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亲子节目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从节目出发,节目中的父子依恋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论。对父子依恋这个概念界定,从父亲与儿童两方画来加从分折,寻找影响父子依恋关系的因素。安全依恋有助于促进儿童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使得儿童在父子依恋关系中得以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引起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热潮,此后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竞相上演,然而节目内容泛化、抄袭模仿、过度消费明星、娱乐至上等弊端也令人诟病。2016年的《旋风孝子》是以"孝"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播出以后不仅取得高收视率,而且赢得广泛好评。真人秀主题从亲子类到孝道类,节目制作从版权引进到原创,体现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变化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16,(4):34-35
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将父亲的形象投射到我们与天父的关系里。曾有一位弟兄说:"我从小就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我心目中的父亲形象,直接影响着我与上帝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我总是要在他严肃的目光中寻找答案;母亲总是拿父亲来治我们,经常吓我们说:‘你再这样,晚上我告诉你爸爸!'若是能够看到爸爸的笑脸,  相似文献   

4.
欠父母的爱     
正星期天的早晨,父亲和母亲说想出去走走,我想这正是孝敬父母的好机会,于是连忙说:"好呀好呀,爸爸你们想去哪儿,我开车去,我们一家人去转转。"父亲说:"去郊外四面山看看,春天来了,山青水秀,各种各样的野花开得正鲜艳。"一家人坐在车上,我开着车朝四面山出发。儿子高兴地笑着又叫又闹:"走了,走了,我们出去玩了。"我顺便逗问了儿子一句:"你想去哪儿玩?"儿子兴奋地大叫:"去西郊  相似文献   

5.
2013年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改造,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与韩国原版节目相比,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所设置的任务更有难度,且没有任何剧本,所采取的季播形式不仅迎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提高了广告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但整体拍摄效果有待提高,节目对于个人的隐私保护做得还不到位。但凭借微博微信的有力推广,不仅参与节目的名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节目本身也得到了宣传。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以家庭为单位探讨父母及亲子间的择偶偏好及分歧原因。结果发现,相比于男生家庭,女生父母对未来女婿在"好品质"、"好资源"方面的标准更高,也更为重视对方的国籍和政治背景同自己的一致性;在家庭内部,男生父亲比母亲更为重视未来儿媳的外貌,女生母亲比父亲对未来女婿更挑剔,尤其在"好品质"、"好性格"和"好资源"上的要求更高。在家庭内部的亲子择偶分歧上,子女比父母更在意未来伴侣是否有好基因优势和让人快乐的好性格,父母更为重视对方是否有"好品质"、"好资源"以及国籍、政治背景的一致性。此外,亲子关系越好,亲子间在某些特质上偏好的一致性程度反而更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父母对自己同孩子关系的评价越亲密,父亲对孩子未来配偶在"好品质"和"好父母"、母亲在"好品质"上的要求越苛刻。母亲同儿子的关系越亲密,儿子对未来配偶在厨艺和操持家务方面的要求相较于母亲越挑剔。  相似文献   

7.
<正>长女,是父母的第一个女儿,也是一个家庭中年龄最大的女儿。古人言,“长子如父,长女如母”。具体表现为,长子像父亲一样保护家庭中尚且年幼的孩子,而长女则像母亲一样悉心照顾弟弟妹妹。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长子长女通常被塑造为成熟稳重、富有责任心的角色。其中,长女在家庭中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具体表现在长女不仅在家庭中承担了相当多的家务事,而且深入地参与到了父母对家庭中次子次女的管教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8.
<正>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分工及其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家庭社会学等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受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不论中西方都遵循着"父主外,母主内"的家庭养育分工;父亲通常充当"养家糊口"和"重要他人"的角色,母亲则通常是儿童的"依恋第一人"。因此,在家庭研究中,有关母子互动、母子关系及母亲影响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母亲比例上升,家庭中的父母角  相似文献   

9.
七成家庭有亲子问题 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孟育群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历时十多年的关于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的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七成以上家庭亲子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四种类型:对孩子成长与前途等过分不安型的父亲和母亲人数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0.5%和89.2%,对孩子学业、升学目标期望过高的奢望型父母分别占67.6%和79.9%,过度溺爱型父母分别占52.7%和66.5%,过分干涉型分别占42.7%和65.8%。从这组数据我们看出,母亲的程度都要超过父亲,此外,不安型和奢望型是亲子关系中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3-14
爸爸去哪儿了?——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中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 近日,一场以父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在北京某学校举行。应学校要求,讲座现场来了100多名爸爸,占到了全场听众的九成。连主讲专家也不禁感慨,这是自己多年来进行的讲座中到场家长里爸爸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场。然而讲座开始没多久,  相似文献   

