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经:启22:20 彼前4:7—11 刚才我们读的二处圣经都讲到主快再来的信息,这是新约的一个重要信息。新约中再三提及这件事,历世历代的信徒也盼望这时刻的到来。但有人在等候主的事上玩起小聪明。自己计算主来的日期。曾经有人预言1992年10月28日主就再来,那时候早已过去了,历史证明他们所说的不是事实。主耶稣在圣经里清清楚楚地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24:36)主耶稣说自己道成肉身的时候,“子也不知道”。难道人比耶稣还有把握  相似文献   

2.
延异     
首先我想说,“延异”(deferance,它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在策略上我认为是最适合进行思考的,如果不是最适合进行把握的——这里,思想是与把握的结构界限保持某种必然联系的东西——关于我们的“时代”,它是最无法给以相等但更根本的表达的。因而在策略上,我将从“我们”在其中的地点和时间开始,即使归根到底我的观点不可证实,因为只是在“延异”及其“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据说能知道“我们”是谁和在何处,以及一个“时代”的界限有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临帖是学书的第一关,但是我们很多人对临帖不明其理,他们临帖只停留在“抄书”的层面。有的人临《兰亭序》,每次从“永和”到“斯文”抄一遍,没有一个笔画和原帖相似。这样临得越多,中毒越深,习气越重,没有任何意义。比抄书好一点的叫“描形”,他能将点画的样子尽量写得很像,但是只停留在一个描形画态的层面,笔笔漆黑,速度均匀,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这两类临帖都是不明其理。我们说要明其理,这个“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知道作品与工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两性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和我们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以致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它,尤其每一个对生活持严肃态度的人都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考虑到现实的两性生活还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考虑到两性理论的指导对两性生活的必要性,就会发现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的工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正因如此,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向读者介绍《性爱的报告》。 正象这本书的副标题“马克思主义两性观”所标明的,它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两性理论的一部专著。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两性理论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小品三则     
解答当人类最初出现在这星球上时,一群神聚在一起,决定玩个游戏。“我们将人生的秘密藏起来。”一个神建议道。“好主意。”另一个神赞成。“但我们要把它藏在哪里?”“就放在世界最高的山顶上好了。”一神提议道。“不”,另一个反对。“人类会更努力的爬上山来。”“那么将它放在海底如何?”“不。他们会发明潜水艇。”众神一个个陷入沉思,试着找出藏秘密的最好地点,最后,终于让其中之一想出一个好主意了。“我知道了,”他大叫着,“我们将它藏在每个人心中──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去那里找。”当我们在外在世界寻求内在灵魂的解答,就…  相似文献   

6.
尚杰 《哲学动态》2002,(12):36-39
所谓“心理国情”指一个民族精神的潜在特质 :一方面 ,它构成了不同民族精神风貌实质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 ,这里的所谓“精神”指的并不是在“明”的意义上而言 ,比如它不是学院意义上的“理性”或者“哲学”精神 ,也不是成文的东西 ,诸如法或者制度 ,而是指精神活动“暗”的或潜在的方面 ,即人的“内心动作”。显然 ,这样的界定不太合乎我们的学术思考习惯 ,因为当我们谈到“精神”时 ,往往只是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无形中的界限 ,一套学术话语。而我们的讨论则试图把精神引导到我们的思考习惯之外。所谓“启蒙” ,就…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著名学者,他们一方面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一方面又是虔诚的教徒。在他们那里,科学与宗教(信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完美地统一起来。在这里,让我们听听几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心声:“认为学者比其他人更多地知道存在,所以就不信上帝,这种看法实在是凡夫俗子的错误之见。恰恰相反,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更接近上帝,我们的工作只会加深我们的敬畏之心”([英]卢瑟福)。所以,科学与宗教远不存在什么冲突,科学愈来愈成了宗教的盟友。我们对大自然理解得越深,我们对大自然之神也就认识得越清”([美]康普顿)。也就是说,“正像教…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10.
默想(2) 人生终向主!请你使我认识我的终向。第一端天主为什么造我?天主造我是为在这世界上认识祂,爱慕祂、光荣祂,等到我们们死后,我们可以占有他,这是我的终向。我生在世上不是为积聚尘世暂时的财富,不是为谋求名誉声望和他人的尊敬器重,也不是为生活得舒服安逸。我的终向是在这世界上寻找天主,事奉天主,完成天主愿意我做的工作。这伟大的真理我至今没有认识,或至少没有深刻认识。因此从生活上来看,我犹如一个不知道自己真正终向的人。因为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固有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个哲学寓言,说的是一个人某天晚上在一盏路灯下寻找一把钥匙。碰巧一个陌生人路过,表示乐于帮助他寻找,便问:“你肯定是在这盏路灯底下丢失钥匙的吗?”回答说:“不,但这是唯一有光亮可以搜寻的地方。”这个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我们探索知识的情形:我们老在有光亮的地方寻求,那就是我们的感觉和思想能够向我们提供答案的领域。但是,我们并不能肯定在我们周围的黑暗中究竟有多少实在。盲目相信科学使我们看不到这个事实。不过,我觉得在我们的知识的目前状况中,我们对于N.哈特曼曾称之为非理性残余的那个存在要比我们过去知道的更多些。诚然,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审慎地把这个问题排除于我们的反思之外。这种态度就叫做实证主义,在一定的意义上,实证主义是合理的。说它合理,是指它仍然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和社会实践发展的现代阶段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认识过程、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辩证法。列宁写道:“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知与不知范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3.
木婚随笔     
雪松 《天风》2003,(12):53-53
今年的10月26日是我和妻子结婚五周年的纪念日。婚姻学称为“木婚”。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但我知道这五年里我们在平凡中度过了很多不平凡的日子。 生活中的每一天似乎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太阳的东升西落;春天的播撒,秋天的收割,这些无疑不是按着时间的顺序在有规律地进行。 在五年前的一天,我们离开了童真,告别了顽皮,步入了成年,走出了“大家”,建立了“小家”。家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地方,它是理想的港湾,是幸福的真源;是累了可以休息,困了可以躺卧的地方;是有苦恼可以倾述,有快乐可以分享的地方;是无助时的底限,又是遮身的依靠……  相似文献   

