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改造,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与韩国原版节目相比,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所设置的任务更有难度,且没有任何剧本,所采取的季播形式不仅迎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提高了广告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但整体拍摄效果有待提高,节目对于个人的隐私保护做得还不到位。但凭借微博微信的有力推广,不仅参与节目的名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节目本身也得到了宣传。  相似文献   

2.
魏真 《天风》2010,(2):58-59
很多人衡量一个传道人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道讲得如何,传道人也常常以将上帝的道传讲得好视为侍奉中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却仍有很多人讲了多年的道却不知如何有效地预备讲章,有一些神学生读了几年神学却仍不知如何才能把道讲得通俗易懂,让神的话真正进入信徒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一大批信徒。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不衰。即使在文明科学的现代,巫术仍有它的市场。如何看待这种复杂而神奇的现象呢?生活在14世纪的方孝孺,已清楚地认识到巫术妄。并勇敢的揭露了巫术之妄。初三语文课本第  相似文献   

4.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5.
直至今日,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说法依旧颇有争议。关于得救一词的解释,笼统而言乃是指得到神的救恩,一方面看,是指神将人从罪恶捆绑中、从世界引诱中、从自我堕落中救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借着耶稣基督,人类从与神为敌的关系转变成为神的儿女,神将人从他的愤怒中挽回,使人从他的公义审判下因耶稣基督慈爱的代赎而得拯救。  相似文献   

6.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9年第6期刊登了А.Л.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不是科学?》一文(参见本刊1989年第6期),该文刊出后在苏联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誉之者固不乏其人,毁之者也大有人在,照例也少不了“不偏不倚”者流,正所谓见仁见智。《哲学科学》已经连续4期刊登此类“反应”文章,可见其重视这场争论的程度。本刊在这里摘其要者予以发表,以便使我们的读者了解苏联哲学界对哲学的科学性问题所持的各种见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人们进入了自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自主性衍生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神学困境。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卡斯培所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关注的是在现代处境下如何看待上帝与信仰问题。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卡斯培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本身及其所呈现的问题对神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或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神学性的神学(在基本教义与神学命题上要与传统相符合)。道成肉身的语言存在与爱成为卡斯培诠释上帝观念,走向神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晏可佳 《天风》2003,(11):U019-U019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出席我们基督教界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首发仪式,首先代表我所全体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一个研究基督教的学者角度谈谈我对本书的一个读后感。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近年来我们基督教界出版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新坚 《天风》2008,(16):46-47
美国著名的《今日基督教》刊物2008年4月号登载了富勒神学院毛瑞琪院长(RiChard MouW)的一篇文章——《张开双手的福音》。它是该刊物”2008年基督教前景”的栏目,关于“我们的福音是否太狭小“这个问题讨论的一部分。读后颇有启发.愿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一文以富有新意而又为人能接受的引言启发当今中国教会该思考的两个问题:其一乃是基督的主宰,关怀和爱护普及整个宇宙;其二上帝普及到整个宇宙的主宰以爱为其本质,我想就此谈谈读后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教授在著述中和为媒体撰文时对所谓的"科学迷信"多有抨击,他们无视科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福祉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心智自由建立开放社会的不可或缺,而抓住科学技术被不当应用中带来的环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做文章,归咎于科学和科学家群体,甚至喊出"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这样的口号。这是一种反科学思潮,不论持这类论调的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是在为仍充斥于国民心中的蒙昧迷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就近期《读书》杂志发表的一篇较为典型的此类文章提出质疑和批评,为科学辩诬。  相似文献   

12.
《说文》曰:“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曰:‘元元本本,始于一。’”由此可见:“一”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乃是万事之本始,万物之流宗。“一”又是一切数目的基本,天地间万象虽殊,但终归于一。用今日的哲学术语来说:“‘一’是神学、形上学、宇宙学、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宗教》一书的“科学与宗教冲突”部分,收集了7位学者文章,从宗教内部对于科学的态度之历史发展、科学与宗教方法之比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在根基上是冲突的,澄清和回应了部分倾向宗教的学者提出的二者关系调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若霖 《天风》2011,(2):62-63
最近有一位信徒这样向我讲述他的困惑:信主快一年了,知道基督徒不能多喝酒,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自己常常要请客人吃饭喝酒。曾经尝试过有两周时间不去参加任何饭局,然后发现那个月自己的业务量骤减。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  相似文献   

15.
叶东升 《天风》2003,(11):16-17
非常高兴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进修之际,能拜读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月刊《天风》,每月收到一份,读来倍感亲切,受益匪浅。特别是看到第九期有关“华东六省一市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的信息报道,真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思绪万千,是因为五年来的神学思想之研讨虽然有平坦有曲折、有褒义有贬义,但神学思想建设毕竟使绝大部分的教会同工,在思想上有了宽度的认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刊登的“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嗎?”一文,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热烈的反应。杭州大学心理学教研組的教师、福建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教师、南京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专业、上海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教师和华东师大心理专业一、四、五年級学生都曾进行了座談和討論,并給《心理科学通訊》編輯部写来了报导。現将来稿綜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不从康德同时代的语境(即主体内关于对象知识的诸种"能力"如何协调统一)出发来思考主体性之统一的问题,而是从自我知识与对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康德的思考就呈现为不同于"内主体目的论"的另一种形式,即关于人类知识有限性的理论与关于无条件者的理念学说的结合。主体的自我理解必须在两种立场之间的张力中寻找立足点:一方面是主体从自身的有限性出发意识到自己对其知识基础的追问是超出其可能的解释范围的;而另一方面则尝试将自己的可能性根据在"理念"中展示出来。这正是康德哲学对"有意识的生活"之自由与可能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魏小萍 《现代哲学》2005,1(1):103-1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朱尔斯·汤森(Jules Townshend)于2004年4月在英国政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宣读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文,该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本来并非清晰的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同时在回顾十年反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德里达解构的意义和局限性即德里达对"幽灵"的解构有助于我们从坏的"幽灵"那里解放出来;不过德里达在解构幽灵的同时同样被幽灵所困扰.本文通过对汤文的评介指出我们从德里达的解构中能够获得从传统思维方式中难以获得的启示,从而拓宽和深化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存在的历史境域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在真的追求中研究时代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晓朝 《世界哲学》2012,(2):136-144
本文是在进一步研读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的基础上对王路教授《读不懂的柏拉图》一文所做的回应。作者认为,王路教授对柏拉图该文中相关原文的解读有误,对中译文的两条主要批评意见站不住脚。王路教授指出柏拉图这节对话所举的例子中根本没有出现"存在"一词,作者认为被中译文译为"存在"的相应的希腊语词有"存在"之意,可以译为"存在"。王路教授指出这节对话中所举例子与想要说明的观点不匹配,作者认为这节对话没有所谓不匹配的问题,用感觉可以说明"存在",而不能说明"是"。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语言信息呈双向或多向互动传递的状态,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听懂对方的交际信息,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口语交际具有能力的综合性,交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听说能力,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发展,和人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