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节:从天主方面讲:天主先施恩予人 一、天主与人的关系,就是施恩,或叫做恩宠,或叫做工程。 1.恩宠:是天主由于他对人的情爱,施给人的恩惠。这种恩惠,纯属施恩,不是报酬。 2.工程:是天主亲自在人身上进行工作,扶助人和圣化人,完成人的得救事业,用以完善他的生养救赎工程。 二、天主对人的恩宠或工程的主要点 1.造生之恩,或创造工程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关注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关于人的完整性,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阐述。柏拉图认为一个完整的人乃是一个用智慧统治感情和知觉的人。(勒鲁,第99页)费尔巴哈指出:完善的、真正的人,只是具有美学的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官能的人。  相似文献   

3.
一个“失”字是何等了得,它可以使人心理“失衡”,即导致心理障碍,比如:失群、失权、失恋等等。它们轻者可以让人生出许多孤寂感,产生种种病态,重者还能使人变态,或感情失控,或神经错乱,或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厌世轻生、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重建主义纵观人类思想史,尽管古今中外各派伦理思想众说纷法,然而根据其面对社会危机或历史转折所采取的态度可以将历史上的思想家分为两类:一类人从当时社会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事实中,推论出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或只能是背信弃义、以强凌弱、相互敌视的冲突,而不可能或不应该建立人人平等的道德秩序,从而得出道德无用或取消道德的结论,这就是道德虚无主义。另一类人则由对道德沦丧的现实痛心疾首而走向重建道德理想和道德秩序,这种主张可以称作道德理想主义或道德重建主义。属于前…  相似文献   

5.
藏族双语人双语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万明钢  王鉴 《心理学报》1997,30(3):294-300
以藏、汉杂居地区的藏族成年人为对象,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双语人对母语、汉语以及不同交际情境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的态度。结果表明,双语人对母语的态度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有强烈的保持自己母语的愿望;双语人对汉语的态度更多地含有理性的或认知的成份,对学习汉语持积极的态度;双语人在家庭和本民族成员中主要使用母语,如果谈话者使用母语,而对方用汉语回答,或对方讲掺杂着汉语的混杂母语,大多数双语人对此都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6.
“人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中“哲学人类学”是同一层次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概念。作为一种对人的本体论结构进行思考和建构的观念体系 ,人哲学以其对人的形而上纯思而区别于对人做科学研究的丰富多彩的具体人学或人类学 ,如考古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等。作为 2 0世纪中国重要哲学家的梁漱溟一生热衷于人哲学的研究 ,不论是他 2 0、 30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朝话》 ,还是 80年代出版的《人心与人生》 ,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人哲学思路。梁漱溟的人哲学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哲学特别是儒家人哲学的主要精神 ,并融会法…  相似文献   

7.
心境杂谈     
心境即心情,是人的一种情感或情绪状态。人的心境或坦然或不安,或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心境也反映着人的世界观,受人的世界观所制约。生活中,有的人在春风得意时心花怒放,在困难坎坷面前也不消沉颓废,这种心境就很不一般——这是一种热爱人生、笑迎生活的表现。有的人则不  相似文献   

8.
祈祷是人的心灵与天主之间的亲近、交往、沟通、融合,它表现着人对天主的虔诚信赖和殷切期望,包含着人对天主的呼求和企盼,从而得到自己必需的恩赐和保佑,或在求得所望之后对天主的感谢和称  相似文献   

9.
谭静芝 《天风》2012,(5):56-58
"大能者神耶和华,已经发言招呼天下……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诗50:1、5)"宣召"在崇拜礼仪中非常重要,在直接或间接宣告上主对人类千古的呼唤。亦代表圣父上主呼唤人,并等待人对上帝的呼唤醒觉、回应。对执行宣召环节的主席、诗班或读经员来说。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在对资本主义生存情境的批判、解构中,马克思消解了近代伦理对人的解放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置于对生活世界整体解放的诉求之中,从而为实现这一解放目标寻求到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一、“解放”的意象“解放”的伦理冲动总是定居于人的有限性的、异化了的现存境域之中。“解放”伦理的第一意象就是粉碎“枷锁”,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或情境,从而使人的本真存在、自由和善的人性得以“出场”,这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追求的普…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行为结果总要进行原因的解释或推断,这是人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人对行为的理解大体上归为三种:有时将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环境、情境、他人的言行、诱因刺激等);有时归因于本性或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等);有时归因于两者的结合(即内外原因的结合)。研究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归因理论,它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提出的。把归因理论应用到教育上,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控制点”有罗特和韦纳等人。所谓控制点就是自己所知觉、所承认的控制个人行为及其成败结果的内外力量的位置所在。它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倾向。罗特认为,有些人  相似文献   

