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科学假说、理论必须接受观察、实验的检验,科学检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逻辑经验主义开始的西方科学哲学,企图从逻辑的、定量的角度探索解决科学检验问题,并给科学检验以逻辑表征。本文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种检验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模式以及遇到的逻辑困难。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思想,正式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他们把这个原则概括为一句名言“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那么,科学假说、理论是怎样被证实的呢?也就是说,对假说、理论进行检验的活动其过程如何?一般说来,在检验一个假说、理论时,首先必须应用演绎法,从科学假说、理论推导出结果即经验陈述,然后把这种经验陈述与通过归纳法从观察、实验中得出的结果加以对照,看是否一致。如果用H表示假说、理论(一般为全称命题),E是由H导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实验结果,S为被考察对象系列,则其  相似文献   

2.
奎因通过定义逻辑真句子为他的逻辑论题辩护,即逻辑等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我们称之为奎因论题。奎因早期没有否认集合论属于逻辑,尽管他已经认识到集合论与逻辑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性。奎因后期在《逻辑哲学》中明确说集合论不属于逻辑。逻辑真句子的基础是逻辑概念和非逻辑概念的划分。塔尔斯基式的逻辑概念标准可以为奎因论题提供一种根本性的辩护。奎因批评模态逻辑,说它没有明确的语义。即使量化模态逻辑有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奎因论题仍然可以通过说明模态词不是逻辑词而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3.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分析句与综合句之间的界限是能够得到充分界定的。奎因试图将此种界限模糊化,却是基于一种误解:奎因不是让语义学摆脱掉在卡尔纳普工作中所发现的缺陷,而是否弃自然语言的语义学,用行为主义色彩的语用学加以取代。佩维尔·玛特纳在上篇首先论证:对于科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一种逻辑的,即非经验的、非行为主义的分析,是能够得到界定和有效利用的。对于弗雷格涵义—指称图式的一种流行观点的历史重估表明,指示不同于指称,涵义不同于内涵,从而更深入地批判了奎因论题。  相似文献   

5.
奎因的哲学体系 奎因因其否定性论题而知名,这些论题是他对卡纳普批评的概括。近来他的哲学的系统特征已引起人们注意。他的否定主义是与他的形式主义和行为主义成见内在相联的,在我看来,这些成见使他提出一种不适当的并且(公正说来)也不特别富有成效的科学(包括逻辑、数学和物理学)和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6.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20,(1):97-104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的、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因此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向前谓词经验的发生学回溯并不意味着把关于个别对象的感性直观作为最后的根基。一切经验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判断都预设了一个由被动的世界存在信念建立起来的地基。这个"世界存在信念"不但不是我的判断行为的结果,反而是一切判断活动及作为其基础的"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相一致,就证实了理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不一致,或者相悖,就否证了理论。这种观点是过于简单化的,实质上是错误的。它没有了解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及其复杂性。为了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就必须导出种种可与观察经验相比较的预言(用科学方法论的术话来说,称作“检验蕴涵”),然后,拿这个预言与实验观察相比较,看它们是  相似文献   

