝娟  郑清 《心理科学》2016,39(3):621-627
为考察焦虑、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压力量表、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网络成瘾量对随机抽取的341名大学生表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焦虑中介了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的关系;(2)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而积极应对方式并未中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所以,焦虑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