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潘显一在1843年底1844年1月间,年轻的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论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许多基本观点,比如:“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这一概念,是对江泽民宗教理论的合理概括,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定位。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一、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江泽民对宗教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始终着眼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发展,着眼于国际斗争和冲突的新特点,这为“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形成奠定了时代基础。(一)着眼于国际政治变化发展的大环境来观察和思考宗教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  相似文献   

4.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问:今年第九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这样一个从未见过的题目? 答:这篇文章,属于《求是》杂志组织的“‘三个代表’课题研究”系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贯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其中当然包括宗教领域,也包括有关宗教问题的理论。或者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许多“论”,每一个“论”都解决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定领域的基本矛盾,如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的民族论等。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宗教领域的基…  相似文献   

6.
墨子的“非命”论不是一般地否定命定论,而是以“天命靡常”的命不定论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不可损益”的命定论,墨孔的分歧是天命思想内部不同观点的争论。墨子“非命”而“尚力”,倡导“强力而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不能认为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明鬼”是一个完整地宗教世界观思想体系,并不存在矛盾。墨子的“非命”论上承夏商周三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下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论和汉初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中国古代宗教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命题的提出及内涵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始终是摆在执政党面前一个重大、复杂、敏感的政治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唤产生“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实践迫切要求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内涵,应包括三大内容:理论上解决对宗教问题“怎么看”,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制度上(体现在法律、法规上)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存在前提、活动方式、社会作用及基本走向等问题。实践上解决处理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钻研“社会主义的宗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杂志2003年第9期,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署名“秋石”,该课题由国家宗教局党组中心学习组集体研究,叶小文执笔,本刊本期已转载)。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理解,本刊特辟“理论求索”专栏,约请叶小文同志以答问形式,就《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的由来,“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立论基础(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本刊将分期予以发表。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志通过“理论求索”这个平台,踊跃加入到“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学习研究中来,进一步推动宗教理论的学习热潮。  相似文献   

9.
由于梵蒂冈和以色列都兼具宗教实体和政治实体的性质,使得宗教在这两个国家的交往中,特别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具有明显宗教属性的“取代论”不同类型的分析,认为“惩罚性取代论”和“温和的取代论”是影响梵以关系的主要因素。“惩罚性取代论”在梵二会议之前对梵蒂冈和以色列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梵二会议之后,“惩罚性取代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与“温和的取代论”一起影响了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宗教工作中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11.
宗教“五性”论,即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宗教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拟就宗教“五性”论的历史背景、提出和意义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3.
自1960年代以来,经典世俗化理论曾主宰欧美宗教社会学界30余年之久,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范式。经典世俗化理论家试图在世俗化的理论框架内处理美国宗教对世俗化范式的偏离,其处理方式隐含着美国宗教是例外这一基本判断。由是,美国案例被视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宗教情势的偏离和"例外"。自1990年代以来,宗教市场论获得了规范性地位,一度被视为"例外"的美国之高度宗教性成为正常的现象,欧洲的宗教现象反而成为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欧洲成为"例外"。如此一来,需要解释的不是美国的高度宗教性,而是欧洲的世俗性及其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本文分析了"美国(宗教)例外论"和"欧洲(宗教)例外论"的由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基于卡萨诺瓦的相关分析,对"美国例外论"与"欧洲例外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分歧进行梳理,试图寻求超越两者的理论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一种被称为“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在我国逐渐扩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期发表的《宗教市场,对谁开放?》一文,就是对该理论及其在中国传播状况的评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宗教鸦片论是现象,宗教异化理论是本质。我们要从宗教鸦片论学习马克思认识分析宗教问题的方法,从宗教异化理论寻找宗教背后的根源。本文关心的是如何在宗教鸦片论和宗教异化理论的结合上,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理论的结合上理清我们自己的宗教认识,在探索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上做一点努力。  相似文献   

16.
“宗教市场论”是为宗教高速扩大势力支招的。它把神灵当作商品,把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作公司和商人。将信徒和俗众当作需求者.而社会和文化领域则是宗教市场或潜在市场。它发现的“信仰法则”是:一神教最具竞争力。多神教软弱无能;“张力”和“排他性”是宗教得以强大的内驱力,宗教冲突,特别是担当社会冲突的载体,是吸引教徒“委身”最有力的渠道。它把宗教的经济收益定为最高利益。鼓动社会一切领域都应该对宗教开放,自由竞争,蔑视民主宪政。抨击国家主导。属于宗教至上、宗教无政府思潮。其在中国是向依法治国的方针挑战,直接冲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鲁道夫·奥托延续了由施莱尔马赫所开创的反思宗教本质的传统.实际上,在施莱尔马赫与奥托有关宗教本质的描述之间却存在着重大差异.奥托反对宗教的自然主义描述,认为它构成了对宗教真理性诉求的威胁.而施莱尔马赫通过否定上帝在经验世界中的“给予”,以及在自然秩序中超自然的干预,明确把奥托所谓“神圣经验”排除出去.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宗教如同任何自然现象一样适合进行自然主义的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般若”是佛教认知论里的重要范畴。“般若”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作“波若”、“钵罗若“,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普通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世俗人所能具有的一般智慧,它是超越知识、超越经验的灵智,是洞照性空,超情越俗,达到成佛境界的智慧,是一种成佛的特殊认识和手段。佛教是宗教,它的学说的根本宗旨与特质在于通过修身与修心,以求得人生的解脱。要想超越自我和现实社会,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就要解决如何认识人生与人心,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如何才能把握和达到解  相似文献   

20.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王志忠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兴盛与衰落,每与社会危机之严重与缓和密切相关。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之时,宗教平缓地持续发展;一旦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频繁,民生凋敝,则宗教超常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