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5,(1)
<正>一、无相戒的流弊无相戒流传到后世,由于有的人一味追求洒脱、无视戒律,也出现流弊,因此被人曲解而遭异议。究其原因是后世弟子只知慧能祖师的戒法无相,唯求方便,而不去探求戒律与世间的不共性,不了解六祖授无相戒法的用心与意义,而走向偏颇。殊不知,慧能的戒法,是以戒体为核心,直视自性,是自我精神上的完全超越,是自心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是佛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实现与提升。同时,他也不否  相似文献   

2.
正第二节戒法的发展一、五百结集佛在世时,随缘为诸弟子制戒,并且为了督促弟子持戒,又制定了半月说戒的制度,使弟子们能够经常忆念戒法,安住于净戒中。为了使戒法得到传持,佛陀还规定五腊比丘,应当诵戒、诵羯磨通利,否则将结罪。随着佛陀制戒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3)
<正>第一节戒体产生一、戒体与业体戒体是受戒者受戒时产生并领受在自心的法体,是所受的戒法于内心中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羯磨疏》:"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1])佛陀将戒比喻为堤塘~([2]),所指正是戒体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始于受戒,自此以后,  相似文献   

4.
正第三节时方毗尼一、印土基因随着结集、分部、流传、融合与发展,戒法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适,其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戒法产生于古印度,不可避免地也带有了印度文化的基因。从戒的内涵来看,"戒"的梵文为Sīla,音译为尸罗,有防备、警惕的含义,"尸罗"则是从梵语词根Sīl(行为)转化而来,具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义项。由此可见,戒是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一种"行为、习惯、道德",与当时印度'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吴明 《法音》1990,(10)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如今丛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10.
菩提一叶     
“散心动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要我们定下心来。止心于一境不使散乱,是为定。戒、定、慧三学,定排在第二,戒能生定,对于定来说戒很重要。生活中忙忙碌碌,是因为有所求。人活着总是有所求的,这当然不错,但有时候这种求并不完全是因为本人确实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现代工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这种发展使人眼花擦乱,人家有的不可能自己都有,心自然就定不下来。要真做到定,就得戒。戒什么?戒一个贪字…  相似文献   

11.
成蹊 《法音》2009,(6):32-32,33-53
2009年4月4日至29日.香港西方寺举办了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共有162位戒子参加,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内地的13个省市以及中国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笔者作为大陆戒子中的一员.有幸亲临盛会.纳受如来戒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沙弥成长为菩萨比丘.内心有很多感触.愿用我这支拙劣的笔.把在戒会中的见闻觉知记录下来.供养给诸佛菩萨、各位大善知识以及护持戒会的各位居士,并与读者们分享。  相似文献   

12.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13.
道林 《法音》2005,(11):49-50
10月2日至10月22日.香港宝莲禅寺举行传授男女二众三坛大戒法会.、男众部设在宝莲禅寺.法会聘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任得戒和尚,香港佛教联合会觉光法师、宝莲禅寺退居和尚圣一法师为名誉得戒和尚,宝莲禅寺退居和尚初慧法师为说戒和尚.台湾南普陀寺住持道海法师为羯磨阿阁黎.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新闻     
《法音》2005,(12)
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印尼参加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本刊讯11月16日至12月6日,为纪念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55周年,促进两国佛教界友好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扬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应印度尼西亚大乘僧伽会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前往印尼茂物市普门寺参加传授三坛大戒法会。这是印尼五百年来大乘佛教首次举行的传戒法会。此次传戒礼请本会一诚会长为名誉戒和尚,圣辉副会长为说戒和尚,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为得戒和尚,福建太姥山平兴寺界诠法师为羯磨师,印尼大丛山西禅寺慧雄法师为教授师,开堂为空…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4)
<正>第三节得戒之缘先文已述戒体由自心所发,并非由外而来,自心乃是发戒正因,受戒者要以真诚心自愿立下断恶修善的殷重誓愿,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言"无有我作他人受果"~([111])。借助殊胜的外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受戒者策发殷重的受戒誓愿~([112]),所以佛陀随顺当时缘起,制定了各种受戒方式,本意都是为了促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1):1-1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心作分限,饶益有情引发净戒,是诸菩萨所起净戒不胜二乘无漏净戒,不名净戒波罗蜜多;然诸菩萨心无分限,普为度脱无量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菩萨所起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又满慈子!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萤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又…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11)
<正>第一节戒法的产生一、缘起佛陀制戒依据时间顺序主要分为略教和广教两个阶段。略教是指在佛成道后开演化导众生之法的时候,有感于众生的求法之心应有所寄托,故先开示简要易行的教法(被称为"略教偈")令弟子奉持。由于此时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弟子都是上根利智,众弟子皆能很好的依教奉行而没有犯戒  相似文献   

18.
性妙 《法音》1999,(11)
本刊讯10月9日至10月29日,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隆重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中国佛教协会选派46名戒子赴港求戒。宝莲禅寺自1923年始,每三年开坛传授一次三坛大戒,已形成惯例。为使传戒法会庄严、隆重,促进两地佛教界的交流,”宝莲禅寺请求中国佛教协会给...  相似文献   

19.
定与慧     
<正> 佛教修学体系中,定与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通过戒律来摄心,可以生起禅定,依于禅定起观,可以得到智慧。对于"定"而言,"戒"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生起定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广义的戒,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戒,而不特指  相似文献   

20.
魏磊 《法音》2001,(2):1-10
在错综复杂的因行果报中,发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用。郁头蓝弗仙人因发恶愿,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贫女供养迦叶残汁,命终如愿生忉利天;一僧戏发之愿,来生果作大将军。证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阿弥陀经》三次劝愿,愿愿倍切;法藏菩萨以四十八愿,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证知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