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宋绘画是继盛唐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进一步繁荣的时期。宋代画家在创作构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当我们学习传统的时候,就必须与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收",直到"消化",将其为我所用。绘画创作的关键是构图,工笔花鸟画的构图风格独具特色,它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体现作品的魅力。工笔花鸟画的合理构图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的构图变得越发多样化。文章分析和总结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多种构图方法,并对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和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临摹宋代花鸟画时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然后学习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画面既要符合工笔花鸟画工致的特点,同时也要营造意境,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艺术流派都应有自己的艺术特征,漓江画派作为一个被打造的艺术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艺术界广泛关注,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发展,漓江画派工笔花鸟画家们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通过对漓江画派工笔花鸟画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其艺术特征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术风格及艺术形式。近些年工笔画有了新的发展,特殊肌理也逐渐被应用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当中。文章将从肌理技法的概述角度出发,对其定义以及类别加以介绍,探究特殊肌理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主要运用方式,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写意花鸟画是我国绘画体系的重要部分,早在明清时期花鸟画就发展到了鼎盛,从明代的"青藤白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恽寿平、扬州画派等,都表现了写意花鸟画旺盛的生命力。华喦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华喦的生平介绍,分析华喦的写意画风格,进一步探讨画中所隐含的隐逸精神,展现精神对艺术的作用,透视出华喦对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非闇与陈之佛是20世纪初中国画坛涌现的两位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家,他们的艺术实践为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开辟了道路。文章对两位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艺术理念与创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鸟画从唐代起成为独立的画科。五代时期,经由黄筌、徐熙的发展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花鸟画风格。北宋时期,"崔白之变"到宋徽宗院体画派创立,使得花鸟画进一步走向成熟。南宋时期,以林椿、李迪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家将工笔花鸟画发展到顶峰,形成了以"细节忠实"的代表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工笔花鸟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明珠。“新”工笔花鸟画画家在保留传统花鸟画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力。阐述“新”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概况,分析“新”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理念,探讨“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特点,并结合部分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作品,深入研究“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及其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8.
提及中国花鸟画,不能不谈及徐熙画派.徐熙画派在中国花鸟画史上的地位之重要和影响之巨大都是空前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的花鸟画创作及花乌画的传承和演变.徐熙画派是指从徐熙野逸的艺术特点出发,汇就了横向时代影响和纵向历史继承两个方面的绘画流派,但是这种风格特点归根溯源还是由徐熙创立的,徐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画派的特点,也浓缩了这个画派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丁芳 《美与时代》2023,(3):54-56
写意就是写“我”之意,是画家借助绘画创作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工笔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中历史最为久远的绘画形式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广受人们的认可。工笔花鸟画中承载了丰富的写意性特点,画家们也正是通过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写意性来表现自然,从而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介绍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写意性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具体展现,探索工笔花鸟画写意之新变,旨在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在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工笔花鸟画融合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典绘画当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很多表现形式都融合了时代的气象和精神风貌,使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工笔花鸟画也融入了现代的创作意识和绘画元素,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得以用新的视角对工笔花鸟画在绘画形式及绘画语言上进行新的解构,使工笔花鸟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时代的审美意识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任伯年是晚清一位著名的画家。作为海上画派的领袖,他的绘画风格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绘画。任伯年的绘画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方面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在花鸟画方面,其建树尤为明显。任伯年的花鸟画是在吸收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绘画和中国的民间艺术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借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理论对任伯年花鸟画构图张力进行研究,并结合任伯年具体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整理。  相似文献   

12.
"长安画派"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一次全国习作展。伴随"长安画派"的繁荣,作为其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花鸟画也崭露头角。"长安画派"唯一一位以花鸟画创作为主的画家——康师尧,其对花鸟画所作的研究,不仅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花鸟画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而且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北花鸟画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门画派"以其人数众多、影响力大而著称于世,其画风基本影响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的主要格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沈周是明朝中后期的艺术巨匠,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对沈周的艺术成长之路起了重大影响。在临摹古人之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感性美与理性美相结合,主观性高于客观性的绘画思想。其花鸟画的风格对后世甚至是现代画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画坛画家萧云从,创建的姑孰画派,对皖南诸画派产生重要影响,对清代绘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参与了版画的创作,留下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对他的山水画风格形成产生影响,文章着重分析徽派版画创作与萧云从绘画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百钧,是国内享有盛誉的中青年花鸟画家。他的工笔花鸟画不仅以自然美的咏叹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更以意象造型及高超的艺术技巧享誉画坛,对中国花鸟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又能大胆开拓,既超越传统的局限,又不受西方绘画形式的牵绊和左右,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全新局面。然而,我们对于中国花鸟画家的研究多局限于宋元明清时期,对这样一位艺术成就卓著的当代中青年画家的研究却很少。  相似文献   

16.
恽寿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对其思想、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花鸟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更是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恽寿平对没骨画法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没骨花鸟画风格,清新高雅,设色清逸,为清代及近代以来花鸟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文章着重分析并论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包括它的起因、发展阶段、风格特点及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恽寿平的风格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其具体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不断变化,色彩风格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特征。色彩教学是高校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工笔花鸟画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工笔花鸟画人才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对高校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中西交流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在中画西用、西画中用的反复运用中,难免会出现中西绘画的碰撞。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中国传教,并传播西方绘画。文章以其宫廷代表作《百骏图》为例,结合自己的研究生主修专业,就其工笔花鸟画创作展开论述,通过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绘画特点,来说明郎世宁如何将西画中用融合到其创作中,同时阐述从郎世宁的创作中所汲取到的一些有用的绘画经验,以期为以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璐 《美与时代》2016,(10):18-19
绘画流派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画派从晋唐、五代、两宋至明清,再至现代,其形成、发展、消失都离不开时代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画派的差异较大。但由于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及观众的审美趣味等原因,使得中西方画派中某些画家或有相同的审美追求,或有类似的创作主张,其作品也或有气质的相似,或有表现手法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工笔花鸟画的定义、历史发展及笔墨传承,论述了意境的精神内涵及其在工笔花鸟画中的体现。工笔画是中国画的分支,风格虽然工整、细致、写实,但精神实质仍然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同样追求意境表现。最后分析了现代工笔花鸟画意境的开拓途径及创新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