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淑玲 《美与时代》2005,(11):76-77
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批评的工具和标准,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亦即一时代要求一时代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1)的规律性,也是文学进步的内在原动力之一.因此,考察现代的文学状况或作家作品,不能不先研究该时期文学观念的进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钱旭初 《学海》2003,(5):164-166
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 ,“零余者”(“多余人”)作为具有历史流动感的有生命的动态形象的“共名” ,并不是孤立的固态形象。它首先出自俄国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 ,俄罗斯文学中的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罗亭 (《罗亭》)、毕巧林 (《当代英雄》)、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他们的思想特征大致是愤世嫉俗、不满现状、厌倦生活 ;其行为是无行动目的、一事无成、虚度年华 ,游离于时代与现实 ;他们的性格或忧郁、空虚、敏感 ,或麻木、颓唐 ,对一切都失去兴趣而处于自我苦恼之中。这一形象系列的组合 ,给我们提供了最早的关…  相似文献   

3.
在生命美学的视域中,生命是文学的生命,文学是生命的文学。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一切精神力量之源,亦是文学之源。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文学理应为生命的勃发作出努力,而文学的言说正是履行着这样的职责:一方面,文学通过对社会的审视,不断地剔除着不利于人、不利于生命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学通过对自然的观照,拆除了自我的墙篱,使主体投入到无限和永恒之中。不管是观照自然还是审视社会,文学言说的都是人生体验。在体验的言说中,文学显露出一个崭新的生命境界,从而使主体产生超越意识和超越行为,使生命呈现出闪光夺目的勃发状态。因此,使生命得到勃发,是文学存在的最后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命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变成固步自封、束缚创造的惯性模式和价值预设.这尤其在德勒兹式的生命主义那里达到极致.对德勒兹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既要基于技术与生命彼此纠葛的悖谬现实,又要回归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从"内在生命"到"欲望—机器",观念论和生命论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结却日渐解体,生命亦最终脱离了哲学的掌控,...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五台山已从最初的佛教道场变成包容多种文化和文学活动的空间.它是皇家道场,承载帝王的统治理念和责任情怀,又是交往空间和私人场域,被士人和僧人视为虔诚寻找的心灵归宿.因之创作出的数百首诗歌兼融佛教思维和时代心态,具有淡泊、隐逸、悲愤、感伤等多重风格,展现出明清时期不同群体的生命感悟与文学表达,以及个体生命在不同人...  相似文献   

6.
"普世理想"与民族性--探讨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韬 《学海》2003,(4):163-168
中国现当代作家们的“绝望”意识在近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 ,当代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绝望的载体 ,大致有这样几种模式 :割裂了历史的现代精神 ;缺乏整体民族意识的民俗 ;失却了生命豪情仅作为纯欲望存在的个体。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时代 ,西方强势文化已确实对中国文学形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制约 ,即来自于传统启蒙理想、后现代主义和欧美大众文化的三重束缚。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就此结束“一切乞灵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 ,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内涵丰富。中华文化自古讲究生命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学与美学当中。这一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经过时代的繁衍交叉,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身份代码。然而,在当今快消时代,代入感的缺乏和历史责任感的淡薄,仿佛与这些文化传统渐行渐远。世界一体化的压力和挑战,唤醒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神经,在现世美学与设计中也广为运用。这些尝试与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民族自信的重塑,更是对传统文学与美学在新时代风貌的颂扬,打开触摸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高风险社会、图像时代、消费社会无疑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强大的资本力量统治下,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象征性符号与物欲的狂欢。高风险社会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剧烈的震荡,她们对于爱情的信仰也摇摇欲坠。图像时代把女大学生抛入一个超现实的拟像之中,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个体欲望对他者的巨大投影。从爱的生命精神出发,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进行审美救赎,探讨爱情多维的特性,还原爱情的本真状态,展示爱情升华的过程,呈现典雅爱情与浪漫爱情的图景。文学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具有救赎作用。探究爱情诗性生存之可能,挖掘爱情的意志力量与生命活力,从而实现新时代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解放,帮助女大学生摒弃爱情异化,唤醒新时代女大学生沉睡的爱情灵魂。  相似文献   

