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1,(7):54-57
二、圣世康乾受帝恩郎世宁并非最早在清代宫廷服务的西洋画师,康熙时期的利类思(Ludovic Bugli,1606-1682)、马国贤(MatteoRipa,1692-1745)等皆是丹青妙手,尤其是后者的绘画深得康熙喜爱,他所画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精美绝伦,引发了康熙帝派学生向传教士学画的动议,而在宫廷服务的西洋面师能超过马国贤成就的正是郎世宁。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以来神秘而古老的中国吸引着西方传教士,许多人渴望前往中国,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仅26岁的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远渡重洋前往中国传教,因绘画特长被康熙召入宫中,做了宫廷画师。从此,这个具有双重身份的洋人艺术家成为中国"西画东渐"艺术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开创了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新纪元,谱写了中华美术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郎士宁,1688年7月19日生于意大利米兰。从小喜欢绘画,并从许多著名的艺术大师那里接受到广泛而又严格的训练。由于其虔诚的宗教信仰加上他对修会生活的向往,导致了他在圣依纳爵创立的耶稣会中,任辅理修士之职。1715年11月20日(康熙五十四年),听从葡萄牙耶稣会派遣来到北京。到京后,先协助传教,后由马国贤引荐康熙帝,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来华之初,郎世宁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取汉名宁石,进京之后又改为士宁及石宁,而后又改为世宁,字若瑟(此为领洗时的圣名)。郎世宁在内廷行走期间除了奉命作画外,还主持设计了圆明园西洋水法楼,并…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中西交流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在中画西用、西画中用的反复运用中,难免会出现中西绘画的碰撞。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中国传教,并传播西方绘画。文章以其宫廷代表作《百骏图》为例,结合自己的研究生主修专业,就其工笔花鸟画创作展开论述,通过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绘画特点,来说明郎世宁如何将西画中用融合到其创作中,同时阐述从郎世宁的创作中所汲取到的一些有用的绘画经验,以期为以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探微是南朝时期的一个技艺高妙的宫廷画师,在当时,他地位卑微,无论是官场还是文化圈,没有人重视他的存在与文化价值,但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最终是以其艺术本身来展现其价值与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10月29日上午,"北京广济寺珍藏乾隆宫廷画师傅雯巨幅指画《胜果妙音图》复制圆满暨交接仪式"在广济寺怀远堂举行。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健、副秘书长兼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寺庙办主任清远法师,北京西城区人大副主任郑然、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主任韩俊田、科委主任杨秋,北京大唐万邦复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传教士画家郎世宁(Joseph c-astiglione),字若瑟,一六八八年生於意大利米兰,今年(1988)正值他诞辰三百周年。为此故宫博物院出版了《纪念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特辑》,并举办《画家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展览》。郎世宁受葡萄牙天主教耶稣会派遣,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达北京,随即进入内廷,以其精湛的艺术为皇帝效力,历三朝至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於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八岁。皇帝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府银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时,为重建边疆各族与中央的关系,清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维护疆域稳定的征战,开辟了偌大的版图。为表彰功绩,宫廷画师将这些事件详实地表现于图像。之所以如此,并非仅仅出于统治者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需要。乾隆皇帝认为,树立清王朝正统地位的关键在于疆域的统一,促成南北地域界限的混一,这样华夏与蛮夷之辨也就自然消泯。乾隆皇帝借助一系列图像将征战的功绩昭告天下,可以说,使清王朝对自身合法性的确立初步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1.赏画猜成语 宋徽宗赵佶是个有才华的画家,他亲自掌管画院。一次他以唐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要求画师们作画。有个聪明的画师画了一幅画:船夫疲倦地睡在船上,身旁横了一支竹笛,说明船夫整天没有搭渡行人,无聊地吹笛解闷,吹着吹着睡着了。赵佶看后十分满意,赏赐了这位画师。读者朋友们:请您从这幅画的意境中猜一句成语。  相似文献   

10.
龙兴寺,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新绦,古称锋州。介于尧都禹城之间,史谓“控带关河,冀辅份晋”。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此地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自北魏时置州设那,直至清末,历代不衰,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三晋大地之上的一块文化宝地。新线是苟子的故乡,在他之后,边塞诗人王之澳、宫廷画师高克明、元曲大家李行甫、清代学者李额秀,先后在这块宝地上耕耘,留下象《鹤雀楼》、《灰阑记)、《弟子规》等一批传世之作。仅在唐末两代,王勃、岑参、樊宗师、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都…  相似文献   

11.
院体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画体,它成立于五代,盛于宋代,其自身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规律。宫廷院体画的审美也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对宫廷院体画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大众对宫廷院体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著名文学家邓友梅先生一九八三年写的著名小说《烟壶》,曾轰动海内外。这本书的一开头,便有一首诗介绍二十世纪初北京一带的里画壶名画师。这首诗写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写小说免不了虚构,这个乌长安便是虚构的。而其他三位,都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名画师。这三位中,马少宣先生,是回族穆斯林。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11,(6):22-24
在郎世宁的另一幅画马图中,有清代著名学者、嘉道年间名臣侍,户部郎程恩泽(1785-1837)的一首题画诗,诗题叫作《题郎海西画马》。原诗如下:吾闻天马不受绊,我听说天马是不受羁绊的,谁欤操此青丝缰。谁会如此为之勒上青丝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题材、构图、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宋代宫廷花鸟画的艺术表现,从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审美情结、"形"与"意"的表达倾向三个因素来阐释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意象表达,围绕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形态与哲学内涵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合笔画是国人之间的一种创作,早在五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但是那个时期的合笔画现象并没有人提倡或否定,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而真正被重视是在清初雍乾时期。在这一时期,合笔画不仅是国人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出现了中西画家之间的合作。郎世宁和唐岱的合笔画就是当时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一、扬州市伊协首次公布普哈丁画象 2010年9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以《仙鹤寺与普哈丁墓》为题作了宣传,其中映现了先贤普哈丁画象。扬州穆斯林认为,普哈丁画像不太像阿拉伯人。当初,扬州郡守元广恩接见普哈丁时,嘱咐画师在屏后仔细观察,留下一张宣纸画像。于是,扬州耄耋乡佬马良不顾年迈,拄着拐杖,四方奔走,请扬州画院画师,对照原残损画像重新模拟,求得神似。  相似文献   

17.
钱志中 《学海》2011,(2):178-182
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宫廷戏剧演出的经济支出结构以及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乐队在明代音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宫廷乐队以及音乐在明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宫廷乐队民俗化的倾向,体现出民间俗乐对宫廷音乐的渗透;宫廷音乐的异族化,也体现出当时与少数民族,外国音乐的交流.在明代乐队音乐对外国交流方面,主要是表现在与日本以及西方的交流,即中乐西传与西乐中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9月24日,由北京市道教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的“人居日下: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学术论坛在西顶庙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及师生围绕“宫廷的道士:制度与道派”“宫廷的道化:空间与艺术”“宫廷到民间:神明与社会”三大主题展开对话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李懿 《美与时代》2023,(6):33-35
中国画柔性美形式发展具有特定历史导向。在统治中国画几千年的柔性导向的历史洪流中,出现了徐渭式、郎世宁式两种反叛的类型。分析出现由柔性美到刚性美变化的原因,包括明清时代中国画发展到多元成熟期,以及中西文化撞击和汇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