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虚法师与庐山明栋雄峙于长江两岸的庐山,以其山景秀丽,夏季清凉宜人而著称天下。对此山的开发,自晋以来的历代僧人或潜修山中,或过化于古刹名寺,自古至今佳话甚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太虚法师(1890~1947)于民国期间在庐山的弘法,其建树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徐新民 《法音》2022,(9):12-18
<正>一、关于佚文《致昱山》释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是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致昱山》一文发表于《天荒》杂志1917年第1期(上海图书馆藏),系太虚大师普陀闭关两月后写给法兄昱山的信。此信未被收入印顺法师编《太虚大师全书》,黄夏年编《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民国佛教文献续编》《民国佛教文献补编》及其他太虚大师著作文集中,故可认定是太虚佚文。  相似文献   

4.
"太虚"在张载哲学中具有"空间"的含义,是气运行变化的场所,这一场所本身又是由气构成;太虚之气是整体连续性存在;太虚之气的存在状态、运行变化本身就体现着价值。  相似文献   

5.
太虚洞记     
寒郊卅里去城东,绕过清溪便不同。林翠荫含山外径,蕉香风送寺前钟。虎踪笑觅太虚洞,诗窟吟留如幻松。此夕雪峰逢岁尽,挑灯共话古禅宗。这是太虚法师记述己巳(1929)年除夕与弘一法师、转逢法师在南安雪峰寺太虚洞一起度岁的《即景》诗,其手迹现镌刻在雪峰寺后的太虚洞前。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林子青居士为纪念这件盛事,撰写了《雪峰三老会合记》。文中说:“同时名德俱会一处,挑灯夜话共说无生。结一夕之胜缘,留千秋之佳话。……三老(指太虚、弘一、转逢)皆僧中龙象,优昙易遇,生佛难逢。”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9)
<正>在中国近代佛教改革先驱、"人间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8月18日至19日在宁波雪窦山弥勒道场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太虚大师一生卓越功德,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本次活动由浙江省佛教协会、宁波市佛教协会协办,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承办。期间,举行了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传供大  相似文献   

7.
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如吉太虚大师“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因此,建立健全的僧伽制度,举办完整的僧教育,培养能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人才,是大师改革佛教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大师有关这方面的设想和实践活动作简单介绍。一、关于僧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1930年太虚大师应四川省佛教会电邀,入川弘法,于9月24日抵达重庆,刘湘于杨柳街招待所设宴欢迎大师。刘湘当时任二十一军军长,统治四川,他想将西康和西藏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西藏民众笃信佛教,政治、文化与佛教融为一体,要笼络西藏必须从佛教入手。于是,刘湘会同四川省政府,  相似文献   

9.
太虚是张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理学的发展中 ,它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诠释 ,从而也就形成了“形上道体”、“空间”与“气”三种不同的涵义。这三种不同涵义虽由对张载太虚的诠释而形成 ,但其所表现的却首先是诠释者的不同视角 ,是理学由理本论向心本论和气本论的递进与过渡。所以 ,太虚涵义的三解 ,正是理学的发展及其探索重心不断嬗递的产物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王舜祁 《法音》2008,(9):50-53
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与浙江溪口雪窦山中的雪窦寺曾结下不解之缘。他主寺14载,首倡五大名山.赠诗张学良、留墨冯玉祥,长眠雪窦山,留下了许多珍闻轶事。现掇拾数则,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1.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佛教领袖,他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迄今依然深刻影响着海内外佛教界。太虚为了弘扬人间佛教,弘法足迹不仅遍及国内,也远及南洋各地。太虚当年两次到访南洋,不仅加强了中国佛教与南洋国家的交流,对南洋各地佛教的发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旗帜性人物,于其时代开演"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之理论,进而力推中国佛教近世改革,这与其对《仁王经》的理解于义理上或有一贯性。此外,太虚大师对佛法护国思想的理解亦非仅仅停留理论层面,更于战火年代奋身践行。大师所言所行,实为近世佛教之模范。  相似文献   

13.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庞国婉 《法音》2000,(2):31-31
本刊讯1月19日,重庆佛教协会举办太虚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原汉藏教理院学生惟贤、大果、竺霞法师发起;重庆周边的汉院学生赶来参加,重庆市委统战部徐登全副部长到会祝贺。太虚大师乃近代高僧,是提倡佛教革新的导师,毕生坚持整顿僧制,弘扬佛教文化真理,净化人生,创办僧教育,培养大量人材,弘扬人生佛教。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赞扬大师"平易近人,思想通泰"。海内外佛教徒均崇敬他,奉为一代佛教领袖。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为当令广大佛教徒普遍认同,并得到实践和发扬。惟贤法师宣读了《太虚大师与人生…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不但有诸多关于中印关系的精辟论述,还曾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中国佛教访问团"到印度访问、交流达三十多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交流。他派往印度的留学生,多成长为影响深远的印度学学者。太虚大师与印度的交往,是近代中印交流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人物传记、书信、日记、报道、演讲稿、诗文等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是论述太虚大师与印度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上海玉佛寺举行"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人师网寂60周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科研机关的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收到论文57篇.与会学者就佛教现代化与太虚大师的贡献两方面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虎群 《法音》2005,(7):28-32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是当时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生长寒门,二岁丧父,五岁母亲改适,遂依外祖母于道庵;于十六岁出家受学,十九岁西方寺阅藏悟得般若玄旨,自此以迄五十九岁圆寂,四十余年间两次赴日,远游欧美,宏化南洋,举凡台贤禅净、法相唯识以及世间诸学,莫不以大悲之心、般若之旨统而摄之,洋洋乎成七百万言,三教九流无不旁涉。近代佛教风雨飘摇,太虚大师发大悲愿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而又认为住持佛教,应靠三宝,三宝之中,僧宝第一,故大师一生以建僧为务。其核心就是他的僧教育思想,有大量的著述[1],…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9)
<正>一、前言1938年1月19日,太虚大师48岁,说偈回向外祖母及母氏云: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煎,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1]前引偈文中的"真现实",在太虚大师的思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想了解这个概念的涵义,要从掌握太虚大师所撰的《真现实论》下手。《真现实论》在过去并未受到学界、教界重视,但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金陵刻经处老主任徐平轩居士之子徐延陆示我其父于1931年编印的《石埭徐杨贤证居士遗徽集》一册。展阅之际,发现书中的序、记、传、赞等多为当代高僧大德和学者名流的手笔。其中有谛闲、太虚、印光的作品多篇。查检《谛闲大师语录》(台湾和裕出版社,1999年1版)、《太虚大师全书》(台湾《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80年11 月3版)、《印光法师文钞》及其《续编》、《三编》(台湾华藏佛教图书馆印赠,1997年 11月版),发现《遗徽集》中所载多为佚文。欣喜之余,亟抄录之。计有:谛闲大师佚文两篇(…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20,(5)
正太虚法师(1890-1947),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研究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成果非常丰富,如欧阳镇《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主要考察太虚大师引用儒家思想建构人间佛教的特征与价值[1],张雪梅《民国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重在考察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特征[2]。贲利《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世俗化探求》考察太虚大师佛学理论的"世俗化特征"。[3]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特色与贡献,但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