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课堂练习,我给学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有的中国人去过美国(真),根据逻辑方阵,推出同素材其它三个判断的真假。结果,有不少学员在“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后答“假”;“有的中国人没有去过美国”答“真”。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回答?他们自信的回答:“‘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不用说就是一句假话;‘有的中  相似文献   

2.
任何问题都是由两种成份组成的:已知成份和未知成份。未知成份是指问题所提出的疑问,这是明言的。已知成份指组成问题的有关概念以及隐含在问题中的判断。“未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一个问题的已知成份是不真实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的问题就叫不合理的问题。对不合理的问题是不能按照通常的要求针对问域给以回答的。不合理的问题,有如下各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命题(判断)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疑问,至少在二值系统中是如此,人们都承认无所谓真假的语句不表达命题。那么,命题的真假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般逻辑教科书的回答是: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事实,凡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真,凡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假。以事实作为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很全面,它至少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有些命题的真与假由命题自身的意义决定,不依赖于任何客观事实。例如“金属是导电的或者并非金属是导电的”这个命题就恒为真,无论事实上金属是否导电,而命题“金属既是导电的并且又不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试题     
一、填空: 1、逻辑学是研究﹍﹍的科学。2、划分是﹍﹍的逻辑方法。3、根据性质判断逻辑方阵的真假关系,已知A判断真,可推知E判﹍﹍,I判断﹍﹍,O判断﹍﹍;已知E判断假,可推知A判断﹍﹍,I判断﹍﹍,O判断﹍﹍。二、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定义?它有哪些规则? 2、什么是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试各举一例。3、什么是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什么是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它们各有哪些正确的推理形式?并请列出它们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逻辑在介绍具有相同素材,即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及其推论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I与O的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实际思维中存在的有的判断,却二者均为假,没有一真。例如: ①有的凤凰是美丽的①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按照传统逻辑对当关系的理论,①是I判断,①是O判断,二者不能同假,必有—真。另一方面,由于二个判断的主项“凤凰”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指谓的对象是一个空类,因而根本就无所谓美丽与不美丽的问题。断定“有的凤凰是美丽的”和断定“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同样都是错误的,都是假判断。  相似文献   

6.
《普通逻辑》(《普通逻辑》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中有一道习题:“‘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请问:上述判断是什么判断?又问:如果以此为大前提,并加上小前提‘这份统计材料是计算有错误’,能否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为什么?”(见该书296页)。《<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吴家国主编,上  相似文献   

7.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假定的问语,如别人发问:“你还干小偷吗?”这句问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假定:“你干过小偷”。如果你干过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干个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个隐含着不真实假定的复杂问语,不管你回答“没干”还是“干过”,你都是小偷了。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诱使别人落入他预设的圈套。也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复杂问语不能用于办案之中,因为用于办案中就是一种违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9.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10.
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要求思维具有明确性,当问留处在非此即被的情况下,对于两个五相矛盾的判因,R能在是非之间承认其中之一为真。如果对两个判联邦加以否定,就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因而,在人们的正常思维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排中体,以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使那些在互相矛盾的论断面的犹豫不定的人作出抉择。于是一有的人就利用人们怕犯“两不可”错误的心理,出其不意地提出莫须有的问题.诱使对方土当。例如.有位大学生向一女同学开玩笑问:‘’星期六晚尸体是否和男朋友一决看电影了‘i”按思维习惯,这一…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三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致力于“建立一种实质上适当和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丰富了人们对形式语言中的真、假命题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自然语言的假命题,把它归结为七类。(1) 事实的假命题。(2) 逻辑的假命题。(3) 参照的假命题:用形式语言来表述的理论系统,对客观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间接的反映,它本身是远离现实的。因此,这个系统内的命题也就难以直接与现实相对照,而只能与该系统内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或者已假定为真的命题相照应。  相似文献   

