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一禅师的禅修八定几乎达到了出神八化的境地。 参加一个生活禅的夏令营,有人喊:“开饭了。”他也跟着喊:“开饭了。”可是,当人们都围向饭桌,捧起饭碗时,他还一个人坐在原处“发愣”。 某个清晨,当集合的号子吹响,当有人喊“起床了”时,他也跟着喊“起床了”、“起床了”。可是,当人们都开始晨课时,他还独自一人躺在禅床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 我算不上冯先生的学生,我没能听他的课,也没能和他一起工作过。但冯先生从我学生时代起便一直注意我、关心我,表彰我。我很少去看望他,这些大都是别人不断转告我的。我心中非常感激,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夸奖我、鼓励我。我常用以自慰的是,几十年来我自觉地没有参加“批判”他,尽管我对他的好些看法颇不赞成,尽管当时也有人要我写文章。冯先生是现代中国已少见的名实相符的哲学家。今天记念他的最好方式,就应该是认真谈点哲学。哲学总是从最根本的地方、从所渭“原始现象”谈起,从头谈起。我认为,这个“头”,这个“根本”或“原始现象”就是“人活着”这一事实。其他的一切,如“语言”、“纯粹意识”、“上帝”、“客观世界”等,都是派生的。“人活着”便生发或包含着三大问题:如何活?为甚么活?活得怎样?  相似文献   

3.
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来帮一把才行!正在感到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过路人。大概他已经看出了我的窘境,迟疑了片刻,便扬了扬眉,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一把,我顿时心里有了底,自然也就有了信心。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  相似文献   

4.
曹操既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他是历史人物也好,艺术典型也好,其性格特点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具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为平息汉末战乱、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酷虐残忍、奸诈多疑的性格也使无数人无辜遭难。因此,他的同代名士许劭当面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  相似文献   

5.
我的同事小李结婚了。品味着他给的喜糖,我不禁想起了他在找对象问题上所经历的波折。记得有一天,小李来我家闲聊,当谈及个人问题时,他叹着气说“又吹了”!一个“又”字,隐含着以前曾经吹过。一问,果然不错。原来,小李思想、工作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工种也称心,家里经济条件也好,  相似文献   

6.
人类处在罪的阴影之下,同时又摆脱不掉父亲的慈恩.在我们里面有一股力量,迫使我们去做我们不要做的,也迫使我们不去做我们知道该做的.这股力量的正确名称是罪.正像圣保罗所说的:"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罗7:15)他接下去说,是住在我们里面的罪使我们成为这样.<路加福音>第15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离弃上帝的道路的时候,我们不是处在上帝创造我们时愿意我们处在的地位.然而这不必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浪子即使在为主人看管猪群的时候,也还是他父亲的儿子.耶稣对浪子具有很大的信心,说他"醒悟过来",说他又成为他自己.父亲对他的回归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等待着他的回归.我们不要把人生看为不变的.我们都在变化之中,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像一只死了的、僵硬的、钉在硬纸片上的蝴蝶标本.我们是一个来自过去、活在今天、展望未来的活的能努力的主体.浪子也好,我们每个人也好,都是在改变之中,我们都是上帝手中的半成品,这给予浪子和我们每人以希望.  相似文献   

7.
基督给予每一个跟从他的人最大的本分或恩赐,就是服侍的工作(服侍神、服侍人)。圣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若有人服待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参太16:24,约12∶26)我们是神的仆人,或者说就当认清自己是神的仆人,守住这职分,并不断学习承担起神仆人的职分和托付,于己毫无可夸之处。虽  相似文献   

8.
翻译和语境     
人们在日常都要进行交际,而交际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翻译也离不开语境。所谓语境就是指人们交际时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使用语言的人的种种情况以及交际的时间、地点等等。当然也指上下文。翻译时如果不照顾到语境就会不“信”、不“达”,更谈不到“雅”了。特别是对那些歧义(二义)句、省略句、索引句(含“他”“我”“这”“今天”“曾”等词)等更要认真对待。关于歧义句:有时是由一词多义构成歧义句。例如:I would rather have his room than his company.有人译为:“我宁肯要他的房间,不要他的公司。”英文中的com-  相似文献   

