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两个研究和内部元分析考察了孤独感对人际目标追求的影响以及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测量人际目标实现可能性以及特定一天中的孤独感和人际目标投入,发现孤独感与人际目标投入呈负相关,目标实现可能性调节了二者间的关系;研究2操纵人际联结体验,发现孤独组投入意愿最低,策略数更多,策略字数最少,目标实现可能性调节了人际联结体验和投入意愿的关系。研究表明,孤独感会降低人际目标投入,目标实现可能性调节了二者间的关系;孤独者不是缺乏人际投入策略,而是不愿意投入人际目标。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殊化信任以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223名工人被试平均年龄24岁。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拟合指标十分理想。三种交往情景下的人际信任路径模型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1)殊化信任在所有情景下对信任行为都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2)泛化信任则只在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才起作用;(3)与目标人物的关系越疏远,对他们作出信任行为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也越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认知结构,至少包含3个基本的自我表征形式:个体自我、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从动机性视角出发,3种自我的层级关系存在4种可能的假设:(1)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2)关系自我首要性假设;(3)集体自我首要性假设;(4)情境性假设。以往动机性视角出发的研究偏向于支持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但其结论仍需通过进一步考察其他可能变量的作用而加以验证。从认知视角考虑三重自我的层级关系时,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缺乏同时比较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的整合性研究。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将三重自我整合起来的新的实验范式,从而有助于对三重自我层级关系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真诚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 在工作互动中十分重要。不真诚不仅会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管理学者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诚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基于自我的视角将真诚当作个体特征, 探讨个体真诚对其领导效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 真诚的本质内涵中包含着人际的取向。因此, 为了探讨真诚作为一种人际特征如何影响同事互动,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人际真诚的概念, 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人际互动中所展现的真诚可能在程度和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和澄清人际真诚如何作用于员工的同事互动, 并进一步揭示人际真诚怎样影响其团队地位。 相似文献
6.
尽管关系维持策略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个人福祉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个体被拒绝的风险和痛苦。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人际感恩一方面能在关系面临威胁时激活威胁缓冲策略修复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在威胁解除时激活关系增强策略建立和促进人际关系,但人际感恩也增加了使用非适应关系维持策略的可能。此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助于解释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未来研究应从二元互动视角考察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从多元评价视角考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人际感恩对关系维持的影响中扮演的角色;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7.
组织中的人际冲突是组织成员在分歧、负面情绪与干扰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导致互动双方在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现有研究将组织中的人际冲突分为单特征型和多特征型,集中探讨作用模型,并基于表达层面解析冲突的维度和作用模式。本文尝试将冲突类型、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模型进行嵌入式整合,提出组织中人际冲突的具体应对策略。未来研究可将认知差异嵌入过程框架,探求冲突显现的临界点,验证应对方式的有效性,探究组织权力的影响,开展基于多元亚文化下组织中人际冲突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际环是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按照规定序列排列在一个环形的空间。研究目的:研究融合人际互动与人格特质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探讨中国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人际环状结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人际环为理论基础,设计三种不同关系类型:夫妻关系、同性好友关系和恋人关系,采用多元变量分析和随机化测验方法检验本土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个体的人际特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互动中个体人际特质以两个基本维度(亲和维和控制维)为核心,这两个维度体现出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两个重要信息:地位和爱。人际特质包含六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冷漠性、人际亲和性、人际开放性、人际退缩性、社会支配性和社会服从性。此六因子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六边环形,并以规定序列排列成环形空间。 相似文献
9.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情绪社会信息模型(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Model,EASI)是从情绪社会功能研究取向发展而来,它扩展了传统的情绪个人效应研究,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情绪社会功能研究框架。EASI模型以情绪的信息功能为理论核心,认为情绪通过引发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两条路径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且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对观察者行为的预测能力还取决于观察者的信息加工的动机和社会情境因素这两个调节变量。新近研究为EASI模型提供了证据,证明了EASI模型在某些情境中可以有效预测情绪对人际效应的作用。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东方文化对情绪推理内容形成的影响机制、混合、模糊以及动态情绪的系统研究、EASI模型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适用性以及情绪人际效应和相关学科的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11.