12.
刘行 《天风》2000,(12)
有一篇《盲人点灯》的故事:“一位盲人坐街乞食,身边常点一盏灯,过路人问他:‘你既不能见白日黑夜,有灯无灯对你都无分别,你点灯是为着什么呢?’盲人回答:‘我点灯,不是为光照自己,而是为使人看见我,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盲人点灯,让路人诧异不解,盲人回答,我点灯,不是为光照自己……岂不更让路人自惭形秽。盲人不愿成为绊脚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实质蕴涵是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往往要求前后件有更多的意义方面的联系,而实质蕴涵却不要求这一点,它只是从真假情况这个角度刻划了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真假关系;从真假值方面来考虑,实质蕴涵充分地,完全地表现了日常语言中那些相应的联接词的意义。这等于说,在真假关系上,二者不可能矛盾,日常思维认为真的,实质蕴涵也认为真,日常思维认为假的,实质蕴涵也认为假。只不过因为实质蕴涵舍弃了意义方面的联系,故而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即它认为真的一些命题,日常思维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大学一九八四年下学期形式逻辑科期末考试试卷第六大题中有一道小题:所给定的参考答案是:“不正确。这个证明的论据是‘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从它推出‘真理不是怕批评的’,再推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这个论证是:‘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它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所以不正确。”这“论证”是循环论证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大家知道,“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这是通过直言判断的变形所进行的推理,即,演绛推理中的直接推理。其基本方法是换质法和换位法。换质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质改变而不改变其原来的意义。换位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主项、谓项  相似文献   

15.
《普通逻辑》(《普通逻辑》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问;上述判断是什么选言判断?”(见该书第296页) 该书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个判断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但没加分析。对这个参考答案,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它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参看《逻辑与语言学习》1985年第4期,第16  相似文献   

16.
天趣     
正古人读文章,读到"空翠湿衣,月明生渚"两句,不禁叹美道:"真有天趣!"把叹美的四个字批在文章的眉角。后来又有人读到这文句及眉批,觉得天趣有点玄,就去问明代的小品文大家王思任"怎样才能辨识‘天趣’呢"?王回答道:"如果能辨识萧何是如何奇赏出韩信的,就懂得‘天趣’要怎样辨识了!"王的回答,好像是给了个谜语要你猜,月明衣湿怎么扯上萧何韩信呢?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牛头马嘴有点错乱。不过,好像也带点禅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理论概括是由后期墨家作出的(约在公元前4至3世纪)。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把判明和争辩一对矛盾命题的真假值,叫做“争彼”。如针对一个动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是“争彼”。而矛盾命题的真假值规律是“不俱当,必或不当”,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假如这个动物被判明是狗,那么说“这是牛”就是假的,而说“这不是牛”就是真的。但是早在对矛盾律作出正式的理论概括以前,即在公元前5世纪,墨子(约前480至前420)已经朴  相似文献   

18.
NTV观点的核心思想是直陈条件句不是命题,它没有真值条件并且无真值,其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而只表现为一个相应的概率值。这就引发了一个有争论的逻辑哲学问题——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如果把直陈条件句视为无真值的,那么嵌套后的复合条件句就不能判断其真假(真值表不能使用)。对于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要完全解决真之条件主义与条件概率主义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完全接受条件概率论题的哲学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同样,暗示放弃真之语义观也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令人读起来精神振奋。本文仅就他的几个著名论断,从逻辑角度表明其高度的科学性与境密的逻辑性。(一广基本路线”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党的总路线和总方针。这条路线的表述文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这个表述是个联言判断,它有两个支判断:(1)一个中心(尸);(2)两个基本点(q)。其逻辑公式为:p八个根据联言判断要求,两个肢判断皆真,整个判断才真;一真一假为假;一假一真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普通逻辑试题中,经常出现两种推理试题——暂称之为语形推理和语义推理。且占分较多,大部分考生感到有趣味,易解答,部分考生为摸不着解题门径而惶恐。所谓语义推理,是指根据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对所给定的一组真假值总量已知但各个判断真假值未知的判断进行推导而求解的推理。例1:某校甲班有56人,他们中有几个会绘画呢?有A、B、c三人在议论。 A:有些人会绘画; B:有人不会绘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