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迷信与理性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轮功“被取缔后,迷信问题越发引人反思。尽管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但科学与迷信、理性与迷信的对话一直在艰难地进行着。目前,有一种说法更令人深思,即“对科学的盲目笃信也是一种迷信“。它似乎要把人们从盲目崇拜科学的迷梦中惊醒,比科学家更为理智地看待科学。对这一说法,我们该怎样理解呢?它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些说法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把迷信看成是一种思维倾  相似文献   

2.
张能为 《哲学研究》2023,(11):86-96+129
“希望”问题在伽达默尔思想中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的重要意义,是他后期声称的最重要“学说”,也是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捍卫的唯一论题。伽达默尔承续海德格尔思想,既肯定时间性、历史性之于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也强调未来性之于实践哲学理智理想的内在关联。不同于将希望归为宗教上的上帝信仰、视作心理性的激情之物,抑或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伽达默尔把希望问题看作哲学性论题,将其置于“人的此在”的存在结构要素、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和生活世界规划创造三个维度上分析,阐明希望既是人的此在的自身理解与规定,且由其显现而构成存在本身,也是实践理性具体化的普遍性理智理想,还是生活世界应有改变的可能性规划与期望构想。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具体化,整体方向性、未来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以及理性自由共同构成了“希望”之思的重要特性。伽达默尔主张希望不由外而来,而来自人的此在之理解,“逻各斯”与“努斯”精神相结合,是以善本身为目的的世界定向筹划。哲学的工作和任务在于,让超越性的“希望”得到理性化、具体化与现实化之规定、实行,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关于希望的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应用理智德性的追问既是应用伦理学的历史使命,更是解决人类生活世界面临诸多高新技术伦理问题的内在要求。应用理智德性具有科学、技术与理智三大要素。如果说科学是理智追求知识原理的平等路径,技术是理智运用知识原理的自由途径,那么理智则是在技术实践中运用或发现科学原理以便达成尊严的能力。也就是说,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把握、运用科学技术以达成平等、自由与尊严的应用德性,也是理智的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德性。  相似文献   

4.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我们是需要保持理智的,否则就要干傻事,干坏事。但人也是情感动物,在一些情况下却容易失去理智,在冲动下干出一些过后感到后悔但已不可挽回的事来。在此简析一些生活中使人容易失去理智的情况及“对策”,衷心希望朋友们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让生活多一些平和,少一些后悔。  相似文献   

6.
刘阳 《美与时代》2003,(9):87-89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①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世界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客观知识、客观真理;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强调主体对人文世界的感受、理解,同时也比较强调直觉与体验。这种直觉的、体验化的认识形式突出体现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是说直觉、体验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特征。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②已在理念上被确立,那么,探寻与之相符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已成为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韩强 《哲学动态》2002,(9):34-36
现代新儒学主要是从直觉与理智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科学民主的关系.他们认为道德是直觉的,科学是理智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高于西方的科学民主,因此提出了直觉为体、理智为用的本体论,由此进一步展开了内圣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的社会哲学.也就是说,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直觉和理智为逻辑起点,宣扬儒家的心性论,然后由道德、科学、民主三个基本范畴展开了他们的社会哲学思想.从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到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第三代新儒家进一步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试图对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辩证法的逻辑眼光观之,概念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具体的。所谓“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的说法,认真追究起来,不是指本性不同的概念,而是对概念的不同理解,或者是在不同逻辑背景中对概念的不同运用方式。人们对概念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会看到面貌不同的概念,是因为概念本身无论  相似文献   

