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3.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4.
一、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即烦恼,以其能对治烦恼,故称无漏。三无漏学的修习次第,犹如阶梯,级级相依,不可逾越,不可缺一。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如《中阿含·七车经》中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心净故得见(慧的别名)净”。三学中以慧为先导,慧是德行的根本,如行路者的眼目,航海者的指南,黑夜里的明灯。大乘佛教把般若智强调到绝对的高度,其意也在此。菩萨具有大慧、深慧,才能于生死海,教化众生。“八正道”把“正见”列为第一,即是突出慧在修持中的作用。戒定慧三,说有先后,修习时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戒定以慧为先导,定慧以戒为基础,戒慧以定为依止。如此修习三无漏学,方能举一即三,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5.
正第二节戒法的发展一、五百结集佛在世时,随缘为诸弟子制戒,并且为了督促弟子持戒,又制定了半月说戒的制度,使弟子们能够经常忆念戒法,安住于净戒中。为了使戒法得到传持,佛陀还规定五腊比丘,应当诵戒、诵羯磨通利,否则将结罪。随着佛陀制戒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温金玉 《法音》2007,(6):12-18
弘一法师(1880—1942)为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良多。以戒为师可以说是法师在其僧侣生涯中始终奉行的准则。持戒是  相似文献   

7.
净慧 《法音》1988,(11)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比丘是梵文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持戒”等意思。因为出家学佛为比丘,必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魔业及魔境的困扰和支配了,魔王少了一个可以利用和支配的魔民,所以感到恐怖;比丘持戒能破烦恼恶业,所以是破恶;比丘以尽其一生的形相寿命,坚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  相似文献   

8.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9.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0.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13.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故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严以积功累行。三洞诸经中说戒甚多:有《初真戒》、《三皈依戒》、《中极三百大戒》、《积功归根五戒》、《天仙大戒》……这些戒律皆为前贤祖师所授。对道教弟子的言行举止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详细说明。上述戒律中《积功归根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是每一位玄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戒律之一。《老君戒经》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15.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每个佛子共同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毗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而且是中国佛教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的第一优势!本期济群法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文,从戒律的名称和含义,受戒必须持戒,戒律是僧伽制度的是非标准,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条,戒能成就各种功德,持戒能令正法久住,以及违反戒律的过失等六个方面,反复论述学戒、持戒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列举当前佛教界诸多不如法的现象和弊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净戒不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中国佛协为力挽颓风,对目前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本刊作为教界喉舌,为方便教友学戒、持戒有所遵循,曾连载《戒学讲座》十三讲,并作为“法音文库”之一印单行本发行,颇受广大教友的欢迎。近几年来,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亦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但如何持之以恒、蔚为风气,则在于教界的共同努力!有些尼众寺院与尼众佛学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五台山普寿寺是一座尼众道场。她们生活清苦,居住简陋,夜卧广单。去年夏季有来自22省、市的青年比丘尼(年龄最大的36岁)146人共同安居学律。据介绍,安居结束,有80余人留寺研究戒律。她们每天坚持学戒、持戒,遵循通愿法师“以戒为师,华严为宗,净土为归,研律为主”的遗志,暇时念佛、诵经。这种真参实学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4)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比丘的职责》。也就是说,根据佛法,一个比丘应该对佛教、对社会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当初,佛陀建立僧团,曾经告诫弟子:“比丘应为人类谋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丘要进行自我修持,要修戒、定、慧,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深  相似文献   

17.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   

18.
王亚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0-81
义净西行求法,圆满归来,学业冲博,精通梵学。回国后曾任国立译场译主,兢兢业业工作十余年,其翻译水平和成就得到后世认可。他终生学律、持律、传律,所译代表作品以律学经典为主,包括7部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学典籍,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20.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陀灭后,以戒为师。作为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必须受戒、学戒、持戒,以戒为师,才能自度度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为帮助初学佛者认识学习戒律、依戒修行的重要性,特从台湾圣严法师所著《戒律学纲要》一书中节录若干章节,编成《戒学讲座》,陆续在本刊发表,以资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