12.
不同阶层心理健康观念及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调查法 ,对不同阶层共 483人的心理健康观念及心理健康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 1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念具有显著差异。 ( 2 )人们认为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是“处世乐观、热情、诚恳”和“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乐于助人”。 ( 3 )心理不健康的人或心理变态的人所表现的最典型特征是“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和“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 ( 4)虽然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者当前最急需开展的工作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卫生服务” ,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 ,提出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或咨询。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的事业是否成功?他的人生是否幸福?大凡性情粗暴或抑郁或脆弱或怪癖的人都难以渡过人生的难关,而无法成就事业、失去人生的乐趣;相反性情或温和或开朗或坚强或豁达的人,却能把人生的难题酿造为调味品,并在体验  相似文献   

14.
认知类型是个体知觉刺激物的不同方式,它有助于对学习的解释。认知类型已被定义为“在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别差异,或理解、贮存和利用信息的与众不同的方式”(Kogan,1971)。认知类型测验的分数类似于智商测验,揭示出有关一个人的智力操作。智商分数给出的较多的是有关一个人的技能和能力的信息,而认知类型的分数大多是反映人的认知或推理的方式、形式或“类型”。就象有几种不同的测量智商的测验一样,同样也有几种测量认知类型的测验。有些测量强调的是知觉习惯,另一些则测量一个人倾向于把事物联合或分类的方式。另外还有的则测量人加工信息的自由度。正如对智商一样,对认知类型的了解很大程  相似文献   

15.
应激及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人的心身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是近 2 0年来倍受关注的概念。许多证据[1] 表明人格在应付生活事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反过来 ,从发展心理学、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等理论角度[2 ] ,也充分证实了生活事件或应激等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应激的中介机制固然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在人格基本形成以后 ,生活事件或应激对人格所起的作用。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或较长时间里都处在困难境地时 ,一个人的人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说应激或生活事件会对人的人格发生怎样的作用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忠恕之道。概括地说,其特点是“能近取譬”,设身处地,从自已的感受、愿望推想到他人的感受、愿望,推知自己施于他人的一定行为是善或恶,该或不该,推知对人应取的道德态度或责任。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恶劣影响。它片面地夸大了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导致盲目地变更所有制形式,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了实现公有制后自觉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它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质或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或交替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18.
人对汉字的认知始于其字形。而智能计算机对汉字的识别,若能模拟或借鉴人认知的过程或特点,其智能化水平则会大大提高一步。可见,研究汉字的字形知觉,不论对于人或计算机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汉字字形,提出字形四种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型,逐一考查它们与整字或部件认知的关系,最后尝试用当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对于经过验证的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独处也快乐     
正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细腻而丰富的,或喜不自禁,或怒不可遏,或惆怅落寞,或激情澎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内心深处便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最有韵味的却是独处,一个人蹲守着属于自己的空间,毫不张扬,没有伴侣,只归属于一个人,宁静、充实却非常自由。显然,独处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孤独、寂寞。其实,独处,可以读读心爱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语言的词源上看,音乐中的"乐(yuè)"通快乐的"乐(lè)",它们都源自于"鼓",而鼓声能够令人兴奋、情绪激昂,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音乐的原初含义有"令人振奋、快乐"的声音和人在振奋、快乐时表达这种心情的声音两层意思。后来这两层含义延伸为"动情"即激发人的情感或心理感染和"传情"或"达情"即表达人的情感。基于此,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或评判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要看它是否具有"言志"、"激励人或令人振奋"、"表达情感"和"培养或锻造人的积极情感或心理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