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论和诗作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美诗歌,而且也对中国的现代诗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将就顾子欣翻译的《咏水仙》中文译本从文本类型,语言基调,功能意图等角度做翻译批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美术批评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美术批评个性化表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发表的关于美术批评的文章来看,批评者并没有拿出真正的批评态度,很多批评中存在人云亦云、只扬不贬、不立足本土语境、无法体现时代性等问题。自我个性、民族个性、时代个性,这三个方面共同构筑了美术批评的个性化表达。反过来,美术批评的个性化表达方面能够观照美术批评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雷蒙·盖斯的《批评理论的理念》促发了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效力与限度。随着社会合法化方式由实质性的、规范性的自由主义阶段,向形式化的、可量化的实证主义阶段转变,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发生变化,这可能使以内在批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批评一开始就无法启动。本文将针对性地指出,实证主义的真正挑战其实不在于形式化思维如何排斥实质性思维,而在于形式化思维试图垄断实质性理念的解释权。所以,关键问题仍然是如何看待启蒙理念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批评理论所能做的,首先是通过意识形态批评来破除社会根本建制所获得的"客观性幻象",同时努力维系启蒙诸理念与它们的各种表现性形式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历史批评法研究《创世记》1-3章,通常以来源批评法、形式批评法、传统-历史批评法,以及编辑批评法等组成。这些方法之间,没有绝然的分野和对立。历史批评法诠释《创世记》1-3章,为读者揭示了两个创造故事。本文批判地回顾了学者对两个创造故事的来源、所使用的场景、传递的过程,以及编修的痕迹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尽管历史批评法受到许多质疑和挑战,但它仍然是研究希伯来圣经的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神仙传》中彭祖、沈羲、李少君等几则"天人感应"故事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天人感应包括"天人同构"与"彼此感应"两方面。天人感应并非葛洪首创,《神仙传》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可以沿《列仙传》追溯至董仲舒的宗天神学。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董仲舒思想是对春秋思想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发挥,而处于巫史传统中的春秋思想又是神话-仪式思维的直接结果。结合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认为天人同构及其感应关系源自巫史传统,它是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先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神话-仪式思维。作为原型思维,天人感应在历代文学文本中以不同面貌呈现,它是这些互文文本中的"可交际单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不断地被置换、变形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相似文献   

10.
10月初刚从美国回来 ,第一个重要的学术信息是 ,《中国老学史》受到了批评 ,同事和学生们互相传递着消息 ,但大家都未看到原文。我一方面口头说学术批评是正常现象 ,另方面内心里也不安。好在《学术界》① 学术顾问章开沅先生已先得到了这一期新刊 ,打破午睡的习惯 ,仔细读了两三遍 ,觉得应该有所回应。在近几年几乎是一片赞扬、肯定之声中 ,看到了这样率直的批评 ,也是百感交集。理智告诉我 ,首先应该感谢 ,感谢张京华同志率直的批评 ,这种批评使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督促自己更加努力 ,丝毫也不可松懈。批评是从才、学、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河洛”问题是黄宗羲、黄宗炎兄弟易学、图书学批评的首要内容,也是以此形成儒学、历史文化批评的重要落脚点。他们以经书为本,求证“河洛”的真实面貌,梳理“河洛”与儒学发展的学术史脉络,驳斥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河洛”学说。黄氏兄弟的“河洛”检讨,反映了“河洛”问题的复杂性。对垒各方均面对考证、解释的难题,并于解构与建构上各显其能。二人的锐意批评及反思、反抗意识,颇受近世学者青睐,但当下之研究则将“河洛”置于尴尬之境地,几乎视同糟粕,须当再行反思。“河洛”批评及其再研究,是涉及图书易学、哲学、历史、考据、辨伪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议题,同时也是以此探讨文化自觉、传统重建等宏大问题的具体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旅游文本为例,浅要分析了应用文本的翻译批评。应用文本的翻译批评除了要考虑一些基本因素,如文本类型、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功能分类之外,往往还要考虑到一些其它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等等,翻译时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辅以简化、虚化、弱化、淡化、移动、增补、删节等技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常被作为对举的文学史名词,浪漫主义既影响深远,又广为"误用"。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李欧梵梳理现代文学界、文坛、文人与浪漫主义传统的关联,构建起"先驱者-倡导者-浪漫左翼"的谱系,试图厘清浪漫主义概念,并对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作家中的作用进行阐释,以勾勒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缘起与倡导、兴盛与式微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强中华 《现代哲学》2012,(3):115-119
宋人批评荀子主要集中批判荀子的性恶论、杀《诗》《书》、法后王、非毁子思和孟子、思想近法家,以及韩非、李斯师承荀子等六个方面。除最后两个问题外,《韩诗外传》都对荀子表示不满,实已开宋人批评荀子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圣经文本生成语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圣经批评关联向度研究,以及社会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关系均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理路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与展望,可以为圣经研究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视角,有利于拓展圣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衮克尔首倡形式批评,为合理解释希伯来圣经的形式、文类和生活背景辟出新路。相关的研究迅速延伸到《新约》各卷,使读者有可能对基督教经典的形式特征达成明晰认识,并反过来深化对圣经内容和观念的理解。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上中叶希伯来圣经形式批评的缘起和嬗变,辨析形式批评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新约》形式批评的发展线索,反思了形式批评的成就和缺陷,并追踪了研究者对传统形式批评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设计批评是典型的现代理论用语,产生于西方现代设计兴起的过程中。而此前,在中西方却也都有着设计批评的深厚的传统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形态。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将设计批评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势必会使我们获得更宏观、更理性的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圣经批评中的运用,以澳大利亚著名马克思主义圣经研究学者罗兰·玻尔为研究对象,以他对《旧约·路得记》的解读为分析案例,探讨作者如何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从阶级、家族和性别三个层面诠释路得形象。罗兰·玻尔认为,《路得记》将路得设定为文本叙事中心,以达到削弱文本中阶级和性别压迫状况的目的,并在路得生下儿子后将其驱逐出文本,抹去其在场痕迹,以色列人也由此建立一个清晰、明确、安全的社会界限。  相似文献   

20.
摘句批评滥觞于先秦的赋诗言志,它汲取了两汉经学家条分缕析的注疏方法,经过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正式形成于东晋。这种传统的批评方法的最终形成,得益于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批评意识的不断觉醒等诸多因素。摘句批评在先秦时期的出现主要由于贵族间的外交活动;两汉之际的章句之学则进一步细化了人们对文章字句的精细解读;两晋至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繁荣则使得摘句批评得以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