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赞容摄极乐净土等佛经内容、佛经偈颂很长的篇幅,决定因素均为汉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容摄佛经赞之五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五言诗;容摄佛经赞之七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七言诗。在与佛经的关系中,敦煌赞植根于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大致有两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一是僧团的传教;其二是佛经的传译和流通。就佛经而言,不仅其数量极为可观,而且其外在形式亦有艺术化的倾向,其中篇幅较短,以四、五言为主的“偈颂”与中国传统诗歌极为相似,这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僧人对这一形式非常喜爱,他们常借偈颂传法于后学。在传法布道中,为了增加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僧侣们便注意在偈颂中自觉地略施文采,融入自身的情感,久而久之偈颂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单纯地阐释佛理变为情理交融的混合体,这样一种被称为“僧诗”的诗便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中国僧…  相似文献   

3.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6.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惠心僧都源信(942~1017)以来一直到法然上人(1133~1212)的日本净土教方面,不用说,对净土教学人的思想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首先是源信,他在宽和元年(985)十一月著述《往生要集》三卷,大力宣说弥陀净土教的信仰,其影响不仅限于佛教界,而且波及于各个方面。《往生要集》引用善导的著作有《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和《观经疏》。其中“玄义分”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2)
<正>五、唐代《观经》之注释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续高僧传》说其: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口诵阿弥陀佛号。对其与《观经》之初接触,《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其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55]之记述,回心净土教并拜访道绰。33岁之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城内的光明寺、实际寺、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9.
偈陀(巴利文:gatha),或译为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文体形式,即完全用韵文来记录佛的言说。这种诗体散见于经、律、论三藏之中,尤以经藏小部中此种文体的经典最多,约占全部15部经的三分之二。一《法句经》是巴利经典经藏第五部──小部中的第二经,巴利文为Dhanuna...  相似文献   

10.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5)
《法音》1991年第11期刊载石明居士所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赞》一文,引用经文和历代净宗大德对净土法门之赞叹推崇,破除怀疑,启发信心。同期报导祖辈信佛,几代往生之事例,作为佐证,对此不胜欢喜感叹,然犹觉意有未尽,兹着重在  相似文献   

12.
福岛庆道长老是日本临济宗东福寺派管长。东福寺派开山宗祖圣一国师曾在浙江径山修行六年,师从佛鉴禅师。福岛长老为东福寺派第303世管长,今年3月1日逝世。他生前对中国十分友好,对祖师祖庭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曾二十多次率团访问中国。每次参拜中国寺院,福岛长老几乎都要以崇敬之情用中日两种文字写下若干首友好偈颂,共计达百多首。自1992年起,每次访华都由我担任翻译,每次在他用日语颂偈之后,我再用中文颂一遍。现发表其中一部分,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13.
正净土信仰,可以说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形成。婆罗门教徒就以毗湿奴天(梵Vi2zu),作为其信仰往生之净土。在大乘佛教还未兴起之前,原始及部派佛教没有他方世界及他方诸佛之观念,所以也就没有往生净土之说。而净土信仰真正大行其道之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3,(1)
陈隋之间,高僧辈出,后世所崇仰者日天台智者与嘉祥吉藏,二者皆开立新宗、法流后世者。而天台智者大师,影响尤为深远。其学以五时八教、一心三观建立天台一宗。历传七代至道邃禅师传于最澄大师,天台一宗遂流传于日本。今者远孙二百五十三代天台座主山田惠谛追慕先贤,率众来礼圣迹,欲立碑纪念智者大师,爰随喜赞仰,谨拈数偈以为之颂。  相似文献   

15.
缘起与性起     
《法音》1992,(4)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缘起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缘起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二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9,(6)
《山庵杂录》,二卷,明洪武八年(1375),天台山沙门无愠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陈。临济宗虎丘绍隆系第八世法孙,径山元叟行端的弟子。晚住台州瑞岩,日本怀良亲王慕其名望,遣使请他前去传教,未行。著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净土诗偈  相似文献   

17.
孔雁 《法音》2022,(8):18-21
<正>贾晋华将“偈颂”视为唐五代曹洞宗风的主要特色。有些偈颂为劝告出家修行、断绝俗情;有些则阐发禅理,强调体悟自心。[1]徐文明则把敲唱为用、有偏有正、有明有暗、绵密和崇尚回互总结为曹洞宗风。[2]这些都是从思想层面对唐五代曹洞宗进行的梳理。尽管洞山将云岩昙晟所传《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五位君臣显诀》《三种渗漏》等传授给曹山的故事是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并且曹洞门庭被总结为偏正五位、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智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王孺童著邮购价55.00元本书系对智有关净土四篇论述之研究,即阿弥陀经义记、五方便念佛门、净土十疑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心经奥义》觉云居士著邮购价17.00元自古以来,诵读心经的人可谓无量无数,《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心经》真正法义何在?一切都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9.
传慧 《法音》1990,(11)
传慧法师《今日灵岩山》一文,以切身的见闻追述了印光大师开创灵岩净土道场的业绩,并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今日风规依旧的灵岩道场,读来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月27日至28日“六祖文化学术会议”在广东新兴县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新兴县政府共同举办。会议参会代表51人,收到论文42篇。会议开得十分热烈,参会代表围绕“六祖思想与当代社会”议题做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一、关于六祖生平与家世问题六祖出生地及其传法偈》一文,通过到新兴国恩寺考察,结合历史史料,考证慧能的祖庭及其唐代新州城的归属,认为禅宗重孝道来自于六祖的教化。他还认为,六祖传法偈中的“心如明镜”之喻,先出于蒙庄,复同符于象法。东汉人译经早启其端绪,久已家喻户晓。六祖的本无之语也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