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相似文献   

3.
李东 《美与时代》2005,(4):31-32
单纯性含有纯粹的单一性、唯一性的事实,而这种单一性并不是把问题简单化,或者没有意义地变化事实。绘画就是用画笔将纷繁分解成单纯的有章节节律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4.
"组合研修"是指将青年教师根据"跨层、跨段、跨科"等因素,按照人数控制原则组成互助小组,在"教学临床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实现全体青年教师可持续地共同发展。组合研修构建了以教学临床专家为引领,骨干教师为先锋,普通教师为主体的研修培训模式。"达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教育。教师是实现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喜欢绘画,是在他读中学的时候,由于他不羁的性格,从第一次拿起画笔,他的眼睛里便没有一位崇拜的老师,他对那些绘画教材上的理论和方法,从来不屑一顾,也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只管随意画下去,完全由着性子,自由地挥洒。  相似文献   

6.
米勒的绘画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深入发掘与探索,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他在不懈的努力下,终成大器,成为代表西方田园绘画风格的艺术巨匠。米勒油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通过他的画笔被塑造成为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平民形象的代表。米勒在他生命的旅程中,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苦,例如亡妻及丧子等,这些巨大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击败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强大意志,促使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过人生痛苦的米勒,不但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独树一帜的绘画表现语言和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升华,春雨润物般地把自己的信仰自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进而体现了绘画精神和伟大信仰。  相似文献   

7.
正她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18岁进入工厂做质检员,45岁才开始专业绘画,60多岁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画家,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叫王仁华。生于1952年的王仁华是安徽人,她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读四年级时,家人送她去少年宫学画,小小年纪的她,沉迷在画笔和色彩的世界里,并立下考上美院当一名大画家的志  相似文献   

8.
赵无极的绘画中,存在着某种"势",支持着那样深刻的精神内涵.当然,这种势并不是刻意追求而来的,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那种大气和神秘的感情驱使着画家挥动画笔,从而迫出这种"势"来.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上,哲学与艺术一直联系密切,哲学思想指导并影响艺术创作,形成艺术观念与艺术思潮,而艺术观念与思潮也会影响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进.比如超现实主义思潮就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才善于在作品中描绘梦境与幻想.在中国美术史上,就绘画而言,由于道家思想关心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旨在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淳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因此,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影响很大并且渗透在文人画中,进而形成为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状态,但学界对于"自欺"时的种种生存状态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小人"和"常人",以及受观念和情感引导的诸种生存状态的分析,本文认为,真正的"毋自欺"需要引入对天命之性的分析。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朱熹和王阳明在本体论上分析慎独与天命之关系的不足:前者是支离的,后者则遗忘了生存本身而可能进入更深的自欺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个在天命意识中解释慎独的新视角。这些分析显示,只有在与天命之性同在的状态下,才可能是毋自欺的;而传统的工夫论和本体论视角无以揭示真实的毋自欺状态,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在"敬"中的天命意识;这也是传统儒学能够与西学对话的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11.
勃纳尔是纳比派主要代表画家。他的绘画以热烈的色彩被世人熟知,被后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之一。波纳尔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他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而是对空间、光线、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深入探究,把要描绘的客体进行个人主观处理。后期,他的绘画创作便达到了随心所欲的艺术境界。他利用手中的画笔,在艺术世界中徜徉。他的绘画风格独特,以室内场景人物题材居多。在波纳尔的画作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他对绘画、对艺术、对世界的独到看法。正是波纳尔对于要描绘的对象的主观加工,才造就了他独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绘画的总体局面属于多种流派纷呈的局面,其中写实风格占据相对主要的位置,但没有形成一边倒的局面,新文人画派和表现主义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众多流派之间,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对抗的矛盾状态,并存在于画家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各种思潮之间。  相似文献   

13.
王从友 《天风》2012,(9):49-51,68
泰格尔在他的爱情诗集中曾经说过:"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位艺术家,在他的包里装着画笔和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而多变。"这诗文给人以许多遇想。但如果一个女人认识了上帝,并能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那么仅用"美丽"两个字是无法概括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谈音乐与绘画的共性和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蔚 《美与时代》2004,(9):58-59
一、音乐中的绘画性因素 1.线条艺术 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单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因为音乐中的旋律一方面体现在纵向的音程关系上,即音的高低关系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横向的时间关系上,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音程关系就体现不出"线性"的过程,而只有时间过程则又体现不出线条的起伏,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董源是我国五代南唐画家,在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里,董源及他的画风成了南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故在我国画论和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被人如此重视的一位画家却在五代和宋代初期的画学著作中,不见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才给予注意。后经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在他的著作中,对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画风大为赞扬。这样,董源的"一片江南"画风才成为后来文人绘画的范式。将沈括、米芾等人为何将董源"一片江南"的画风作为士夫画的典型图式为切入口,一探宋代士人阶层的文化趣味,厘清其背后的北宋社会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郭锐 《美与时代》2004,(6):51-52
凡·高1853年生于荷兰乡村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里.中学毕业后,孤独而沉默的凡·高16岁就踏上社会谋生.他生活连遭挫折:多次经历痛苦的失恋;以怜悯之心献身于贫穷矿工的传教事业,又以冷酷的遭遇而告终,自己也成了个流浪汉.这时凡·高在社会上东拼西撞已经27年了.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呢?也许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绘画了.从此他拿起画笔,从事艰苦的绘画作业.  相似文献   

18.
感觉是心理学名词,是其他一切心理想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就要引导他们进入绘画语言语境的思维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会调动学生绘画感觉的倾向,使绘画感觉有一定的方向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艺术法则,对于学生绘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感觉"与自身心情心态关系密切。所谓的天赋和感觉是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写实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二维创作,艺术家运用画笔等工具,通过调整明暗和色彩等因素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画面。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美术则是由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成分以及由空间、形状、光色、质感、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戏剧空间呈现出来的是立体画面,可以看作是"织在时间上的画面创作"。  相似文献   

20.
人惟有从心灵出发,认识自身,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外界。以作者自身系列都市人物题材创作《市井人生》的绘画实践为思考契机,从心灵造型的视角,追溯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展开创作者关于个体心性与风格面貌、题材内容与形式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深入考察,进一步明确出"从心者上,从眼者为下"、法由心造、艺自心成、心灵乃造型之纲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