14.
黄幸平 《天风》2014,(7):36-37
教会里有“能者”本是件好事,他们有才干有恩赐,能把很多事情办得又快又好,大家也一个劲地夸他们“能者多劳”.可是能者多劳,往往也就“能者多累”,继而可能变成“能者多怨”,开始别人怨,后来怨自己,再后来怨别人.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们应当思考:“能者多累”、“能者多怨”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或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部分”与“有的”都是表示没有断定全部的量词。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我们不能把用“部分”和“有的”作为量词的判断,简单地视为同一种判断。“有的”是表示“至少有一个”的意思。至少有一个是多少?数量是不确定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是全部,它是一个特称量词。“部分”是表示“至少有一个,但是并非全部”的意思,它所表示的数量是比较确定的。因为“部分”不仅表示“至少有一个”,同时还表示“并非全部”,所以我们称它为复合的特称量词。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聆听了一场有趣的晚餐桌上的辩论,它是在我十几岁的孩子们中间展开的。在我看来,他们的争论点显然提出了与多种合理性相遇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关于肯尼亚原住民发型的对话中,我的儿子本想知道为什么马萨伊人“让”他们的妇女剃光头,而年轻男子却时髦地将头发编成一种已成为非洲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流行和时尚的发型。我的女儿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辩论者,她回答说这仅仅是传统,传统从不回答任何人的“为什么”问题,尤其当提问者仅仅是被期望去实践规范的局内人时。我的儿子显然被挫败了,满脸疑惑。然后,他尽力想知道如果提问的人是像…  相似文献   

17.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8.
乡人     
单信 《天风》2013,(3):49-49
主耶稣在自己的家乡宣讲神的道之后,那些乡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主说话行事之“希奇”,另一方面又从心底里拒绝更深地去认识他,只是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言下之意是说,我们都知道你,你不过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你的母亲不是马利亚吗?你怎么可能从神而来呢?  相似文献   

19.
达尔文是一个进化论者,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对人的思维是一个帮助。这是典型的达尔文式学识。在1860年英国科学协会的年会上,牛津大教堂的威尔伯福斯主教(SamuelWilberforce)旗帜鲜明地反对亨利·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称之为达尔文的“斗犬”,当时他是伦敦煤矿学校的地质学教授。他们的争议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科学,但是对宗教是主要分歧点则很少怀疑。威尔伯福斯当然不是圣经学家,但他对达尔文关于人的起源之暗示感到很不舒服;特别是对我们拥有共同祖先的人可能来自于纯粹的自然起源…  相似文献   

20.
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做什么和他们怎样思考一直是困难的考察课题。研究者们一贯利用笔记、谈话、日记、历史重构和同事的阐述来得到对认知过程的描述,它成为科学思考和建立模型的基础。运用这些方法,研究者们对科学中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说明。然而,过去的十年我们一直追踪不同的方法来考察科学家思考和推理的方式。我们已经考察过“有机地”发生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集会上的思考和推理。我们已经做的是当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思考和推理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我们逐字逐句地分析科学家们在明确地叙述理论、分析数据、设计实验和建立模型时所利用的思考和推理的类型。我们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考察了最主要的实验室。在每个实验室我们工作了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为每周一次的实验室集会录音,以会见和其他文件(如核准的建议、论文草稿)以及个别谈话补充集会内容。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建立科学思维的认知基础的细致模型。尤其是,我们考察了现代科学中类比、意外发现和组合推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