9.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序言中写道:“我的书已被称为怀疑学派……”正如尼采所预料和所希望的那样,怀疑时代似乎的确是刻画那个刚结束的世纪的最好标签之一。作为征兆,几十年以后,在法国怀疑时代被用来刻画作家们对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的质问。他们质问小说的技巧与手法、随便的决定论以及小说家过度的造物主式的权力。是否有必要提醒大家回想一下,纳塔莉·萨罗特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小说的先导其实就是以《怀疑时代》为名?无论怎么强调这种哲学探究与美学质问之间的紧密的一致性———特别是思考知识与政治复兴不可缺少的先锋(avant …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文艺学的命运与走向,是个绕不开的大问题。李衍柱先生新近推出的自选集《文学理论:思辨与对话》,就记录了他对文学的时代是否已经终结、文学研究是否已经成为过去等问题的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在这部新作中,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有理有据地回答了中国文学文艺学向何处去的宏观方向问题,而且以丰富具体的研究实践侧面回应了如何推进文艺理论创新的方法问题,字里行间蕴含着推进信息时代文艺学建设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伦理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并讨论准生命的基本概念及其正常演进和异常演进;分析生命和准生命的本质区别;认为准生命理论完整地描述了生命的客现过程,提示认识生命问题要分清生命和准生命的界限、分清生命和生命现象的差异、分清正常演进的准生命和异常演进的准生命的区别;说明准生命理论为解决诸如脑死亡、“植物状态”和重残儿的处置、生育控制、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的实施和克隆人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类思想活动、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学创作受多个维度影响,而创作维度引领创作实践,从根本上陶染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文学创作应"以人为中心",秉承"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坚定"鲜明的文学立场",维护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5.
照片是历史图像档案,它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彩画面,向后人直观而形象地诉说着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风貌。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国之回教》的老照片面前,我们不能不为抗日战争的惨烈而震惊,更为广大穆斯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挚烈爱国情怀而深深地感动。这些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回族穆斯林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行动和事迹。《中国之回教》是为当时“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出访而发行的抗日爱国宣传照片集锦。1939年12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建了以马天英为团…  相似文献   

16.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角力。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充满矛盾的果戈理与白银时代起奠基作用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二者的文学思想与具体创作,鲜明体现了宗教与乌托邦的角力。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导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变为一种现实。在1922年的"哲学船"事件之后,"美"与"神"的乌托邦似乎与社会乌托邦格格不入,侨民文学与苏联新文学的相互诋毁便是二者交锋的证据。此后,随着社会乌托邦落到实处的理想破灭,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以后现代性为主导的时代,一个解构乌托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高洪福 《学海》2002,(3):164-166
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隐含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看法 ,而文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环境和不同的个体、空间而变化着的 ,这给不同的文学史观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是“史” ,对它的分析评判就必须尊重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语境 ;谈到分期 ,就必须找出最能体现其命运发生转折或改变的临界点。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文学自身的性格特征出发 ,重新界定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为 1898至 1978年  相似文献   

18.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是圆的>(刊<美与时代>2007年4月)一文中,针对有人说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变成平的,笔者依据文学是语言音韵艺术、形式创造艺术和情感体验与传达艺术的构成特点,坚持认为文学是圆的看法.古人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的文学定义和根情、苗言、华生、实义的诗歌定义,早就勾划出这一立体面型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实践活动,在近现代中国历经了"民族救亡""公共生活""国家安全"三大主题性的历史变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公共危机中,防控战役使全体国人不仅经历了一场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伦理道德观念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实拷问和洗礼,也生动展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阈下重塑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障碍来自生命、生态、生活意识的焦虑和无奈.建构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活安全"为内核,以"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科技赋能"为机制的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充分展现中国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抗疫精神,建设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