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徙至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得撒拉族从源头上继承了古代中亚民族和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同时,由于撒拉族先民长期和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最终实现了撒拉族先民中国化的过程,撒拉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撒拉族清真寺建筑传承弘扬着撒拉族清真寺建筑文化精神,反映着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发挥着伊斯兰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之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史载,撒拉族是元代迁入青海循化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当地的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干余年的历史。从拉萨到上海,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全国各地都有穆斯林。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鸟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民族。根据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全国户口登记的统计,全国约有一千万穆斯林。  相似文献   

4.
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婚俗杨操撒拉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也是我国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共同体的一支。现有人口约10万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  相似文献   

5.
撒拉族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約三万一千多。相传撒拉族是元时从中亚細亚撒馬尔干(今苏联乌茲别克共和国)迁来我国的。我国的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化隆二县,此外,在都兰、共和、祁連、貴德等县和甘肃省陆夏县、夏河县、張掖专区及新疆維吾尔自治区伊宁县、烏魯木齐等地也散居有一部分。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少数飼养牛羊或兼营水磨业、榨油业、皮筏业,木柴木炭业,某他手工业及商业都不甚发达。撒拉族有自己独立的語文,据說过去會使用过以阿拉  相似文献   

6.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于2004年8月7日在西宁市青海穆斯林大厦隆重举行了成立大会。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到会祝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协副会长、青海省伊协会长韩生贵在大会上讲了话。 大会一致通过了《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章程》,同时表决通过了救助会常务理事;救助会执行副会长;救助会会长;救助会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人选。青海穆斯林大厦总经理韩文科当选为会长,马豪等8人当选为副会长,那成英为秘书长。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是热心于教育事业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界企事业单位和具有社会影响的穆斯林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7.
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且成为与其他民族区别的标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习俗大都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并与本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条件相关联,撒拉族便是一例。婚 姻 习 俗撒拉族的婚俗,既有宗教的影响,更具很深的历史烙印。《古兰经》谕示:“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的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24∶32)穆圣强调说:“结婚是我的道路,不力行者,不是我的教民”。遵循这些经、训精神,从中亚迁来刚落居不久的撒拉族先民在当时男多女少的境况下,向就近的藏族求婚是很…  相似文献   

8.
对撒拉族珍藏手抄本《古兰经》鉴定的初步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宗教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考察团一行6人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考察鉴定了该寺所珍藏手抄本《古兰经》的历史渊源,并就如何采取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笔者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派,参加了本考察团,亲眼目睹了该手抄本《古兰经》的真实面目,切身体会到撒拉族穆斯林对这部《古兰经》的珍爱与敬重。现就本人在此次考察工作中的所闻所见、所想所辨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根据撒拉族历史记载,撒拉族原名撒鲁尔,为乌古斯部的一支,是唐时中国境内西突厥的后裔,元时其先民来自中亚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撒…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央领导贾庆林、李长春在相关批示中要求,对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的传世之宝《古兰经》实行就地保护。青海省文物管理局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正在制定保护方案,本月底上报国家,以争取国家立项。据悉,青海省的撒拉族由中亚土库曼斯坦东迁而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东迁时所带来的一部《古兰经》,被专家认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抄本。它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伊斯兰教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宝贵的民族宗教文化财富之一。可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目前这部《古兰经》保存条件较差,面临着风…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底,我的邮箱中收到一篇撒拉族作家的散文。先前我对撒拉族文学的印象,一向停泊在诗歌一隅,所熟知的几位作家都是以诗名世;论及这个民族的散文与小说,则寂寥许多。可以说,视野不够宽广的我,已经想当然地把诗歌与一个民族画上了等号。因为上述背景,突然跳出的这篇散文稿着实使我心头一震。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他们分别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学术界一般将之统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天津民族职专是一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目前 ,学校正积极为甘肃、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现已有东乡族、撒拉族和回族共 3 4名学生在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和青海省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曾派常务副县长来津考察民族职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与学校签订协议 ,决定每年向学校输送优秀的应届伊斯兰发展银行行长助理苏莱曼·夏木西丁博士验收二期工程时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毕业生。学校根据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整所学专业及课程 ,配备教学经验丰…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 ,是仅次于省会西宁东关大寺的全省第二座清真大寺。又因它是撒拉族的祖寺 ,历史悠久 ,建筑宏伟而全省闻名。撒拉族是原生活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撒拉克地区的古乌古斯部落的一支。在十三世纪前半叶由尕勒莽、阿合莽带领170多户族众 ,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东迁来中国 ,定居在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起初他们曾修了一座比较简陋的清真寺 ,称“尕勒麦西提”(撒拉语为黑色寺)。到明朝洪武年间因人口增长原寺不能适应 ,于是便筹划修建一座较大的清真寺 ,寺址就设置在古迹驼骆泉边…  相似文献   

14.
注:本文是由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开拓》杂志编辑部与青海循化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7月16日-17日在兰州联合举办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妇女权益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正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茶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茶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茶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茶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茶相伴一生,熬茶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然而同一种茯茶,熬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如藏族的熬茶中飘着酥油香味,回族、撒拉族的熬茶中飘着红枣的味道,土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记者 马利强 敏俊卿)中国伊斯兰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于2011年9月13日上午在北京京丰宾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各界穆斯林代表367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通联员黄文建)第八届全国"卧尔兹"演讲比赛于2012年6月4日至6月8日在中国伊协礼堂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等民族的54名选手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通常讲中国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这十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很少有人知道在雪域高原之上有一些藏族群众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他们讲藏语方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着许多藏族风格。  相似文献   

19.
韩国的儒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韩国儒教思想史的特点(一)儒教的传入要想寻找儒教思想传入朝鲜的渊源,不能不重视上古时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通和民族迁徙关系。史籍和甲骨文资料业已证实,在公元前13世纪,即已出现从大陆向朝鲜半岛的民族迁徙。由此可以想见,伴随着民族迁徙,殷末的文化也传入了韩国。然而,儒教思想较系统地传入韩国却是与汉字的传入同步的。在古朝鲜时期,汉文和中国式的官职及礼仪制度已经传入韩国,并在当时社会的部分阶层中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省是天主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泉州市志》记载,"天主教传入泉州时间颇早……或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景教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福建远离唐朝中心长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唐代景教在福建传播的确切证据,但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在福建南安、泉州东禅寺和水陆寺三地发现的三座十字架石碑是景教遗物,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景教已传入泉州。一、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福建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中国。1289年,方济各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