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精神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核心究竟是儒家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呢?此可从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及其内心情感的激发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因素,对学界"重庄轻儒"、"根儒道华"、"儒学化的庄子"三种观点提出批判。事实上,徐复观洞察到了儒道艺术精神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美学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摄取了中西艺术学的理论维度。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以道德心灵为基础,揭示了中国人文美的内涵与特质。他的美学接续了儒家美学的美善合一传统,以真善美的融合为理论目标,以人格美与人文风俗美的双极并建为实践目标,在现代中国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的向度之外,开出了人文美学的方向。唐君毅站在人文美学的立场上,重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人文价值,探索了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可能路径,强调以美达善、以美成人、以美化成人文世界,努力寻求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5.
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家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道家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为我们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一部中国艺术史也就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艺术现象的观照中,更应该深入思考该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精神。本文将中国艺术史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归结为远古图腾、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禅宗精神以及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的中国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思考艺术以及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认清艺术之源与流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静"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固指审美与文艺创作时情感纯粹、思虑澄清的心理状态,为道家哲学、美学精神所崇尚。"静"在中国文化中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已经将追求静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心态。"静"也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推崇的画面意境。中国传统水印版画艺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充分吸收,技法上水墨、印痕的干湿浓淡有效运用,逐渐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版画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8.
郭昭第教授在《艺术哲学提要》一书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阐释了一种新的艺术哲学理念;他不再将艺术哲学看成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富于智慧的、旨在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给予人以惬意生活的圣人之学.他的艺术哲学以心体无滞、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美学精神和非二非不二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使人们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获得惬意且诗意的人生为目的,旨在强调从日常生活乃至一切事物中发现美与智慧,是一部具有典型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从1933年发表《先秦哲学中的辨证法》以来,在中国哲学史这块园地上,张岱年先生已经辛勤地耕耘了五十多年了。近年来,他多次指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在他发表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孔子与中国文化》等几十篇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正是表现了这种不倦的探索精神,一方  相似文献   

11.
罗纳德·赫伯恩1966年发表的论文《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是环境美学兴起的标志,他在这篇论文及后续研究中提出的多个主题对环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别于用艺术同化自然的那种如画性景观欣赏旧范式,赫伯恩关于艺术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发了"按自然所是"来阐发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则,推动了20世纪中叶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的过渡;赫伯恩关于"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启发了环境美学中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科学认知途径和以伯林特为代表的审美参与途径,但他自己更倾向于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赫伯恩提出的形而上想象概念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并引发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的讨论;赫伯恩对环境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倾向于达成某种多元的融合,这种主张也预示着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艺术精神正是人类寻找并发展多种途径将难以表达的意识方面予以表达的思想意志。具有同源性的中国艺术精神和非中国艺术精神通过"真"的途径,分化出科学和写实主义艺术门类,通过"善"的途径,分化出宗教和理想主义艺术门类。而其区别在于: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比非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大,"真"的比重相对较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包涵以下三个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阶级统治的需要,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善。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我们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有着“诗哲”之称的方东美极为重视道家的艺术精神。在他看来,道家感受到世间 存在的大量相对价值及由此产生的纷争、动荡,选择了一条艺术化的精神超越之路。道家之艺术 精神经历了人间世的种种层面,却不沾滞,“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使精神上达“寥天一”高处而与 大道契合、与真宰契会、与宇宙生命脉动相连。然后将“天地之大美”、宇宙之盎然生意向下流注, 投放回人间世,将人世间点化为艺术天地;艺术精神更将宇宙的生香活意透过自己注入中国的艺 术作品之中,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7.
杜威不仅是享誉国际的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涉及很多有关美学的论述。在美学方面,杜威不满于传统的主客二分美学观念,并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推崇"艺术即经验"的美学理念,认为"一个经验"是美的经验的根源。杜威曾来华讲学,并且经由中国学者对杜威哲学思想进行了身体力行的推广,使他的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19.
易存国 《学海》2003,(1):187-190
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问题 ,学界曾有诸多探讨。本文认为 ,这些成果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重心不一 ,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发。然而 ,有一个关涉到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命脉的问题却鲜有提及 ,那就是 :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 ,更是一个重视乐舞的国家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自始至终就盘旋在“龙飞凤舞”的根上。因此 ,“诗教”与“乐教”之双璧成为解开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20.
诗意是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它起源于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都以自然风景作为描绘对象,由于我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体会,形成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念,油画自传入中国后,画家就自然的在作品中追寻中国绘画的精神,营造中国式的审美趣味。论文想通过对绘画中"诗意"的探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诗意"一词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切影响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