9.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证与直觉证悟是现代中国哲学中共存的两大思潮。与胡适等人科学主义的路数不同,梁漱溟、熊十力、贺鳞极力倡导直觉主义。梁漱演的直觉论是超越理性的,熊十力的直觉论则表现出对超越理性的直觉进行超越的意向,而最终实现这种超越的是贺徽的直觉论。他们共同代表了这样一种意识流向:矫正科学理性主义的流弊,回归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梁漱滨的直觉论是以他的生命宇宙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生命、生活或意欲是宇宙万物的实体,而生命的核心在于人心,“生命是活的,宇宙最活的就是人心,果能认识人心,就可体认出宇宙的生命来了。”…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在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直觉的、理智的、理性的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心性"学说和"无私的感情"等道德伦理观念,为新儒学伦理思想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读几幅“深山藏古寺”的国画,令人怦然心动!动的不仅是“心学”所说的心,更是禅宗所旨的“本心”,呼唤着自然和人性的复归。禅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不外乎禅悟、禅境、禅悦三个方面。“深山藏古寺”突出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是指领悟、感悟、觉悟,如佛祖拈花一样,通过心灵感受来领悟佛教真谛。比如“深山藏古寺”这一命题,看似简单,实际却难。如不打断正常头脑中的思维逻辑,使之进入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直觉状态,就难以悟道。只有饱受佛法的重陶,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画中,才能绘出只有增人汲水而不显露古寺的…  相似文献   

13.
在孟子“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说中,良知一般被视为主体道德意识或道德实践等层面的内在规定,所以通常以道德德性加以阐释,以致忽略了可能潜含的理智德性内涵。转换考察进路来看,与饱含神秘色彩的“生而知之”不同,“不虑而知”以遮诠的形式寓意了良知的认知特性,以及某种消极实现方式。在德性认识论的启发下,作为一种好的、可靠的认知结果或认知状态,良知不仅蕴含了伦理意义下主体德性品质的良善,也意味着一般意义上“心”之功能的良好。而良知所彰显的此种认知状态的达成,离不开主体相关理智德性的参与和发挥,“感”和“直觉”即为良知的两种可能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幸福.属人的幸福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可实现的最高善,即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灵魂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又包括实践的理智和沉思的理智.以合于沉思的理智的实现活动为目的的生活是沉思的生活,以合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为目的的生活是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但它是属神的生活,不是属人的生活,人只能以其神性的部分来过这种生活.政治的生活是第二好的生活,并且它是属人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值得我们追求,但现实中只有部分人能够实现;政治的生活带来的是属人的幸福,它与城邦的善联系在一起.此外,即使一个人过着沉思的生活,也同样需要拥有明智的品质,做符合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16.
“直觉”作为克罗齐美学的核心概念,构成了艺术的规定和美学的原则,被赋予了审美的本体论意义.“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是克罗齐美学的基本命题,一方面“表现”使“直觉”具有清晰的过程和确定的结果,焕发出创造的光辉,另一方面“直觉”把艺术限定在心灵的领域,在缩小了艺术的外延的同时彰显了艺术的独立.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研究中,大量的哲学论证其前提依赖于直觉,从直觉出发建构哲学论证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专家直觉与大众直觉哪一个更为可靠?传统哲学家认为专家具有洞见,大众则充满偏见,这种立场被称之为专家辩护。实验哲学家反驳了这一看法,认为专家直觉和大众直觉同样不可靠,所谓的洞见不过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偏见。追索这一思路,本文认为哲学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人间之学,专家和大众直觉都值得同等对待。本文一方面引介讨论实验哲学对专家辩护的批评,另一方面从概念上理清直觉和理论的关系,指出专家辩护不能成立的深层原因,进而在此新理路下,重新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区分、重新理解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18.
“人要认识真正的世界,只有凭借一种综合的、直觉的方法。这种直觉的方法要求人舍弃理性和注重直接的、刹那间的感情。只有在直觉中,人和客观世界才能在本能冲动下互相渗透,达到统一,从而洞察到世界的本质。”——柏格森  相似文献   

19.
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由此才能理解库恩讲的竞争范式之间“不可公度性”的不可避免,并看出他前后期思想的连续性.“语言游戏”中的“游戏”意味着:一个语言活动总在参与着此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所以“语词运用”总走在“遵守规则”之前.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而这种生活形式也正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在保持家族共同体的结构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并与之交流的原范式.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家族范式,将家族范式中隐含的范式间性和文化间性发扬光大,由此而赋予中国古代文化以独特的风貌.库恩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亲缘相似性(Ahn-lichkeiten)的学说能够提供理解这种柔性范式的一条哲理线索.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古今中西思想激烈冲突,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人不同,冯友兰对传统价值没有更多的留恋,最困扰他的是如何理解和适应时代。他在晚年指出:“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解决这种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