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雍是易学大家,又是北宋五子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在于其先天学的建构.邵雍先天学可分为先天象数学和先天学本体论两个层面.先天象数学以易图为基础,以易数推衍为形式,建构了庞大的数理哲学体系,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先天学本体论对宇宙进行本体论分析,认为太极或者天地之心既是宇宙的存在根据,也是人类的价值本体,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和人生之本体的认识.但是,传统学术史对邵雍先天学的解读,往往集中在先天象数学的层面,而忽视了先天学本体论,这是一个误读,朱熹就是如此误读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
门外谈玄     
谈玄还须从人谈起。没有人,哪来的玄?玄即道即无,万物之所自出。故日有生于无。然则无为何?日无形无名,超言绝象。并非实际存在,而是人关于宇宙万物(包括自身)来源和归宿的一种解释。不是发现(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是发明(纯粹思辨的结果)。这发明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能使人在实际中变得超脱一些。我在老伴去世时就常想:“无中生有有还无。”虽不如庄子鼓盆而歌,却也从中得到点安慰。但那是我的安慰,不是我老伴的安慰。对我老伴来说,有既没了,天也就没了。所以说,无生于有,并且依存于有。当然不是任何有都能生无,天…  相似文献   

3.
韵诵道德经     
体道章 :道可道  何为道者能成立 ,阴阳未判始无极。虚无之为本体 ,宇宙起源信无疑。天地本始万物根 ,造化枢机由此生。有物混成先天地 ,无所不在满乾坤。无形无情又无名 ,至虚至实且至灵。万物之始天地母 ,不生不灭永恒存。何为可道非常道 ,有形有名万物造。混沌初开阴阳判 ,清浊乾坤从此肇。天布三景日月星 ,风雨阴晴气象新。八卦九州地舆奠 ,飞潜动植山水分。如此万物非永恒 ,有生有灭毁与成。所以称其为可道 ,谓非常道亦是名。何为无欲观其妙 ,先天本性无上道。至虚至寂常无欲 ,杳冥洞观造化奥。徼属有欲后天存 ,虚无发动有性情。六…  相似文献   

4.
养忘言守,:指先天内,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内丹养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入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人,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兵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纸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曰"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其实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而。*除心为不为。…  相似文献   

5.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6.
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皆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是一地,并认为是古蜀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其地在西南成都平原。论文认为神话世界将昆仑山和建木——都广之野视为天地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宇宙结构即天地运行的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周易》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出现的次序来看,远古先民最早产生对南方建木——都广之野的崇拜。  相似文献   

7.
赵静 《中国哲学史》2023,(2):99-105
在儒家的本体论建构中,“春”具有重要地位:四时之春与乾之元德、五常之仁德具有深层一致性,生春气象同样贯通着生意仁心,显现出宇宙的仁本体。从古代儒学史中可以窥见一个“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董仲舒的“春系于元”,通过“天之端”显现“无穷极之仁”,其对天地分理的论说可视作理学的先声。程颢以“生春气象”显现本体为生生之仁体,由象见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理学的统分与显隐。朱熹极富条理地解说四象之春对宇宙本体的显现,“春气流行”即是仁体流行、天理流行。径此理论进路来看,由生春气象显现的仁体兼有“时”、“德”、“气”三个维度,可说是时间之始、道德之源、万物之本。与之相关的春意功夫论在于观天地生意与体一己之仁心,由此上达仁本体。  相似文献   

