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和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1980-1981)提要.福柯毕生都在探讨主体如何进入真理游戏之中这个一以贯之的论题.创造主体性历史的方式,除了强制性实践在癫狂者与非癫狂者、病人与健康者、犯人与守法者之间作出的二分法,除了经验科学向活着的、讲着话的和劳动着的主体提供其位置以外,本文提出了第三种途径:自身的关切、自身的技术、自身对自身的管制.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从1970年到1980年,福柯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构成了他晚期关于自身实践的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福柯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言论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来探索一种新的关切个体自身的伦理学之可能性。他的早期考古学描述的结果就已经是一幅谱系学的图景,而谱系学更侧重于对这个图景的解释和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此外,这位思想家在他早期对"作者"这一范畴的态度与他本人的做法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之处,我们也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晚年福柯思想发生了一个转折,从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伦理谱系学和主体谱系学,从对现代社会的权力关系的分析转向了对古希腊罗马的自我技术的分析。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自我关切的伦理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自我认识总是服务于自我关切的目标。自我关切的伦理建立了一种主体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它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认识论的客观真理观的真理概念,它也界定哲学作为一种精神操练,一种生活方式。"笛卡尔时刻"之后,古代的真理观和哲学观都被遗忘了,福柯的真理谱系学和哲学考古学则致力于恢复这种古典的真理概念和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真理理论既不是符合论,也不是融贯论,而是对真理的奠基。他把真理的现实性根据奠定在判断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因此他对真理的奠基也就是双重的。前者使真理得以现实地产生出来,并在现象界呈现为经验性的真理;后者则为这种经验性的真理增添了一种情感的基础。由此,康德的奠基就使得真理成为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关于现象的真理。这种奠基虽然大大缩小了真理的地盘,却使得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因远离幻相而变得更加稳健。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布洛赫重申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他来说,唯物主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一开始就包含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伟大业绩多半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完成的.暴力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乃是暴力的潜力本身,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无暴力的、和平的过程.被压迫者的革命运动依然存在,大学生运动不会消亡.无神论与基督教并不是二者择一的问题,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话也不是一场徒劳的对话.世界过程本身处于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尚未被获取,但也尚未被挫败."已知的希望"取决于把科学投入于希望的国度之中.存在第二真理,即乌托邦的-具体的真理问题,这是真理所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概述董谊思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于1993年5月ZI日至26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这次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九个单位共同发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同志与会,提供论文80多篇。会议回顾了近年来真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就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及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真理的本质属性问题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此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点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我们与坚持真理具有主观性的同志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承认不承认真理是否具有主观形式,问题在于这种主观形式并不是真理的内容。主观形式不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此其一。其二,真理的主观形式也是来自客体对象的客观形态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动作图式。正如列宁所说,“逻辑的格”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亿万次的重复而形成的。其三,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知识结构都使其有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一切都影响着主体对真理的主观形式的创造活动。但主体的这种主观性因素也要受到自身实践活动及  相似文献   

9.
话语、知识和权力是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等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脉络,福柯将知识归结为话语体系,即知识体系由话语方式决定,所以他认为临床医学出现的可能性条件是话语方式的转变,同时由于话语与权力的关联,知识也并不是价值无涉的,它不可避免地与权力相连,在医学实践中人的生活状态被知识结论所决定,人们不断地接受医学知识所提出的各种训诫,人的精神和生理均被"知识-权力"这一框架所规范和控制,从而远离人自身的价值逻辑,并导致现代人的不自由境遇.  相似文献   

10.
杨小刚 《现代哲学》2017,(3):88-100
奧古斯丁的思想向来被视为现代哲学之先声,他的自身认识理论也常常成为笛卡尔以降的相关讨论的重要比较对象。首先,在对新学园派的反驳中他从认识论上证明了感知呈现的确定性,确立了处理自身认识问题的内向性基础。其次,他不仅早于笛卡尔发展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的普遍怀疑论证,而且推演出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核心结构。最后,他了解塞克都斯·恩披里克对自身认识可能性的反驳,在前述探究基础上有意识地区分了两种自身认识以应对这一难题,而其中可解释为前反思的直接性自身意识的概念也可以在德国唯心论的自身意识理论中找到回声,后者正是用这一概念来解决反思模式导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客观真理及在此基础上的真理一元论,乃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基石。近年来,“主体性”概念和价值问题引进了真理研究的范围,而且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但是,几种早已被否定的旧观点却借机复出,如真理主观论、真理多元论和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等。这说明有必要在新的高度上阐明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一元论思想,澄清理论是非。首先,主体和主观不是一回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仅有主观,而且有客观。主体在认识客体并获得真理时,其主观因素和客  相似文献   

