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诗歌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看,“兴”与“意境”都是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都由“情”“景”二元构成。不过“兴”之景只是借以引起其情的“物”,而“意境”之“景”则是“处身其境”的“境”,即主体处身于其中借情感体验过程中酝酿、萌生特定情感和独特感受的生活环境,而且“情”与物”、“意”与“境”生成关系的方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意境是情和景(意象)的结晶(宗白华语)。中国艺术诸如诗词、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这就是"道"、"空白"。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中国园林艺术的这种"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本文试就中国园林艺  相似文献   

3.
张丽明 《美与时代》2007,(2):108-110
琦君"以自然之笔,写真实之情".她以知识女性的睿智与涵养,讴歌淳朴的乡风乡情,给家乡山水田园增加了文化灵气,创造出和谐优美的境界,因而具有独特的韵味,给人以永恒的美的感受.这种涵蕴着"东方精神"的对故国家园深深的思念眷恋之情,可以说是琦君怀乡思亲散文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是作者创作的又一盛期,他从别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景物中去寻求更深的境界。画中的静物花卉,充满了生命力,寓情于景物之中,让人倍感诗意盎然。这幅作品的表现技法、审美情趣以及构图上都吸收了许多中国绘画的内在精华,并且极其讲究作品的意境,虽然具有一种装饰的美感,但却保持着纯正的油画品质。(选自《中国油画全集》)艳@李瑞年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雨景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魅力,园林雨景意境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雨景既是声景的范畴,也是虚景的范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雨境意境具有意境美、听觉美、空间美、人文美等特征,它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它的完美营造是中国园林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更是中国动画的灵魂。中国早期动画正是因为成功诠释了民族意境,才能享誉世界。如今我们通过实验动画的探索来创新意境在动画领域的表现形式,是为了完善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使中国动画再次走向辉煌。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将意境理论落实到实验动画的各个环节,这需要我们从审美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三方面把握实验动画的意境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意境,指作者在积聚情感时,借助自然、生活景致,通过诱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从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衡量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又是情与景的交融和形与神的奇妙结合后的一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意境创造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一个由"表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审美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散文散在“形”,两“神”是绝对不能散的,纵然再优美的文字语言,也需要有“神”的约束,而结尾则往往是“神”的集中点。好的结尾往往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正如杨朔的散文一样,结尾往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都试图以一角半边式的局部世界来展现整体世界的秩序,这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这种世俗之情与理想之景的结合展示了一种后世不可比拟的意境。这是一种全新的风貌,是南宋之前所没有形成的时代风格——从宇宙化的表述转向情感化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看待事物是以道观之的。与之相契合,庄子的"无情"并非否定人的所有情感,而是否定有悖于道的情,让人的真情流露。庄子肯定的"情"是"大情",是合于道的情,它是人的本真性情的真实展现。只在这种"大情"中,人才能进入悠游自得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出现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新看法,即认为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来源于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境界/意境"思想没有关系。持此说者基本上回避了"境界"与"意境"的区分。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话语中"境界"所具有的实存义、虚存义和比喻义,并重点指出其中的比喻义属于哲学的维度,是"意境"一词不具备的;其次解读王国维在"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上的选择与区分,并对其后期使用"意境"一词的难题作出新的解读;最后着重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单一"西来"说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14.
一、良知与《易》象阳明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即知行合一、体用一源 ,决定了本体、功夫和境界三者的同一。这三者的同一 ,也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 ,阳明美学认为 ,对天地的审美观照 ,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的观照 ;“道” ,是统一万物一体之气 ,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自我本心———“仁”。观照天地万物 ,就是通过感发自我本心的良知 ,以创化这个“仁”的境界 (意境 )。因此 ,以良知为个体自我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发的境界 ,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的思想来源 ,可以追溯到《易传》。阳明特别反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以其特有的文化积淀体现传统的文人精神和审美理想,园林中各个艺术门类的通融辉映,传承并发扬了当地的本土文化。以园林艺术为载体的展陈形式可以精准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的文化内涵,二者在空间的真实性、综合性和艺术性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园林传统的框景、借景和留白手法表达了空间的界定、层次和意境。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从园林艺术中汲取营养,建构与非遗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空间环境,令观者从园到境,达到物境、情境、意境相统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唐<清溪渔隐图>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个时代转变过程中,对客观世界感悟的表现,传达给世人的不单是他景与情交融的笔墨绘画作品.同时也契合作者个性、思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贾学清 《美与时代》2003,(10):75-76
语文课的魅力是什么?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传达出来,以情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很难想象教师的语言冷漠平淡,学生对文章毫无兴趣,语文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境界呢?一…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作的实质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去感动别人。只有使自己感动了的,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而自己感动了的,还不一定就能感动别人;当艺术家的心境与艺术作品的境界契合时,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意境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我常这样想,社会人生中,性也好,爱也好,都是很纯洁、很美丽的,可怎么在我们的一些报刊宣传中,硬是表现的那样令人作呕而不可思议。不要说对“爱情故事”的扭曲,即使是“性”与“爱”这两个圣灵的字眼都给玷污了,更可恶的是毒化了人文环境与空气,毁坏了一个又一个的梁上君子。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性爱无外乎两个内核:一是给人以生活乐趣与丰实;二是给人以追求与力量。性爱是一种动力与鼓舞,性爱是一种约束与激励,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用这个字眼一点也不为过)报刊,在许多的时候登载了许多相反的内容:什么被人强奸却感到从没有过的快感与亢奋,什么办公室里男男女女奸情ABC,什么见面两小时就上床、悔恨爱来得晚了,什么“公媳情”、“叔嫂情”、“一夜情”……人们都在咒说世风日下,又都在诉苦这来自于制度渊源。我却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制度的原因,但我们的报刊媒体就没有责任了吗?责任就在于胡编乱造不负责任,肆意污染不计后果。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报刊要宣传主旋律,要弘扬正气,我们的一些报刊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20.
什么样的造境才是南方花鸟画的最佳状态呢?笔者以为,画面既不是逸笔草草的墨戏,也不是客观描写的精细之作,而是如宋元花鸟诗意、心境的营造,如崔白之《双喜图》、任仁发之《秋水凫鷖图》般给人以深沉的感染力,这种意境应是南方花鸟画造境的最佳状态。这种状物的从容的笔墨生成本身便契合了花鸟画创作过程与观赏过程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