8.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10.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黎宇清 《哲学动态》2023,(7):104-115
通过同蒯因、罗素、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等人的批判性对话,罗尔斯在诸如“分析性”真理、命名与意义等分析哲学论题上表达了立场,以此回答了关于道德理论之性质和正义理论建构的一些基础问题。这些讨论在文本上虽然零散,实则可以融贯地统摄在一种整体论知识观之下。依托这种知识观,罗尔斯论证了道德理论的独立性,他在诸如正义理论的主题、理性多元论、基于重叠共识的稳定性等实质性问题上的主张也得到了支持。因此可以说,整体论构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知识论基础。罗尔斯从知识论层面为道德理论奠基的尝试,体现了他统一逻辑和经验这两个分离的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三意义检验理论与意义理论紧密相连的是意义检验理论。意义理论讨论“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意义检验理论则考察“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有一部分分析哲学家(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无论观念论者、指称论者或功用论者,都把意义理解为某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什么是意义”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他们宁愿研究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即讨论语词或命题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意义。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意义检验理论。在二、三十年代,他们提出经验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认为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不完全确定论题 (UnderdeterminationThesis, 简称UDT), 笼统地讲是指: 对于同样一组观察事实, 原则上存在无穷多个科学理论都与之符合, 因此观察证据自身不能够确定在这些科学理论中哪一个更正确。这个论题的重要性在于, 它在科学合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这两个最重要的立场分野中, 起着枢纽性的作用。从直觉上看, 如果这一论题成立, 在理论和经验证据之间将存在一个巨大的沟壑, 没有任何规范的方法能够架上桥梁, 方法论上的无政府主义就将是不得不面对的推论。如果这一论题成立, 基于认知的理由不能完全确定对某一个科…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逻辑经验主义的证据对理论的证实原则,以及波普尔的证据对理论的证伪原则,分别基于两种极端的逻辑方式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随着整体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普遍渗透,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在后实证论者(postpositivist)阵营中,“非充分决定性论题”(the thesis of underdetermination)是他们使用最广泛、也是最频繁  相似文献   

15.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迈克道威尔 (JohnMcDowell)《心与世界》 ( 1 994 )一书中的许多我所感兴趣的论题中 ,我将自己限制在他为驳斥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表征内容的论题所作的一连串论证。我从这些论证中学到了东西 ,并且认为他的讨论确实推进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然而 ,我认为 ,这  相似文献   

17.
科学理论检验的复杂性问题陈敏强,毛建儒科学理论的检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检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直接检验是把科学理论直接付诸实践,根据实践结果的成败判定科学理论的真伪。间接检验不是直接检验某一科学理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间接检验某一科学理论。中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一般地说,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中介越来越多,直接检验,特别是间接检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是一个复杂过程。在直接检验过程中,如果实践结论与实践的结果完全一致,用它来判断理论,那么,理论就得到证实或证伪。但证实不等于科学理论就是真理;证伪也不等于科学理论就是谬误,这是因为①实践本身经常出现问题;②实践对象的确定也会发生误差。③实践结论与科学理论的一致,有时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吻合。如果实践结论与实践结果不一致,用它来判断科学理论,就会走人错误的“深渊”。这种不一致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反映的问题;②判断的失误;③解释的歧途。间接检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①从科学理论的原理到结论,有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而逻辑推导是经常出错的。②从科学理论的原理推导出预测性的结论,还必须借助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也可称为先行条件,可能出错;③科学理论原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一英国科学哲学家吉勒斯不久前在他的一部新著《20世纪的科学哲学:四个核心论题》中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主要集中于下面四个主题的讨论:(1)归纳主义和对它的批判;(2)约定论和迪昂一奎因命题;(3)观察的本性;(4)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所有这四个主题对科学的分析都是重要的,但只有划界问题才是关系到超出科学王国范围之外的普遍知识的论题。”[1]所以,在科学哲学中,划界问题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衡量一种科学哲学学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科学划界问题其实不限于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按波普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英美当代继奎因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语言哲学,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意义》一文中主张借助塔尔斯基的真理(指语句的真,下同)定义模型,把“真”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原初概念,完全依据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语句的意义。这种全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被称为“戴维森纲领”,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意义理论领域内的一次“革命”。本文试图对这一重大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特色和重要影响做一初探,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在意义理论上,自…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Hong, Chao, Yang & Rosner (2010)的基础上,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继续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认为, 在传统经验主义的视野中, 好的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 从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 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它认为:(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可累加的过程。但是,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们关于理论的看法正在逐渐进入后经验主义时代。它主要持以下观点:(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与概括, 非经验的理论思辨本身也可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3)理论不一定是经验事实中的“发现”, 还可能是心理学家联盟的一种“发明”或“共识”; (4)理论的发展不一定是知识累积式的, 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在这种理论观下, 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判断“好的理论”的唯一或关键的标准, 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