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教义枢》是一部旨在“显至道之教法 ,标大义之枢要”的道教教义经典。编著者孟安排是生活于唐高宗至则天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按照通行的观点 ,认为《道教义枢》是在借鉴先前问世道教教义巨著《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撰的。孟安排在《道教义枢》的序中谈及他编撰这部书的动机和方法时是这样说的 :其有支公十番支辩 ,钟生四本之谈 ,虽事玄虚 ,空论胜负。王家八并 ,宋氏四非 ,赭道正之《玄章》 ,刘先生之《通论》 ,咸存主客 ,从竟往还。至于二观三乘 ,六通四等 ,众经要旨 ,秘而未申。唯《玄门大义》盛论斯致。但以其文浩博 ,学者罕能精研 ,遂… 相似文献
2.
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解读晚明高僧蒲益智旭《周易禅解》文本发现,智旭在解《易》过程中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充分阐释了“易道即是乾道”、“佛性即名乾元”、“易道皆有佛性”的思想,为其禅易相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思想既开创了易佛思想沟通的新思路,也是对中国佛性论的继承和创新。谢金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唐代法相唯识宗佛性思想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以种子之种类及其存在情状分析,划定众生的类别,界定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是唐代唯识学的一大创见,以无漏种子界定佛性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点上,分析了“一分无性”说成立的理据:其一、以种子说判定种姓之别;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其三,其根本处在于将众生之心性与真如理体的二分,而心之本性,本体内蕴藏的有漏种子则成为二者联结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实现了深度融合。基于此,佛教多位学者从唯心视域出发解读《老子》,以心性观念诠释老子之“道”。一方面,佛教以“心”缘起诸法的功能性诠释《老子》“道”的生成义,实现了“心”与“道”在本原层面的统一。另一方面,佛教将“真常之道”视为人之“真常之性”,并将“去妄”作为“复性”之本,实现了“心”与“道”在心性和修行层面的统一。佛教以“心性”解“道”,也为我们理解宋明三教深层融合的原因和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7.
道、心、性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天师道自建立伊始,就对此进行了关注,但真正十分系统地阐发,却是在儒释的影响下进行的.隋唐以降,在儒释道融合的趋势下,天师道领袖一改只重符斋醮之传统,对道教哲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也无不带有三教融合的特征.本文对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心、性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道教重要内丹典籍<道枢>作者曾慥广采博收,约征引古道经100余种,涉及学者140多人;该书编撰体例独特,既辑录古人论述,又有作者评述,可谓准类书;历代共有11种史志、书目收录<道枢>,是书各种版本有所差异,需要参照使用.黄永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 相似文献
9.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10.
郭店战国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性自命出》的思想内容与《中庸》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性、情、道、诚、和、中节等问题上的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圣人观念在汉民族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玄英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其<道德经义疏>中的"体道圣人"的形象表明其理想的圣人人格应是圣人仅居圣界,在世之外是不够的,要通过降迹处世,以圣凡平等,自利利他的思想来化导凡俗,以此才可能使圣人功圆德满,实现其自足性.成玄英对圣人形象的刻画一方面是其思想理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道教学者对道教自身合理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其佛、道思想生动而集中地反映了晚明时代的思想风貌.于慎行参禅学佛,但对佛教现状多有批评.他探讨了佛经的翻译问题,援引佛经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于慎行严格区分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和作为学派的道家,除开晚年,他对道教基本上抱持相对疏离的态度.他服膺黄老之学,以无为政治为其施政理念,同时也深受老庄学说的影响.于慎行主张以儒家为主导,统摄佛、道,实现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与价值观上主张自然原则相应,庄子肯定政治领域应顺物自然,合乎民意.较之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顺物自然相联系的“合乎民意”具有不同涵义.儒家所主张的“民本”主要强调治国应奠基于民众之上,其特点在于以民众作为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庄子所理解的“顺应民意”,则首先以不干预民众为指向.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政治哲学关乎对道的理解.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佛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统一起来,客观地诠释了佛性自觉、反省体悟和顿悟成佛这三者中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16.
Dan Smyer Yu 《世界宗教文化》2012,(6)
佛性或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是佛教哲学体系和教义里一个具争议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谁或什么具有佛性”、“佛性是怎样显现的”,以及“佛性在佛教解脱论里起到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在佛教实践中及佛学研讨里是一系列持续的论题.本文作者基于自己对佛教文献的解读希望表达三个有关佛性的论点.首先,佛性与其所谓的反面“众生”(sentience)是不分离的.第二,佛性不是一样具型的东西,或是某个过去的或隐藏的精神状态,而是一个当下的、持续的生命神识状态.第三,佛性在经文里是一类使用隐喻和譬喻的启发式(heuristic)辩术方式,其目的是激起佛教徒或任何对佛家哲学思想有兴致的人对自身的生命状态进行内在视觉上的观想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孔门引《诗》表达了孔子对周礼的“损益观”:文质并行、经权并重.损益之事,在鲜活的情境化色彩背后有其昭然铿锵的原则性.如以“素”喻“礼”,意在礼要综合内在美质与外在规范.而对《雅》、《颂》的稱引又体现了坚持“文”“质”统一的基础上,可对礼的某些具体节文因时因地地“减损”;但直接反映礼核心精神的仪节则不仅不可妥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并进而阐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义理系统的分别.文章指出,初唐佛性诤辩已经具备了宗派相争的规模,辩者已经尝试从某一特定立场出发来系统化流传中土的诸种佛教经论教说,因此通过佛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大致透析出不同佛学体系的根本分歧,而且也可以从中寻绎出佛性教说与中国心性传统在表达结构上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周易》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理论,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