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出一个文化,发展一方经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等,成为各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一大景观和特色,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有的不少地方地理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 ,休闲旅游、追求精神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对外开放的扩大 ,许多海外游人纷纷到中国旅游观光。他们除了欣赏享受自然风景的优美外 ,游览人文景观、感受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 ,而道教名胜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传统宗教 ,迄今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龙门祖庭 ,誉为“天下第一丛林”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华夏迄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与华夏文化逐步交融渗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中国文化,谁也不能无视中国佛教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等虽然都是现代的用语,传统的佛教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中确实也蕴含着这方面的内容,二千年的中华佛教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不可不辉煌的佛教生态文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开发这一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精神文明的…  相似文献   

4.
把黔东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旅游大州”至今没有培育、建设起来,仍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的旅游业发展之所以滞后,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宣传策划,促销乏力,知名度不高。一句话,黔东南的旅游发展“战略”很好,但“战术”不行。  相似文献   

5.
王娜 《美与时代》2013,(8):96-9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资源。充分挖掘本土化特色,体现出民族性,并注重其艺术性,是实现旅游产品包装本土化的主要方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已经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的终端设计环节,也是消费者直观评价旅游资源或馈赠亲友礼品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文化 ,顾名思义指确定在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社会里的一种伊斯兰文化 ,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文化。它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 ,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 ,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族穆斯林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习俗等为复杂内容的综合体① 。千百年来 ,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已渗透这些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成为中…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的主流,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对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且与佛教文化旅游相融合,将会带来强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五台山成为世界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构成该民族的要素,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似可以说这个民族文化繁荣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该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发展一起,构成民族繁荣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赵亮 《现代哲学》2017,(5):38-47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抗战的研究进展,支撑和构成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解,印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间已经普遍存在的国家认同及其利益认同本质。但国家认同不是单纯依靠利益认同就能实现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体验。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各民族经历了共同生活和发展的悠久历史。但仅此并不足以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自发实现,相反是意识形态实践持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这种实践不可能以某种具体文化形态来重构整个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但却使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支撑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成为各民族民众共同持有的基本秩序立场。文化认同及其秩序立场观念的引入,提示少数民族抗战研究视野在多方面的拓展,并更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对于引领而不仅仅是加速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吕方 《学海》2007,(6):227-230
本文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视野中论述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公益、均等的文化服务,现代文明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保障国民基本文化素质,守护国民民族特性,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明底线.20世纪中叶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引导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成为支持科学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基石.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有着悠久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自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相适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并已成为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和层面。伊斯兰教约在公元7世纪中叶传人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发展,已具有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色,这是伊斯兰教与中国历代社会相适应的具体反映。目前它在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  相似文献   

12.
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深厚,充满了神秘、浓郁的水族文化特点,是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之一。分析三都旅游发展的特点、现状,可以为三都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影 《中国宗教》2018,(10):70-7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与其他思潮一起,是当时中国文化精英在现实处境中寻求民族救赎、在传统文化中建构新身份的诸多途径之一,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风貌的塑型。  相似文献   

14.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所产生的民俗旅游的文化传播效力是巨大的,广西是民族特征明显、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省份,合其二者之力从民族服饰纪念品的角度来设计探索提升当地的民俗旅游层次,有助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能更有力地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大规模的战争杀戮将被和平与发展所替代,意识形态的残酷斗争与搏击将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竞争所削弱,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长期竞争将主要凸显各自文化的生命力。有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重放光辉、凸现优势的世纪。无论从继承发扬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角度,还是从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强盛繁荣的角度,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18.
写意油画这一油画表现的新形式是由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而生成、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油画样式,从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以多样性的绘画形态、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样式特征成为构建中国油画体系的方向,成为了全球语境下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中国油画样式。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虽然不是影响贵州各民族社会生活及民俗文化变迁的唯一力量,但从个案描述和对黔东南旅游业的初步考察看,至少在旅游景点或旅游热线地区,与旅游开发俱来的变迁已是不争的事实。除村民经济收入增加及生活改善外,对文化方面的影响非常突出。这实际上给我们怎样保护和发展民族村镇文化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云南地处边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巨大。文中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纪念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和开发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