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晗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4-144
中西方的女性虽同属“第二性”的地位,但中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的差异,以及中西方传统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文学形象并不能一概而论。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量译介、借鉴、吸收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批评来探讨、解析中国女性文学形象,将中国女性文学形象与西方女性文学形象放在同一纬度,明显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因而,我们要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重新构建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1985年以后的文学中,一些女作家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去神圣化"或"去慈化",塑造了一组丑陋、自私、心理兼生理畸形的母亲群像。而莫言则在母亲形象去神圣化的书写上,加入了肉身化的叙事元素,力图表达对女性的歌颂,将母亲、情人、美人的三合一式女性列为完美女性,在关于女性的写作范式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创新,但无法摆脱男性视角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赵善华 《学海》2003,1(4):169-172
“新潮”小说创作以“先锋”、“实验”的姿态进入文学领域时 ,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创作的“文本”意识和“文体”观念。“文本”意味着以文为本 ,以人与故事为结构基础 ;“文体”构成的基本层面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方式。在作家的具体写作行为中“文本”和“文体”应该水乳交融 ,因为“文本”的意味只有在“文体”的抖露中才能有效地呈现  相似文献   

4.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高潮的到来,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尝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以传统文学创作理论为依据的视角下,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批评,归根到底是有关文学真实性的问题。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真实情感和价值诉求与炫技性的人工智能写作相悖。但从符号学角度看,人工智能写作的文学真实性是一个悖论,且当下越来越多的套路文学写作本身就具有符号编码性,因而人工智能写作可以成为反思人类写作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批评的队伍中,有一股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力量。余华的文学批评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以艺术感觉的穿透力解读文本与作家,以“叙述”的独特视角追踪写作过程,以没有理论框架与术语的话语展示文学的魁力。是一种与写作过程共鸣式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作家以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说中的婚姻问题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婚恋问题的态度。尽管受当时社会的限制,奥斯汀无法将父权社会套在女性群体思想上的枷锁打破,但她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对于唤醒女性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后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禅风炽盛,许多士大夫皆有参禅学佛的爱好。禅悦法喜,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解脱,在诗词创作上,禅宗典籍和语录也给他们带来了遣辞的丰富与造意的突破。在文学写作上特别注重创新,强调要“不作牛后人”的北宋名家黄庭坚,在“以禅入词”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别开生面。这些尝试有:  相似文献   

9.
(一) A.H.托尔斯泰是苏维埃文学大师之一。他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中篇小说“面包”、长篇小说“彼得大帝”和杰出的爱国主义的政论全都获得了人民的应得的承认,成为千百万读者最喜爱的读物,被列入古典作品中,成为我国文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托尔斯泰的写作和他对美学问题的经常关注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他竭力地寻求那种牢固可靠的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础,找出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作者在他所发表的理论中往往不能保持它的一贯性。只是由于紧张地寻求和掌握了新的世界观的结果,他才正确地解决了那些使他激动不安的艺术问  相似文献   

10.
潘慧莉 《学海》2006,4(3):167-171
池莉倡导“原生态写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实录感上。池莉从不将人物变成政治道德价值的符号,她的作品中毫无概念化的痕迹,她反对按理论教条营造情节,将生活理性化,也不愿片面地去搜寻自然界、社会中的温馨的美好,将生活“诗意化”,而是要“写和我们生活一样真实的小说”。因此,她以实证的方式考察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再现生活,给人以真人真事的实录感。在其写作中,非常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怀,表现在有意模糊性别、突出欲望主体、逃离爱情的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和普拉斯:阁楼上的疯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映 《学海》2006,(5):177-181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女性疯狂的根本原因。女性主义者们吸收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阐释。她们认为,女性疯狂不仅与性意识的危机有关,更是男权话语压抑女性的结果。女性写作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失语的修复,但由于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被迫使用男性的话语和具有男性象征意义的钢笔来塑造男性幻想中的女性形象,所以她们怀有作家身份的忧虑,越写越陷于自我分裂。“阁楼上的疯女人”是19和20世纪妇女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它是女性对男权二分法思维逻辑(女性不是仙女便是妖女)的颠覆,更是男权社会里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与意志的女人的必然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史蓉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2-192
川端文学离不开女性,男性往往只是映照女性的一面镜子。女性的美丽使他感动,也使他悲哀。同时,女性本身也是美丽与悲哀的结晶,因其美丽而悲哀,也因其柔弱而悲哀,又因其悲哀而更加美丽。女性成为川端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必由之路,成为他美学追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学史观念日益丰富,在现当代领域“大文学史观一、“20世纪文学整体现”、“重写文学史”、“两岸三地文学走”等新的文学史理论范畴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其中,“重写文学史”现惫蕴含的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意识形态性”和“去意识形态化”的矛盾,以反话语霸权的解构等问题启发了本文对“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博尔赫斯对于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中大量包含了他对时闻、自我以及写作阅读发展动态的细腻思考。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涵盖了博尔赫斯的生平和他的全部作品,时博尔赫斯生平描写可谓是最细致的。作者把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其作品紧密结合,进而发现博尔赫斯每部作品中包含的自传性,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异常迷人的博尔赫斯,也提供了理解博尔赫斯文学花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意在笔先     
古人写作,强调“意在笔先”。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要分析材料,形成明确的思想,确立起所要表达的文意。然后再按文意表达的需要进行写作。“意在笔先”不同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是根据予先拟定的“主题”去凑材料,编瞎话。“意在笔先”。则是先根据真实的材料确定文意,然后写作。“意在笔先”,精辟地总结出一条基本原则,阐明了写作中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文章写作,从来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表述活动。作者的政治倾向、感情爱增,都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作者只有把“立意”放在首位,做到“意在笔先”,写作才会笔随意走,文从意生,使  相似文献   

18.
郭怀玉 《美与时代》2004,(10):10-11
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女性写的文学还是写女性的文学?是女性写女性的文学还是包括男性写女性的文学?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女性文学"从西方到东方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反对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2.摆脱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即作家以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看待历史、社会、人生)的文学文本.所以,并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就是女性文学,男性作家创作的就肯定不是女性文学.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作家笔下为女性文学(如张洁<·COM>等就不是),只有极少数男作家书写的是女性文学(如许地山<春桃>等就是).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进化领域的生命史理论,采用两种实验启动的途径探讨性别比、童年经济状况和女性长短期择偶偏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女性在长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爸爸”和“好资源”,在短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基因”;性别比在女性长期择偶的“好爸爸”偏好上具有显著主效应,在“女多男少”情境下女性对“好爸爸”的偏好水平会较“男多女少”时明显提高;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在女性长期择偶“好爸爸”偏好上的交互效应显著:童年贫穷女性在“女多”情境下会明显提高对长期择偶“好爸爸”的偏好水平,童年富裕女性在性别失衡情境下对长期“好爸爸”的偏好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时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写作”因为“率性自然,扼要简练”,而进入到小学生的写作视野和作文教学中。就像微课一样,“微写作”也是“微而不卑”,字字千钧,其蕴含的教学价值、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值得师生迈出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步伐。相对于在“固定字数”和“规定范围”内的写作而言,“微写作”有其自身的优势:短小精悍、轻松自由、“吾手写吾心”。构建“微作文”高效模式,需要一定的支撑与凭仗,其中,基于“STEAM+”而进行资源的开发及应用,不失为高效路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