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重大转折,常常并不发生在整数年份。但是,在世界进入第21个世纪和第3个千纪的时候,回顾既往,瞻望未来,对于世人来说,却又是再自然不过,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在宗教领域尤其如此。因为,且不说世纪和千纪的纪元方式本身就同宗教有关,而且,同别的文化形式或意识形式相比,宗教似乎更加重视回顾和前瞻;坚持要人们记住“起初”,又常为人们预言“未来”的宗教,当然特别重视远不可稽的“原初”以及渺不可测的“终末”。那么,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宗教本身的百年概况罢,至于前瞻,我们既然不会预测,就只好寄寓于回顾之中了。如果…  相似文献   

2.
当下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误读,导致人们普遍认为石涛是在鼓励和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甚至将这一观点与“笔墨等于零”一同作为中国画“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撑,但该画跋或其画学并无此意。通过对画跋中主要文字的解读,结合石涛画学思想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辩证,认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无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杨经建 《学海》2003,(1):191-19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侠崇拜心理或崇侠意识是侠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英雄传奇类小说是崇侠意识乃至侠文化寄寓和升华的审美载体。 2 0世纪的英雄传奇小说一方面以“复仇母题”为创作资源 ,一方面以“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为叙事范本 ,并分别从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崇侠文化心理乃至侠文化予以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4.
倪瑗 《四川心理科学》2014,(6):93-93,70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政治统治的相当开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新兴市民阶层的迅速崛起,文化的高度繁荣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宋代的民俗比前代更加丰富完善。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量记录,反映当时民俗生活的诗歌便应运而生。民俗使诗歌的题材,内容发生新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同时诗歌又在广泛流传中加速了民俗的普及,苏轼的诗文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本文拟通过对苏轼部分诗文的分析,从他诗歌中的“平民饮食”、“养生之道”,以及“自得人生”三个方面管窥宋代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桑荟 《学海》2003,(5):204-206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 ,560页  清初的诗文浩如烟海 ,但利用这些诗文作历史研究者似不多见。殆至近代 ,邓之诚先生所著的《清诗纪事初编》首开“以诗证史”的先河 ,其后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更将“以诗证史”发挥得淋漓尽致。最近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是“以诗证史”的又一力作。本书共收录了 12篇文章 ,大都曾在两岸三地的专刊发表过 ,它们分别是 :《清初所见“遗民录”之编撰与流传》、《试论清初人选清初诗》、《探论清初诗文对钱牧斋评价之转变》、《读方文〈山集〉———清初桐城方氏行实小议》、《顾炎武…  相似文献   

6.
感悟苏东坡     
暑假旅游到蓬莱,在这传说为海上三仙山之一、神话“八仙过海”的地方,我意外地看到了苏公祠!虽然其格局不大,祠内仅存些诗文书法画像的碑刻,但是其“地位”不低,比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所在的位置都要高,与“八仙”蓬莱阁同处丹崖“仙境”之巅。据导游介绍说,  相似文献   

7.
生酿小甜椒     
子安 《佛教文化》2018,(4):125-127
前些年在终南山住茅棚,曾写过一篇“酿青椒”的文字,记述吾家山居料理。近年来寄寓京都,发现很多食材都和大陆有别,譬如青葱、洋葱几乎没有辛辣味,甘蓝可以直接生食,刺身其实很腥,所谓松茸就是野生菌类等。另外,所谓京都饮食的淡味也是一种误会:京都饮食其实是重口味的,特别是蜚声海内外的拉面.  相似文献   

8.
一篇作品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虽然有多种因素,但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有直接关系,却是不容置疑的。郭沫若同志一九五九年三月读了《革命烈士诗抄》清样以后,題了一首诗,诗的第一句是“血性文章血写成”。时隔二十六年,每当想起这句诗,都会联想到那些彪炳日月、光照乾坤的血性文章,使我们心潮澎湃,精神为之一振。古往今来,那些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夺目光辉的血性文章,无不寄寓了作者对崇高理想的忘我追求、对光明未来的无限向往。有些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呼喊出来的诗文,表现出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用鲜血写出的文章,已成为后世人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9.
“听唱新翻杨柳枝”——读《柳如是新传》陈辽柳如是(1618——1664),是明清之际的一位奇女子。她本性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以字行。由于她的一生传奇经历,当时和后代写她的诗文甚多。或把她写成“秦淮八艳”中的“名妓”(按:柳如是...  相似文献   

10.
名位与人品     
名位与人品周建主大凡有名有位之人,其人格和品德修养亦达相当程度,“位尊德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有名有位之人,只愿追求功名利禄,忽视或不顾人品道德,最终为人所不齿。明朝有个著名文人董其昌,其书画、诗文和赏鉴人称“三绝”。他做过地方和...  相似文献   

