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  相似文献   

2.
子思与《易》有关。对易学"卜筮"知识、《周易》古经和《易传》,子思都学习而熟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子思作《易》,其著作即帛书《衷》篇。在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中道"思想传承中,子思最能体会"中道"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一方面从形而上层面阐发"中道",而作《中庸》;另一方面在孔子所开创的经学易学上,凸显孔子所"观"、所新诠的易学"中道",专门辑录孔子有关"中道"的论述,而作《衷》篇。子思在先秦儒家易学传承中应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  相似文献   

4.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此后, 对仁的理解和阐释就成为历代儒者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工作, 并由此展开了不同时期儒家学说的丰富内容。其中, 孟子对孔子的仁学作了最重要的阐释和发挥, 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 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这一以往只是零散地被涉及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 以求对展现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所裨益。一、以心性论仁仁无疑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 孔子以仁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然而孔子论仁, 只是就事论事, 随问而答, 缺乏集中而…  相似文献   

5.
侯乃峰 《管子学刊》2009,(4):126-128
自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获得独尊地位以降的两千年中,经学研究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流地位,虽然其内部也不免有所谓的今文古文之争、汉学宋学之别。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几部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经典,在排斥对其它学派所尊奉的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同样排斥了没有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典籍,《孔子家语》一书的流传过程应当就是这样的例子。自三国王肃注解《孔子家语》,王注本面世之日起,排斥之言,甚至疑伪之声始终不断。  相似文献   

6.
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很大,第一,孔子首先提出了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提升了绘画及其从业人员的地位,并在其后世的绘画理论中形成了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传统;第二,孔子美学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传统人物画的创作产生影响并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第三,孔子美学思想对传统绘画的章法、笔墨、色彩等技法理论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孔子认为绘画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属品说明其对绘画的独立性主体性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对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不同角色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并规定了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应当履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角色伦理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角色伦理治理思想,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立场为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孟子的"亲亲"、"仁民"和"爱物"展示了儒家角色伦理治理由血缘家庭、国家、社会再逐步推衍到自然界的基本逻辑进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为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古今学者对孔子的研究可谓穷形尽相、发掘至深。在史书中,司马迁首先真正给了他不朽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界,孟子则对他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吼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之集大成。”(《孟子·万伞下》)孔子不仅总结了前人和时人的思想成果,还阐发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形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从而为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确定了完整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个新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一种君子学说。孔子企图对此学说的具体形式——一君子风范的张扬,以期实现儒家缔造一个“人”的世界的社会理想。在孔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研究,开发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增进中国社会和民众对孔子、儒家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情与了解,适应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近日成立孔子研究基金会和学术管理机构孔子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始于孔子对道家学派和儒家自身的批评;孔子也批评了早期法家、名家和"小说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批评,基本发生在儒家内部,其中以子游、子夏、子张间的学术批评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相与论性情,"皆言性有善有恶",影响最大。战国中后期儒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除孟子对杨、墨和荀子对"十二子"的激烈批评之外,对诸子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批评,是孔子七世孙孔穿对名家公孙龙的批评和孔子九世孙孔鲋及儒者董无心的"诘墨"等。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荀子:孔孟儒家的千古罪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孔孟儒家的千古罪人方尔加从表面上看,荀子大讲特讲儒家道德,大尊特尊孔子。然而实质上恰恰是荀子糟塌了孔子,扼杀了孔子思想中极有生命力的部分。鄙人以为,真正继承孔子精华的是孔子的真诚崇拜者孟子。荀子与孔孟儒家在道德观上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荀子"礼...  相似文献   

12.
<正>王正著《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一书于2015年8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了在儒家思想及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工夫论的早期发展,对何谓工夫论、儒家工夫论的起源、孔子的工夫论、孔门后学的工夫论、思孟学派的工夫论、荀子的工夫论,以及工夫论的现代意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该书认为,工夫论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3.
马注认为,儒家的典籍中存在上帝(天)等与真主造化万物相关的思想,这是马注认可儒家的基础。然而,孔子、子思、孟子之后,上帝(天)等造化万物的观念没有被后儒所传承,这也是马注对后儒不满的重要原因。对于儒家的圣人孔子,马注从真主造化万物这一理念出发,阐释了孔子所谓的"天"这一造化万物的概念,并基本与真主吻合,这是马注把孔子称为圣人的关键。在对儒家综合认识的基础上,马注提出了扶儒黜异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七略》论儒家思想特征云:“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崇仁尚义是儒家的一般思想特征,也是孔子的思想特征。但是《论语》一书,义字出现次数不多,据统计《论语》中义字仅24见,其中6个还并非出自孔子之口;同时《论语》中也未见孔子师弟讨论义的记载。上述两点,使人难免产生孔子不甚重视义之感。但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很重视义的,尚义思想在孔子的伦理学说的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这一儒家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可称为"孔子难题"。从问题史出发,通过文献索引和历史勾稽,以孔子与宰我、孟子与万章、王阳明与欧阳德、梁漱溟与贺麟等人的论辩为基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孔子难题"在儒家思想史脉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难题"所折射的道德困境和历代儒者的解决之道,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儒家道德之本原作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形成性、命二重建构的儒家道德本原思想。然而现实中,人们或突出性的道德规范义,或强调命的道德超越义,对其建立在道德规范义与道德超越义基础上的性、命二重建构理念缺乏领会。这容易导致任性与任命两种极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孔子原有思想的深刻含义。故全面、深入阐释孔子的儒家道德本原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乐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强调音乐教德养心的作用,强调礼乐配合治人治国的功用,反映了儒家乐论共有的特性。这些乐论在儒家乐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所论及的方面而言,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发挥与补充,但不如《中庸》、《荀子·乐论》、《乐记》、《孔子闲居》那样深入。  相似文献   

18.
韩非阐述自己学说的方法之一,是对孔子儒家身份的消解以及对其法家新形象的建构。韩非批判儒家仁义立场在治国上的缺陷与不足,认为这种立场会使家、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是以损害国家与君主利益为代价来保全个人及家族宗法伦理价值的。在弱化乃至消解了孔子的儒家身份以后,韩非以法家立场重塑了孔子为政以法、注重刑罚的法家式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孔子改造礼学,创立仁学,确立了儒家人道学的基本架构;孟子展开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阐发了儒家的内圣学;荀子展开了孔子的礼学思想,阐发了儒家的外王学。在孔、孟、荀共同努力下,完成儒家人道学的建构。其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和孟子的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孔子和孟子的婚姻观张彦修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孟子曾多次谈及婚姻问题,认真考察便会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有一套较完整的婚姻观念,这套婚姻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根据《论语》和《孟子》,对他们的婚姻观予以粗浅的探索。一人类的婚姻,在任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