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道友:在这生机昂然的时节,我们来到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参加在天然图画的青城山,隆重举办的“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此,我谨代表文化节组委会,向莅临文化节的各位领导、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嘉宾、道教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支持这次道教文化节举办的各位领导、向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和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及资助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是我们举办的首届道教文化节,这是一次展示道教文化的盛典。这次道教文化节的主题是“自然·生命·和谐·发展”,这既体现了道教所…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教的教义不仅关系到对道教本身的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 众所周知,“长生不死”是道教的追求目标。然而,为什么说它是道教的基本信仰?这一信仰是否可以确证和证实,抑或不可证实和可以否证?这一信仰是否关乎道教的命运?以下,试简略地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一、“道教中国化”的概念及其内涵考察近年道教界与学界对道教中国化的理解与实践探索,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对“道教中国化”的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呈现多元化理解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与界定:一是强调“当代化”,即道教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相结合,使道教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道教当代化”理论——宗教政治纬度;二是立足“现代化”,致力于运用现代知识体系推进道教组织管理规范化与形象重塑,引导道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现代化”理论——宗教现代化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道教史上,有没有净明(忠孝)道这一教派?国内外道教史家对此研究甚少。日本秋月观哄先生(弘前大学教授、文学博士)著作的《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一书(创文社,1978年版)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论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该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对道教特别是净明道研究成果的汇编,是他对“未开拓领域”(作者语)进行反复研究所作的有益尝试。作者认为,净明(忠孝)道是元初道士刘玉(玉真,1257—1310)继承晋代以来许逊仙道教团的说教所开创的新道教的一派,在道教史上、中国宗教史上,特别是对儒佛  相似文献   

6.
坚持中国化方向,正成为当今我国各宗教的共同议题和重要任务。龙虎山嗣汊天师府有块牌匾——“阐道布教”,这是祖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阐释它,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道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切实含义,不是说道教本土化,而依旧是说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样才能跟上当今中国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8.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充满希望的21世纪已经到来了。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中国道教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问题在于道教怎样去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世纪对人类的文明与和平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每一个教内人士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道教研究者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根本上看,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构一条解脱现实苦难,确立终极意义世界的通途。道教从创立之初,就以老子《道德经》为理论基点,围绕着人应当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升玄之境而建立了以“…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的道教文化观--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认为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了解道教 ,就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但道教对国民精神和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方面是主要的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消极、愚昧和落后的方面 ,长期以来对中国国民精神和信仰世界的形成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 ,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表达了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被某些道教学者误读为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这种做法虽然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反而愈演愈烈,成为道教学界的主流性观点。不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定混乱,而且还以讹传讹,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事实上,如何理解鲁迅先生这一“名言”,已经成为一桩必须认真对待的学术公案。  相似文献   

12.
1993年秋,人民中国出版社向社会推出了一本关于道教思想史论方面的新著——《中国重玄学》(作者卢国龙)。“重玄学”,这是个使一般读者感到陌生的学派名称;即使是研究哲学思想史及道教史的学术界,曾有所涉猎、关注及此的人,恐怕也为数不多;至于对它有深研、卓识的人,便更为寥寥了。然而,它确是哲学思想史上被忽略了的一个环节,是道教思想上被忽略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3.
顺化与逆化--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作为宗教 ,有它的宗教哲学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 ,它的哲学就有明显的中国气派和特色 ,其影响深远。在道教哲学中 ,“化”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它既是道教哲学得以成立的杆杠 ,也是道教思维的基点。“化”包括顺化与逆化两个文面 ,所谓顺化 ,即顺道生人 (物 ) ,属正向思维 ;所谓逆化 ,即逆道成仙 ,属反向思维。顺化与逆化 ,作为矛盾运动存在的两种形式 ,是道教认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正向和反向两种思维方式 ,它贯穿于道教的教旨、教义和炼丹术之中 ,成为道教哲学特有的思维特征 ,也是道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重大贡献。“化”的概念与道教的摄用…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道教与中国艺术展”,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5月13日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巡回展出。专门就道教艺术为内容举办展览,公开向公众介绍道教文物的艺术价值,这在国外是第一次,即使在国内也从未有过。 美国芝加哥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主任斯蒂芬·李特(StevenLittle)先生是这次“道教与中国艺术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李特先生能讲十分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于道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柴琳  李佳嬴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8-79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道教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在文化的视野下来认识道教及其活动。在新世纪,道教文化的前景如何?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道教界、学术界在新世纪中应重视哪些问题?这是关心道教文化事业的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21世纪将是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世纪前50年中,由于战乱频繁等诸多原因,我国道教文化基本处于衰微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道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倡导的诸多爱国活动,道教文化亦呈现出新的景象。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左”的思潮日趋严重,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  相似文献   

20.
过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占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