11.
爸爸,回家了     
【设计理念】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发现:表面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家庭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在家庭里,参与孩子成长更多的是妈妈,在咨询中很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都反馈了父爱投入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本剧通过展开孩子和父亲的"误解-冲突-和解"的故事脉络,在班主任为父子沟通"搭桥"后,孩子与爸爸进行对话和情感沟通,爸爸们表示确实需要回家,回到孩子的成长中,回到孩子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历时3年多,已播出4季,每次播放时都会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娱乐新闻热点。此系列节目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获得高收视率的前提是其选题独特、制作精良,而视觉设计在节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节目的片头设计和字幕设计的深入分析,探索视觉设计的特征和意义,对国内其他的综艺节目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小倩 《天风》2013,7(7):19
年轻时,我们常把坚强的父亲当成挑战对象。渐渐懂事后,才懂得父亲也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不同的年龄,父亲需要不同的爱。初为人父者,需要信任。"小爸爸"们内心往往惶恐:我能带好孩子吗?他们往往因笨手笨脚,而被排斥在母子的二人世界之外。此时小爸爸需要支持和信任。三四十岁的父亲,需要尊重。此时正值事业上升期,身心压力大,对家庭的关心少,往往会招来妻子和孩子的不满与抱怨。心理学家提出:女性需要关怀,男性需要尊重;女性遇到压力时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年级中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控制、沟通和搜寻),以探讨我国青少年父母监控的现状。经过(2)卡方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母亲在家庭里是青少年的主要监控者:母亲监控的客观水平高于父亲,并且母亲使用三种监控手段的情况均多于父亲;(2)女孩受到的父母监控超过男孩:母亲对女孩的客观监控水平高于男孩,并且母亲对女孩更多使用沟通手段;父母对女孩使用控制手段的情况超过男孩;(3)父母监控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只有父母对初一学生会更多使用沟通手段;(4)父母对沟通手段和控制手段的使用都与客观监控水平呈正相关,但与主观监控水平呈负相关,而搜寻手段使用与监控水平之间的关系则跟沟通、控制手段相反;沟通手段对客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搜寻手段对主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末,华慧娜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守旧的人,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成天把华慧娜关在家里,让她跟着母亲学刺绣。每天早上,华慧娜都能听见窗外的小男孩们去上学的声音,她觉得自己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出头之日,就像她的母亲,一生之中唯一的成就就是生了一对儿女,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值得母亲骄傲的事情。华慧娜最终说服了妈妈,瞒着爸爸跑出去读书,她每天在父亲出门之后再  相似文献   

16.
儿童早期是母亲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易感期,母亲抑郁和消极的教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早期多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父亲的积极教养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考察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父亲积极鼓励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内向和外向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部分通过惩罚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3)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表明积极的父亲鼓励可以缓冲母亲抑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67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探索意向间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其中,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父亲监控维度为正向预测,而父亲惩罚严厉维度是负向预测;(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还通过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这一变量。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对赣州监狱成年男性服刑人员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问卷的测试。结果表明,家庭教方式是犯罪倾向性获得的心理机制,影响着个体认知图式的形成,对犯罪性获得产生普遍性的影响;影响犯罪的严重程度;父亲因子更多在一般犯罪性层面发挥作用,而母亲因子会影响犯罪的特殊倾向;家庭结构因素要通过家庭功能因素对犯罪发生作用。结论是:不良的教养方式对犯罪性的获得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妈妈的树     
6岁的时候我曾大病过一场。父亲背着我去医院,长长的路父亲就那么背着我一步步地往医院走。那时我对父亲而言已经有一点重量。父亲停下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把背上的我往上顿了顿。我说,爸爸,你累了,放下我吧,我自己能走。说着,我就从父亲的背上往下跳。但父亲不许,坚持着将我一路背到了医院。后来,父亲去世了,是因为车祸。母亲在几天几夜的昏迷之后醒来,对我和两个哥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的树倒了!"母亲是上海宜川电子配件厂的一个普通工  相似文献   

20.
采用G×E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以295名学前儿童(M=4.49)和其母亲、父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和父亲的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父亲教养方式和MAOA基因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预测男孩外化问题行为时,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预测女孩外化问题行为时,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携带T等位基因的女孩更容易受到母亲消极教养的不利影响而产生更多外化问题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其积极教养的有利影响而减少外化问题行为,这一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