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王介南在热大爆炸宇宙论中有一个奇点概念。理论认为奇点区域高密、高温、曲率无限大。它占据着一个体积为零的数学点。西方理论界一般认为:奇点是时空流形的尽头,是死胡同,所以奇点时刻的宇宙发生爆炸。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时空问题始终是哲学家努力确证的重要哲学范畴.从牛顿的实体框架,到康德的先验逻辑构件,再到今天作为物质运动客观形式的统一连续奇点,人们对时空的认知是朝着科学行进的.我们这里拟提出意识空间范畴,倒不是上述课题的直接延续,即不是试图说明物质的空间广延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射,而是在一个转喻的意义上研究意识活动的某种似空间性质.我认为,意识空间并非完全是新奇的理论规定,在各类学科对意识活动的描述中,已出现了大量有关意识空间或活动域的子概念,如几何空间、扑拓空间、知觉空间、问题空间,以及观念信息域等规定.在此,本文仅就作为总体哲学范式的意识空间及其本质确证提出一些不甚成熟的想法,以期更多的思想投入.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中的时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突出主题.而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类争取和利用时间、拓展空间的历史.无论是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强烈的时空意识.从时空意识的角度透视社会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宽发展问题理论研究的视野,也有助于我们对时空范畴本身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时空干扰效应是指时间知觉受空间信息干扰或空间知觉受时间信息干扰而出现错觉的现象。部分研究认为时空干扰是不对称的,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总是更大;还有研究认为时间和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度受实验因素影响,一般来说,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更大,但时间也能对空间产生同等程度甚至更大的干扰。在回顾隐喻理论和量值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后,重点分析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即拓展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范围,探明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时空干扰神经机制和探索时空干扰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时空的量度与时空观的发展 人类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态的认识日益扩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于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获得“同步”的发展。一般说,对物质及其运动形式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只有对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的时空形式有了正确的观念,也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层次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这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恩敏 《天风》2011,(4):12-13
有人问: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是否2 01 2年真是世界末日?有人问: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爱的,为何允许有天灾横行而不拦阻?有人问:地震、饥荒、瘟疫……是否全是上帝对人类的刑罚?有人问:频频天灾,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级特大地震,地震所引起的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绷紧了各国人们的神经。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同志的《马克思时空现新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俞文”),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时空理论的评价问题,对时空的起源问题,时空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都提出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见解,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时空的起源问题,是“俞文”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俞文”引用古尔德的话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一既是人类时间意积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地测量的起源”。如果这句话真是马克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论点:即人类的时间意识和…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方位"前"、"后"来理解和表征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和认知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人们心智中的内隐时空映射方向并不总与语言中的外显时空隐喻表达一致。近年来提出的"时间焦点假设"认为,人们内隐思维中的前后时空隐喻映射主要取决于时间焦点,即认知主体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事件的注意力。大量研究表明,与时间注意焦点相关的诸多因素,如文化态度、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经验等都有可能影响内隐时空映射,为"时间焦点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时间认知系统的灵活性与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恩惠 《天风》2013,(1):18-20
继美国一个叫康平(Harold Camping)的人预言2011年5月21日为“世界末日”的事件日渐平息后,2012“世界末日”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加之影视界的《2012》推波助澜,“科学界”所谓“避难方舟”的问世,再有时常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众多自然灾害的所谓“征兆”,一时间“末世大灾难”的恐慌正日渐弥漫。最近,带有邪教性质的“东方闪电”在全国各地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或挨家挨户、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说明中西方在传统认识上,由于时空选择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科学。西方的传统认识,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中国的认识传统,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因此,前者认识世界着重在“体”,后者则着重在“象”,对“象”层面的认识为“象科学”,主要采用自然整体方法和意象方法.象的实质是“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实物和物理场不同,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带来象科学的复兴,对人类的未来和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是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的,从现在至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流感大流行的再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在疫灾面前没有必要恐慌,主动、积极、科学的应对,可以把流感大流行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危害程度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尤其是空间理论视角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其生成、持存和发挥作用中是有时空偏向的。必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历时态的时间过程,偶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共时态的空间领域。这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行为方式的时空取向有了明显变构的条件下,如何联系空间格局去关注和理解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两者的关系,便成为创新性地研究、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特质及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3.
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赫格斯特兰德为代表人物的时间地理学,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阐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关系,并考察了个体活动在时空中的运动路径及其所受影响。吉登斯[1]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空线索,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变迁,重新分析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时空观。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是与具体和特定的社会行动的地点相关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某种时间计算的既定模式和自身空间定位的方式。“没有一个社会,在其中个体没有有关未来、现在及过去的时间感。每一种文化也都具有某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基础。随着空间的生活意义大大提升,对历史构成的重新认识将为唯物史观的解释力提供一种全新的时空格局。尤其当人类进入全球化之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逐渐从物理空间脱域,并向社会化空间转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惑、风险与不确定性挑战,日益成为唯物史观必须回答的问题。综观当代空间的整个问题域,一方面空间的脱域与泛域造成人类空间的离散,从而导致虚拟空间、符号化空间等问题;另一方面空间成为生产要素之后引发了权力的重新分配,人类生存与发展,乃至自由解放都面临着空间重构、新的空间秩序重建等重大问题。因此,将人类空间演变的现实问题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相结合,促成了唯物史观空间话语的当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不同类别的中外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地选择以时空为基点进行艺术创作,并以此来探究时间与空间在生活中乃至历史中的价值与意义。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空间和时间。艺术作品既产生于现实的时空,又与现实时空相互制约。艺术时空并不是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而由心灵臆造的时空幻象,艺术作品与现实物质世界不可分离,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天)的依存灾系,既有必然的科学基础,也有客观的理论根据,还有着真实的时空表征,即人天在人类历史层面上的时间表征,和它们在现今全球层面上的空间表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时间加工与空间距离加工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距离–空时距以及动物的研究中, 时间加工影响空间距离加工,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两者相互影响, 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种关系与注意和记忆有关。另一种是在实距离–实时距中,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而时间加工不受空间距离加工的影响, 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之间具有不对称的干扰。时空关系的不对称与隐喻理论、人们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时空信息的显著性有关。神经机制上, 右顶叶皮质、侧顶内区、左顶叶皮质、小脑、前额等参与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 但两种加工涉及到的神经机制也有部分差异。未来可以从时间加工的分段性、不同条件下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的心理机制以及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都有"时间动"和"自我动"两种用空间词汇表达时间概念的时空隐喻系统。但语料不能证明人们一定是借助空间来思考时间。实验一用不同视角的空间图片引导时空隐喻句,组成一致与不一致的条件来考察被试反应时,发现空间引导影响了隐喻句的加工。实验二用时空隐喻句引导空间图片,发现时间句对空间关系加工无引导作用。结论: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具有共同的意象图式,人们借助空间图式思考时间,但时空隐喻映射是单向的。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三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