8.
赵献可认为火是性质纯阳的宇宙本体,为先天太极,人身中的先天太极为命门。他以“火(先天太极)—火水(太极)”取代了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的阶段,以“命门(先天太极、先天之火)—相火真水(无形之火水)”模式诠释生命运行机制,完成了火本体在天人之间的贯通,并从宇宙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对火之本体义进行了支撑。赵献可之火本体论发展了前代医家的火论思想,对后世亦有一定影响:医学层面,医界继承了以先天之火为生命根本的观点,将先天之火与生命过程进一步结合,并强调火所具有的推动力;哲学层面,方以智提出火—气一元论,对火本体论进行了深化。这两方面内容,均未脱离赵氏火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一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义的、盲目的 ,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道教教育也毫不例外 ,其理论核心是神仙崇拜 ,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道教徒汲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 :延年益寿 ,长生不死 ,羽化成仙。吕洞宾以道为主 ,兼融儒、释 ,提出了学“道”、长生成仙的教育目的。1 学“道”吕洞宾继承老庄之说 ,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说 :“道之一字 ,为天地之秘机 ,为阴阳之精萃 ,立极宇宙 ,开化古今 ,至微至隐 ,无形无名 ,肇造化之象 ,祖万…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南宋易学家张行成是继邵雍之后的又一位数学派哲学家,在"象"与"数"的内涵和关系问题上,认为"象"为卦爻象,"数"为奇偶数;先数后象,由数生象。在"理"与"数"问题上,主张数生于理。提出"理数"的概念,以"理数"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通过对"太极"的阐释,进一步表明"数本论"思想。认为"太极"是兼包理气、虚实、动静之"数"。通过《易》《玄》的比较说明"先天图"为浑天象,"太玄图"为盖天象。先天图实际上反映的是先天数。由"象"而推及"数",由"数"而推及"理",由"理数"而说明天道规律和宇宙本体,是张行成象数哲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今本《大易象数钩深图》收录了宋代"图书"派易学家的多幅易图,郑东卿的六十一幅易图也隐于其中。郑氏之学统摄汉宋,以图示易,融理于图,自创图式,推明先天,象、数、理兼而有之。郑东卿以图解易,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合而为一。他讲伏羲至孔子所述作传授之易,既本于图书,又归于执中之道,体现了圣人相传之易道与道统思想的结合,并以圣人之道作为判断异端的标准。他主张六十四归一,由一悟太极,重视太极贯一,伏羲、文王、孔子相传授受的易道又皆备于我。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郑东卿强调"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将易学与理学相结合,体现了其易学的独特风貌;其理本于心,心与理的混融,预示着学术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自邵雍先天学倡明以来,学者多以朱(熹)释邵(雍),褒贬不一。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以宇宙生化的方式铺开,通过纵向的体用和横向的变应关系,经由内在象数的交易生变,而形成先天图,揭示天道的生化之机。先天之宇宙论定位是体用、变应和交变的宏观视域。体用与变应是先天的两种作用方式。体必交而生后,体以变为用,变必有应。体用与变应又因交变常交织。邵雍的先天易学,本于先天、体用、交变和变应四个逻辑架构,于先天图之形成过程、图式结构和功用发挥上一以贯之。朱熹执着画前之易及其自然流露,从横图着眼阐发先天图某些阴阳流行对待之蕴,亦谓有所得。但其未能透彻邵雍之先天、体用、交变、应变,故于先天易学为别解者多。  相似文献   

14.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16.
船山先生认为,《周易》有两方面的学问,一是占筮之学,一是如《大象》的纯乎象理之学。占筮之学是知天以俟命而立命之学,即若能理解其中包含的阴阳消长“天化物情之变”的天道原理,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象理之学是以提高人的德智修养为直接目的的尽人事而求合乎天德之学。两种易学途径有别,然实亦殊途同归。于两者之中先生推《大象》之学为圣人之学,是以象理之学为学易主要途径。象理之学的目的是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方法是体悟易道而达到“反诸诚之通”的境界。宋明以来的思想大师皆以易学为教,并皆发挥复明良知之义,是皆以易学为德性修养之学,皆以人的理性自觉为道德修养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与《易学启蒙》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易学体系在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而重点则是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本义>卷首九图与<启蒙>四篇是朱熹所编出的象数大略,构成他的易学体系的主干.朱熹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象数,伏羲八卦是先天之学的象数,文王八卦是后天之学的象数,卦变图是孔子之易的象数.这四种象数虽然层次历然,不可混淆,其实皆不外乎阴阳奇偶之动静循环,至于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是所谓太极.因而太极阴阳之妙就成为这四种不同象数的共同的本质.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谓太极阴阳之妙,实质上就是一个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古老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环保理论,并积极予以实践。道教徒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是无法感知的。而"道"的见证就是永不停息的生命创造力。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人作为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应该体悟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人并没有凌驾于万  相似文献   

19.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20.
虞翻对"大衍筮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大衍之数以数涵象,筮占操作以数显象。通过建构数与天地、五行、天干、太一相对应的诠释系统,揭示大衍之数内涵天地、五行、阴阳消息、太一诸象,令《易》之学得到概要呈现,筮占操作即建立在这一学基础上的术之用。大衍之数所内涵的象借筮占操作的机缘,在以数的推演模拟宇宙大化的模式下次第显现,最终呈现于筮占所求得的卦。学彰显的是哲学与价值的理性,术体现的则是非理性的信仰,二者的关系须作出批判性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