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帝特别祝福和看重婚姻家庭,基督徒也特别通过婚姻家庭做出美好的见证.基督徒的婚姻观可从三方面表达:婚姻的来源,婚姻的原则,婚姻的生活. 一、婚姻的来源在哪里? 表面看来男女相识、相爱,决定终身,是来源于男女当事人或其父母长辈.但婚姻的真正来源是上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造"配偶"、设婚姻、建立家庭,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里.在《创世记》2章18至24节中,说明了四点: 1."配偶"是上帝造的."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那人"是指人类的始祖亚当,是个男人."配偶"就是指另一半,即22节提到的"女人",叫夏娃.说明婚姻、家庭是上帝设立的.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姻是人生大事。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因此婚姻的含义不仅是指男女双方结合成为合法的夫妻,更是一件崇高和神圣的事情。基督教认为,上帝设立婚姻礼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使人得伴侣;二、养育下一代;三、培育敬虔的后裔;四、防止淫乱;五、使身心得满足。基督教的婚姻以两性相爱为基础,以一夫一妻为形式,以美满的家庭生活为内容。两性相爱是基督教婚姻的基础。两性在生理、心理、性情上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圣经文本解读,指出与实用主义婚姻哲学不同,生育不是基督教婚姻的主要目的,基督教婚姻的重要前提是无功利的爱情与直觉。通过挖掘基督教系统神学"上帝论"、"教会论"、"人论"中的婚姻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的基督教婚姻哲学是理想主义的,其指向的是:信徒彰显上帝的形象、在婚姻中勇于自我牺牲、在爱中追求"二人成为一体"的人性之完满。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5)
正对基督信仰而言,婚姻具有超凡的意义,它是上帝造人时已设置的一种男女秩序,借此延续人的生命——上帝形象的具有者,并实现管理大地的托付;更以之象征上帝与其百姓的盟约关系;最后更通过基督,将婚姻关系作为他与教会关系的类比,以及预表在终末时基督及教会荣耀的合一。依据圣经的启示,婚姻绝不仅是人的事,它更关联于上帝的国度,关联到那看不见的属灵界域。因而婚姻实践乃是信仰实践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弘道 《天风》2019,(11)
<正>婚姻是最尊贵的事,是上帝所设立又合乎真道的事婚姻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美好礼物和祝福。幸福婚姻的关键是"二人成为一体",只有当"二人成为一体",才能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二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体呢?笔者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需要有"四合"。一、志同道合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幸福婚姻的关键是要志同道合。就是夫妻双方要有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一、婚姻是上帝为人类创立的 圣经《创世记》开始就记载了上帝创造宇宙世界,最后创造人类,第一个人就是亚当。但是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上帝就  相似文献   

7.
对人们来说,婚姻是最美妙的,也是令人棘手的。婚姻的起源可追溯到伊甸园中上帝的宣告:“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家庭是社会机构中难以分割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稳固无疑大有裨益于社会的稳定。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是婚姻的基石。当两个亲密的灵魂正是在理解的绿荫下获得和谐的  相似文献   

8.
不要忧虑     
陈琴 《天风》2008,(16):22-24
其实.上帝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他愿意随时帮助我们.除去我们一切忧虑.只要我们确信并安静等候. 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圣经中教导我们作为上帝的儿女要常常喜乐,但我们心中却常常忧虑.无论你担忧的是健康、婚姻、学业还是工作,我们都应当记得:我们是神的儿女,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不是要在忧愁中变老,而是要在主里一天天长大,战胜忧虑,过喜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赵紫宸的人生经历与他的相关神学作品来阐述他的婚姻伦理观,主要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分析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共构了赵先生的婚姻伦理观念。一方面赵紫宸从上帝的创造、基督道成肉身彰显真爱来凸显婚姻的圣礼性内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婚姻哲学,指出在赵先生的思想里"参配阴阳"的"夫妇之道"何以"通达神明"。重视婚姻道德、促进人格发展,助力社会和谐,赵先生婚姻伦理观不仅能给今日的基督徒带来道德激励,更能在一个婚姻危机的时代发出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声音,为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的重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袁琼 《天风》1994,(12):28-30
上帝爱世人。他造就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并给他俩预备了美好的婚姻,从此,世界上就有了家庭。 但是人却违背上帝的命令,偷食禁果,终被赶出了幸福的家园。 亚当夏娃在犯罪后不是彼此认罪悔改,而是互相推卸责任,导致相互间的不信任、不理解和不友爱,以至失去了乐园。  相似文献   

12.
婚姻的神圣 基督徒应首先在自己家里要照出光来,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如果家庭不健全,就会影响神的荣耀,奉主耶稣为主,就是让主耶稣来管教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圣经中关于婚姻和家庭有许多教导,要我们明白主的旨意 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离开父  相似文献   

13.
"离开"、 "联合"、 "一体"构成了婚姻帐篷的三大支架,缺少其一,这帐篷就支搭不起来.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2:24)这是上帝给完美婚姻的一个概念.当神在伊甸园创造了第一对情侣亚当和夏娃后,当亚当向夏娃唱起了第一首情歌: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内之后,圣经就给人一个打开婚姻之门的按钮: "离"、 "合"、 "一".这是完美婚姻的秩序和基本要素.婚姻在"离开"、 "联合"、 "一体"之后,这个婚姻组成的条件就已经完满了,是以句号作为结束的.有了法律的保障,有了爱的联合,有了和谐一体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最完美的婚姻.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社会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多数同性恋者最终都会有异性婚姻,或是男女同性恋者缔结互助婚姻关系。以婚姻功能为视角,对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互助婚姻、同性婚姻等婚姻关系的社会影响及其合理或非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使社会公众对同性恋人群的看法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5.
冯志梅 《天风》2010,(7):60-61
常有姊妹问我:"圣经教导妻子要顺服丈夫,但如果丈夫的决定是错的,我们还要顺服吗?"其实,这是做妻子的在婚姻中常会遇到的状况,因为我们的丈夫并不完美,他们在事业、财务或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有可能出现判断错误,然而上帝将女人赐给男人,  相似文献   

16.
风雨十年     
赵民 《天风》2008,(12):44-46
我和妻子结婚已经十年了。回顾这十年的夫妻生活,真是充满了风风雨雨,困苦艰辛。这其中的滋味,实在难以描述。但我要坚定地说,我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因为上帝的慈爱和恩典始终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17.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婚姻与家庭     
徐牧 《天风》2008,(7):36-37
无论是伟人、名人、英雄、普通大众,都希望有一个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孝顺成才的儿女.人人渴想渴求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富有……但这一切全靠上帝的应允和恩赐,基督徒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20.
张远来 《天风》2017,(2):46-47
因为爱,我们常常不懂得拒绝八、替代性地拒绝,给对方建议有时虽然我们应该拒绝对方的要求,但某种情况下,也不妨给对方一条更加可行的建议。当上帝废弃了扫罗而要求撒母耳去伯利恒膏立耶西的一个儿子的时候,撒母耳告知上帝,如此,扫罗必定会杀自己。上帝则告知撒母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