Lile Jia Alethea Hui Qin Koh Felix Ming'en Ta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8,48(5):673-686
Goal contagion is an important interpersonal process. As people spontaneously infer and adopt others' goals, goals can be said to “flow” among individuals. We find that possessing power attenuates goal contagion, especially for high perspective takers. In a pilot study (N = 157), we first affirmed the interpersonal nature of goal contagion by establishing that high (vs. low) perspective takers we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goal contagion. We then teste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ower in two studies. In both neutral (Study 1, N = 179) and low power (Study 2, N = 304) conditions, we replicated the pattern in the pilot study. In the high power conditions, however, neither low nor high perspective takers engaged in goal contag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goals flow asymmetrically from the powerful to the powerless, which may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means through which power hierarchy and group cohesion ar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12.
13.
以80名大学女生为被试,在关系自我理论的框架下,采用移情研究的双时段范式,以实验法考察了关系自我和重要他人对于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提示的条件下,与重要他人相似的陌生人得到更多的印象偏好;在有提示的条件下,这种由相似性而产生的偏好会显著降低。证明了重要他人对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并讨论了关系自我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People's perceptions are often distorted in a way that aligns with their desires and goals. We argue that having a goal to affiliate changes the perception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in a way that may help to fulfil this affiliation goal. As other people are goal‐relevant when having an affiliation goal, we expected that people with affiliation goals would estim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another person as smaller than people with no affiliation goals. In two studies, we manipulated affiliation goals by priming participants with affiliation or control words. Our main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estimat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experimenter.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affiliation estimated the interpersonal distance as smaller compared with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control words. We did not obtain reli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ffiliation and control conditions on other distance and height estima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aving or not having affiliation goals influences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and other people. 相似文献
15.
Mariko Shiozaki Kei Hirai Atsuko Koyama Hiroki Inui Rika Yoshida Akihiro Tokoro 《Psychology & health》2013,28(11):1540-1551
Significant ot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support in patients’ lives, but some types of support negatively affect the patien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of support, which was provided by their significant others and assessed negatively by the patients, and to identify negativ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se patients. Thus, we first conducted interviews among 28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o identify these support items assessed as negative; next, w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the resulting items in 109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ho had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We performed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and obtained a valid second-order factor structure, including superordinate factors (excessive engagement, avoidance of problems and underestimation) and subordinate factors (overprotection, encouragement and management). Among these factors, the avoidance of problems was the only factor to b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patients, suggesting that these patients receive problem-avoiding support.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uggest that such problem-avoiding support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 and potentially worse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形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具有系统有序的相关模式的一组变量的取向,它可作为研究思路、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检验其他结构的法则网络系统,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数学属性,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人际环形模型对于人际特质结构的探讨,对人际相关心理结构的检验,以及对于人际行为的描述和预测,都有其独特的效力,是以五因素人格特质模型为代表的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互补且兼容的模型。本文就人际环形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加以介绍,并用人际形容词量表(IAS-R)的实证数据来演示环形模型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从而对环形模型的数学属性及其分析检验方式加以阐释。最后论述了该模型对于传统人际评价的理解以及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人际距离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 采用金钱博弈任务检测了在自己操作、观察朋友操作和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的脑电成分反馈相关负波(FRN)。结果发现, 观察任务产生了类似于自我操作时输钱反馈的负偏向, 即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 在观察条件下, 被试自评与朋友的亲近程度高于同学(p<0.001), 两者引起的oFRN达到边缘显著性水平(p = 0.062), 亲近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p = 0.041)。前者说明自我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 后者则反映了自我对他人信息表征的替代性体验可能受人际距离所调节。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