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赖传祥从唯物史观考察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生产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活动,要以“物”的联系为基础,以物质产品的交换形式作为生产者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生产者...  相似文献   

2.
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的惯  相似文献   

3.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为前提的,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之基础上的。就像《44年手稿》的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但实质上却是以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串起来的此个体与彼个体共享人的本质的关系为方法论前提的。由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不是建立在单个人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不是建立在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的基础上的,而是以动态性的劳动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正是这种“劳动”,而不是“关系”,才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具备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视对交往的历史形式的考察。因为,它一方面与生产力直接发生着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方式上体现着人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个人现实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只有弄清楚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根据,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具体阐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展现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在此,本文不避粗浅,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7.
交往实践研究述评阎献晨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交往实践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交往实践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交往实践概念的界定什么是交往实践?众多论者认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视界。任平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总体勾勒。认为,在创立时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恩一起曾对交往实践观的性质和功能作过大量论述。主要是:(1)交往实践作为“物质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客观的活动”,它是既区别于从客观的和直观形式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旧唯物主义,也区别于仅从精神、抽象能动性来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2)交往实践分为“自主活动”和“交往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3)交往实践所形成的交往形式,构成全部历史形态新旧更迭的本质内容。(4)交往实践是“精神交往”和以语言交往为中介的“意识交往”的客观基础。(5)交往的总体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现象学》这部波澜壮阔的意识发展史中,黑格尔在“自我意识”“理性”和“宗教”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其中,劳动对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学界关注最多的话题,甚至被视为《精神现象学》关于劳动的唯一观点。这种看法有失片面。因为苦恼意识使得劳动和享受丧失了意义,最终自我意识仅凭劳动无法确立起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论述还涉及劳动与苦恼意识的关系、劳动对交往的作用、宗教中的精神劳动等多维面向。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享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它包括谋生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闲暇时间的享用方式等。决定和影响人们这些生活方式内容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依据主要是:(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的生产力水平;(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商品经  相似文献   

11.
当代思想流派中对本文、本文化(textuality)以及一切事物的本文特征最表关注,并且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解构学和解释学——顾名思义,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之点。在这里,“本文”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而不是仅仅限于文学批判领域。毫无疑问,解释学产生于对神学、法律、以及文学本文的诠释。然而,其关注的中心为诠释和理解,不但包括书写形式之外的一切人类交往形式,同时也包括其他所有方式的交往。这就是当代解释学所谓的“本体论的转  相似文献   

12.
一、“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中的两大困惑无论是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构建历程中,还是在这一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初表达出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两个没有解决的理论困惑:其一:在谈到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第14页),甚至认为“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同上,第23页),另一方面却又指出“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同上,第14页)。这种表述后来引导出的历史公案是:究竟…  相似文献   

13.
在职场中,随着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交往日趋密切,沟通日趋频繁,语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讲话也是一门艺术”成为人们的共识。简单的一句话既可以把人说笑,也可以把人说跳。因此,在职场中,讲话时一定要讲究场合、策略和分寸,不可口无遮拦,以免“话聊”时伤到他人的“七寸”——面子、自尊或心理尊严。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王德峰:交往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以一种与近代哲学的逻辑主义完全不同的思路去揭示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感性的本体论地位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性而获得的,不能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来谈论感性的第一性。人不能离开自身的感性存在而去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各种交往活动有了广泛的发展,它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很少研究社会交往,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一、什么是交往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往来、接触、联系。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交往,又包括精神性的交往,其中物质性的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所以,正如马克思和恩  相似文献   

16.
透视人心     
人际交往,为什么有人顺利多,有人障碍多?原因之一便是你是否在”知已”的同时做到了“知彼”。也就是说,是否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是否能够透视人心,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其交往的方式和决定交往的深度,这是制约交往过程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透视人心呢?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心理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透视人心的技巧。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解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实证性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交往问题已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现把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交往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 1、“关系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物质、思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只局限在社会的范围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思潮与另一个人、另一个集团、另一种思潮只  相似文献   

19.
形式语用学视角中的生活世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 《现代哲学》2006,(4):47-52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源问题上,哈贝马斯引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对它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消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先验性,同时又拓宽了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发展 ,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同时亦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发展及人的生存方式的沉思。为了对此作出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以“知识经济问题”和“全球化问题”为主题的全国哲学学术思想交流会。来自全国哲学界的著名专家和青年学者 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围绕大会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知识经济的性质及定位问题对于知识经济 ,与会者大部分认为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以知识作为主要的资源 ,以高科技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