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2.
陈撄宁     
(1880—1969) 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进,转而学道;遍历道教名山,寻师访友,深究仙道之学。早年参访北京白云观。攻读明刊《正统道藏》。三十年代在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1956年,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  相似文献   

3.
事有凑巧.1880年,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两位人物:李叔同和陈撄宁.作为佛教的大德,弘一法师李叔同因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世人闻之如雷贯耳;而陈撄宁先生,作为道教以及中华摄生、养生学术的集大成者,学问精博而深奥,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11)
黎遇航会长和诸位道长、先生: 陈撄宁先生是我的乡前辈。解放前,他在上海住了多年,我也在上海,但一直没有见过面。由于我见闻闭塞,当时在上海发行的《扬善半月刊》,没有见过,自然也就没有读到陈先生在那个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直到五十年代,陈先生来到北京,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岁月荏苒,转眼间伯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每想起往事或重读遗稿,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如在眼前,不由人要想到他潜心研究道教学说六十余年,对《道藏》内、外丹经及静功修持之道,有极高造诣,撰有不少著作和文稿,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他被誉为近代道教学者的原因。他对中医理论,也有研究,为中医界所称道。一九五七年中国道教协  相似文献   

6.
正陈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仙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全国道教界的拥戴。1989年,在陈先生仙逝二十周年时,中国道协曾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都对陈先生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8.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9.
张裕 《中国道教》1990,(2):40-41
陈撄宁先生遗著《道教与养生》,一九八九年七月由华文出版社印刊。偶得其书而读之,知为文集。初览之,始叹陈先生学问之渊博,再读之,复敬其学识之精到。史迁论学,则有“究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语,今于陈先生遗著中见之,复钦其非常人所能及者有四。古来治学,有两件有易作到的事,古来学问家,也有两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一种是博古,一种是喻今。博问者能完成对前人的总结,但也正因为学问渊博,思想方法上革新不易,难能建立新学。读古人书即是受古人教起,受教育得其精髓者,即掌握其思想方法,此犹学习数学,例题只为晓喻定理定律而设,例题的结论并不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新侨饭店,我以前已住过两次。1959年4月政协开会,我住过十几天。1961年十一月,道协开会,我在491号住过半个月。这次政协开会,我在256号,住了一个月,时间算是最长久了。本处服务员,很注意清洁卫生,每天必做。言语态度,也很和气。对于老年客人,更是照顾周到。每日三餐都拿到房里来吃。有时还自动的为老年客人擦背。这样服务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我今日准  相似文献   

11.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陈撄宁所著文本材料出发,多方剖析了他的仙学思想的内核,并进一步阐论了他的仙学探索及其这种探索对内丹学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陈撄宁在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期间,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道教后继人才,带领中国道教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陈撄宁,原名元善、志祥,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中国道教界富有传奇色彩、爱国爱教的一位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陈撄宁学派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论及者,张广保先生在《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一文中似乎肯定陈撄宁学派的存在,他说,陈撄宁高举"仙学"的大旗,以《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为阵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仙学",在他周围渐渐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在《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中所发现的陈撄宁先生的几篇重要佚文,在现有的所有有关陈撄宁的研究与陈撄宁仙道文献集成中,都未曾提及和收录。这几篇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的研究有失公允。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华文化经受了剧烈的文化阵痛,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都顺时而化,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开始对其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的现代转型工作,出现了"新儒学"、"新佛学""新道学",作为道教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大师,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从三教文化现代转型的视野来审察,他与一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和新佛学大师太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于诸多方面都有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9.
前言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清廷腐败,继而民国混乱,随着外敌的侵略及西学的东渐,死水激荡起波澜,睡狮为风雷所惊觉,中华有识之上,救亡图存,使我国酝酿着历史性的变化。这种由客观形势所激发的变化,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界人民群众都有所反映、表现,哲学思想界最为显著,即使宗教界也不例外。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有位信仰道教丹道的清末秀才,主编《扬善半月刊》,向社会提出了“仙学”(仙道养生学之简称)学  相似文献   

20.
往事如烟,回想起四十年前我拜在陈师门下,得承道学正脉,孜孜求索以至于今日,几经人事沧桑而志向不改;虽历尽辛苦而念念不忘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到现在雪染双鬓,自觉未辜负陈师对我的一片教育之恩。唯一深深遗憾的,是过早地失去了我的老师,这实是我们道门中的大不幸。每当我修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使我更加怀念我的老师。倘若谈起我与陈先生的师生因缘,和对陈先生博大精深学识的认识,那还得从我如何开始学道说起。我是十九岁上山学仙的。那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