11.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难读 ,难读有好几层意思 ,一是有的语词十分费解 ,例如“以言其老洫”的“老洫” ,“奚必知代”的“知代”等等 ,当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历代注释选择或作出某种解释 ,但是这些语词的来头和含义毕竟是模糊的。二是有的句子即使在上下文中也很难确定其含义 ,例如“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故曰莫若以明”之类 ,就很难解释清楚。“莫若以明” ,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译今注》译作“所以说不如用明净的心境去关照事物的实况”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陈先生译为“所以圣人不用 (知见辩说 )夸示于人而不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金丹派祖师,白玉蟾文化修养高,诗文皆长,艺术水平能代表一代福建士人水平。本文在勾勒其四种类型诗歌基础上,集中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艮背”修炼思想与其文艺思想的关系,折射出道教对古代文学、古代思想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浅论花酒诗     
自古以来,花、酒、诗三者似乎有着很深的渊源,文人中也广泛流传着“有花方解酒”,“莫教一日不开花”的迷恋花酒之说,可以说花酒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融入文人诗家的灵魂深处。本文将以古代诗文为例,就中国文人墨客诗中的花酒现象进行论述,浅析花酒诗三者之间难舍的情缘。  相似文献   

14.
在上古时期,“命”和“天命”观实际反映了中国早期宗教由“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由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特点。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作为至上的人格神上帝或最高主宰之“天”所赋予人的“使命”或德性称为“天命”,而将令人无可奈何的、导致人之生死疾病顺逆吉凶等偶然性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称为“命”。墨家则出于“天志”“天鬼”“天意”的宗教立场,认为一切社会现象皆由“天命”决定,“天命”之外不存在所谓“命”,故对“强执有命者”之“有命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墨家“非命”的实质只是反映了儒、墨两家“命”和“天命”观的某些差异,而非两家思想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5.
刘欢 《孔子研究》2023,(6):66-80+158-159
在儒家所设计的人间秩序中,圣、贤、君子、仁(者)、士、大人、成人都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君子是次级理想人格,其余则反映了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和程度,故而理想人格也属于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结构。孟子的“圣人”观,整体上属于儒家的范畴,但亦表现出注重差异和多样性独特面向,这点可由孟子对“四圣”的评价、作为理想人格普遍化的“君子”所反映的不同人群的价值差异以及“圣”之不同层次区分等三个方面加以体现和证成,由此孟子寄寓在“圣”之理想背后的精神实质上是平等与超越并存。揭示这一张力,有利于开显孟子哲学尤其是与其有关的人或“自我”观念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何景明与李梦阳论诗,曾引《周易·系辞》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来针砭对方的“尺寸法古”.后来李攀龙将这一易学命题提升为诗文复古的纲领,既标志着复古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复古实践陷入窘境.通过探讨宋明学者如何阐释这一易学命题,可以发现复古论者的思维方式深受经学影响;通过解析复古论者如何运用这一易学命题,可以透视李、何论诗的分歧所在,以及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朝鲜文人笔下的北京白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朝鲜经常派使团到中国北京,使团中的官员或随行人员多是著名文人,他们在来京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或与中国文人、学者切磋学问、唱和诗文,或采买图书、字画,或观光游览,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整理,或供政府参考,或供文人品赏.笔者查阅<韩国文集丛刊>及<燕行录>时发现,从清代中期以后,朝鲜文人在逗留北京期间,重点游览了紫禁城、雍和宫、东岳庙、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琉璃厂等这些重要的人文景观,并且均留有诗文.有没到过中国或没参观过这些景观的朝鲜文人也根据中国史料或本国人的诗文对这些景观有所记述.对于白云观这一全真道教圣地,在朝鲜文人的文集中也有少量的记述,这些记述对于研究清代中、后期白云观的结构、布局、陈设、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身在茅台,读诗阅文,自觉不自觉地便关注起诗文中的茅台。特别是阅读地方文人的诗文,不经意便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马军 《思维与智慧》2014,(10):46-47
章悼本是苏轼的朋友,一句笑话,将这种关系彻底翻了个个儿。王安石大展拳脚时,章悖尚是小字辈,但博学多才、城府极深的他还是被王安石相中,协助他编纂《字说》。由于其书过于追求新异,“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因而“多穿凿附会”,违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个六书规律之处甚多。学问大家苏轼忍不住嘲笑了这位朋友一把,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一笑的后果有多严重——本是学术范畴的歧义,倏忽间即变成政治上的鸿沟,哪怕彼此曾多次在诗文上唱和,章悼的儿子章援尚与苏轼有师生之谊,其状元功名还是苏做主考官时给取的。  相似文献   

20.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