9.
黎约瑟 《天风》2002,(1):48-49
“因信称义”是神的恩典,是圣灵启示给我们的真理,对所有未信者真是一个极大的福音,是神给所有迷失(惘)之人开出的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也是历世历代以来每位基督徒曾走过(也是必须走)的路。有人曾为“因信称义”质疑上帝的公义:罪大恶极,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临终的一刻钟就因为相信耶稣基督,他就因信得进乐园;而那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就因不信或者没有机会信(统称未信者)就不能进乐园吗?对于前一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10.
恩敏 《天风》2011,(9):47-48
近年来,有一个有趣现象,有不少青年人跑到教堂来找牧师,要求在教堂举行婚礼。当牧师问及他们是否是基督徒时,有人就吞吞吐吐,也有人则干脆摇头。不是基督徒,哪又为什么喜欢来教堂婚礼?回答是:“具有高贵典雅风格的西式教堂婚礼很‘洋派’啊!”也有人回答则是“电视上英国王子都这样,很摩登呀”!总而言之是“比较时髦”!  相似文献   

11.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12.
林俊龙 《天风》2022,(7):34-35
<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都是人生现实。圣经也说:“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当如何看待苦难?又如何透过苦难正确、积极地看待我们的信仰?论到苦难,就不得不提及圣经中的约伯。他本是一个安富尊荣的人,却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不管是肉体还是内心,他都经历了极大的熬炼。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探讨性文章,一般地都认为其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就已经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或者说它“提供了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其实,不论是“辩证法的要素”的前七条也好,整个十六条也好,都只是从辩证法的结构方面,来揭示辩证法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应该说,“要素”十六条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  相似文献   

14.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提前3:6—7) “监督”在初期教会中指主教或长老,但其职责与身份应该是适用于今天每一个侍奉主的同工,包括负责农村教会的义工。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1,(3):36-41
身处闹市,鸡鸣寺每天都要迎来送往许多来此寻找心灵缓释的人们。而菩提轩,就是为人心安顿提供的一个家园。“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今天晚上回去,我就买一桶汽油、把公公、婆婆、老公、小姑、还有我自己、全部烧死,大家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6.
“家里盛不下心灵的东西。”朋友赵金禾在来信中说。他是劝我有些事在妻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不要跟她发脾气。他说自己心灵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真正支撑,而支撑自己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理解。他比我长17岁,是过来人了,又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这个说法想来是有道理的。我承认我对妻子要求的太多,我总想人有了家总不应该再有孤独吧。现在看来,人有了家还有孤独是很正常的事。我有时想我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成家,家里才能让我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呢?而且说什么都有人听,笑什么都有人懂,哭什么都有人一起流泪。我把跟我接触过的所有女人都想遭了,可我一点也拿不准会有哪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17.
为父之心     
黄幸平 《天风》2016,(6):42-43
有了儿女,这才“升职”当上了父亲。儿女是父亲的喜悦和荣耀,是上帝赐给父亲的礼物。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有了儿女之后,你就是父亲了,但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则是每一个为人父、尽父职的人都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不要抱怨     
“结局好一切都好!”这是西班牙作者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给我们留下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背负着货物到远方去交易的人,只有当他赚了大把大把的钱回来的时候,人们才会羡慕他的成功;而当他人在旅途,负重而行,艰难跋涉的时候,抱怨有什么用?因为抱怨除了招来别人的轻蔑,并不能招来人们对你的尊重。我的朋友,当你还背负着远大的理想、向着人生的伟大目标,跋涉于奋斗之途的时候,恐怕就连你自己也会觉得未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人们又怎能知道你将会是一个人物呢?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抱着炽烈的梦想和一腔热血,初次游说…  相似文献   

20.
陈明 《天风》2002,(11):32-33
“孝”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重孝之国,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百行首重孝,孝字百行原”。古人的“二十四孝”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榜样。可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基督徒的孝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