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2.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6.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各君王的大力推崇下重新恢复活力,商羯罗改革后,婆罗门教发展为更为成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其宗教艺术随之蓬勃发展。神庙作为印度教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各地区开始大肆兴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对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8.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9.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10.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一)平等观念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  相似文献   

13.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A  相似文献   

14.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密宗尤具印度文化特色,两者具有  相似文献   

17.
法显时代的印尼爪哇岛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显时代印尼爪哇岛仅存的两处碑铭和其他文献,可知五世纪初那里流行的是婆罗门教。法显旅行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入岛弘佛的第一人为宾国(克什米尔)的求那跋摩。之后,佛教与已有的婆罗门—印度教长期竞争,互相影响和并存;只是十四世纪以来,印度教、佛教才逐渐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排挤  相似文献   

18.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那珈信仰主要见于泰、老、柬、缅四国,是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中南半岛与古印度两地蛇崇拜文化交流的结果.在后继的印度宗教文明的冲击下,东南亚那珈信仰发生嬗变,在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时,得到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南传佛教取得正统地位后,那珈信仰大大退化但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20.
周瑾 《宗教学研究》2005,1(3):110-117
身体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的自我理解、交互理解与世界理解、终极理解中,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如何看待身体,如何把握身心关系,实可彰显出各大宗教的不同特质.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传统来说,多层次的身体容器中含藏着神圣的种子,通过特殊的修炼技术达到身体的圣化,就能亲证"梵我合一"的神圣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身心思想颇可相互印证.从身体的角度去观照印度教传统,当能提供新的线索,展现新的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