12.
默想(2) 人生终向主!请你使我认识我的终向。第一端天主为什么造我?天主造我是为在这世界上认识祂,爱慕祂、光荣祂,等到我们们死后,我们可以占有他,这是我的终向。我生在世上不是为积聚尘世暂时的财富,不是为谋求名誉声望和他人的尊敬器重,也不是为生活得舒服安逸。我的终向是在这世界上寻找天主,事奉天主,完成天主愿意我做的工作。这伟大的真理我至今没有认识,或至少没有深刻认识。因此从生活上来看,我犹如一个不知道自己真正终向的人。因为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对认知和主体进行了许多变革,本文认为这些变革主要涉及用非话语性的话语来描述差异,用非过去性的过去来理解现实,用非否定性的差异来批判线性时间的文化理解方式,以建立非主体性主体的方式来面对差异文化的实存样式。这为面对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增添了一种新的路径。这种考古学路径不是从文化本身的学理上融合差异,不以知识化或真理化的文化形式御使主体认同,而是从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发现其共存的事实,以其多样性、多变性和多层性与主体自身的可能性存在并置。在这种非真理强迫性的主体空间中,首先完成主体的自我反殖民,以其主体自身存在的自由和自洽将差异文化变成身外之物。  相似文献   

14.
欲望与快感     
德勒兹区分了自己的"欲望"概念与福柯的"快感"概念,从而划清了他们的思想界线.就权力装置而论,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中指出,欲望装配与压抑使事物标准化也使我们遵守纪律:德勒兹则认为它们将事物译成电码且再度疆域化.德勒兹提出"快感何以激活一些反权力?福柯何以构思这个快感概念?"这两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福柯赋予了力量关系、真理、快感以全新意义.福柯的基本观念是,权力装置与身体具有直接而正面的关系,德勒兹则指出,权力装置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强加到了身体上.  相似文献   

15.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刘奔、李连科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发表《自我认识与精神文明》一文。文章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自觉的人,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认识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外界(自然和社会),一是认识自我本身,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中,自我不仅是主体,有时也是客体,是认识对象。自我究竟怎样认识自身呢? 首先,认识自我,就既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又要区分主观和客观。自我具有二重性:作为认识者,他是主体;作为被认识者,他又是客体。在自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赵东明 《现代哲学》2007,(6):97-104
伽达默尔拒绝从审美体验开始他的艺术诠释学考察,而把焦点方放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上,以此他希望恢复艺术经验的真理要求。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像游戏一样,以实际发生在那里的方式存在;在作品中真理作为无蔽而发生并敞开存在的意义。此外,艺术游戏的重复发生形成可重复的结构,它对参与者发挥着主宰作用;在另一方面,可重复的结构只存在于具体发生之中,它把其中新的因素融会进自身之中,从而得到充实;这种充实是通过理解的有限视域的融合而实现的,因而结构是可变的,并且并不趋向最终目的。这种既敞开又充实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发生有赖于摹仿。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集中讨论伽达默尔的摹仿概念。文章指出,伽达默尔强调摹仿不是盲目的复制,而是借再现来实现的创造活动,它把关于现实的本真理解呈现在那里。这正是诠释学真理的发生,借此过去和未来得到中介。作者着重阐明伽达默尔的如下意图,即突显摹仿抵制抽象的力量——摹仿通过创制新的存在而使先前的东西来到自己被呈现的存在,并借此被提升到自身更丰富更真实的存在,而如此被创造的存在整体拒绝任何方法论的简化和区分。  相似文献   

20.
朱刚 《世界哲学》2015,(4):65-73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