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4,(3):5
<正>编者按:圣服,始于旧约时代,在教会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承载着特殊的信仰和文化内涵。在进入"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崇拜时圣职人员是否一定要穿圣服?对于这个问题,教会比较宽容也并无定论。然而在目前主张穿戴圣服的礼仪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既不合教会传统,又缺乏神学内涵,更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比较混乱的情况。对此,不少同工纷纷发表意见。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四位对这方面有所关注的中青年同工,他们见仁见智,在对崇拜礼仪中如何穿圣服方面,具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解释的是,其中引经据典所涉及的某些宗派礼仪传统,只是为了阐述问题而已,与对某些宗派有否倾向性全然无关;对于不主张穿圣服的教会和信徒,也采取了尊重的态度;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本期话题旨在追求合一的精神之下达成相对一致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4,(3):5-8
编者按:圣服,始于旧约时代,在教会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承载着特殊的信仰和文化内涵。在进入"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崇拜时圣职人员是否一定要穿圣服?对于这个问题,教会比较宽容也并无定论。然而在目前主张穿戴圣服的礼仪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既不合教会传统,又缺乏神学内涵,更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比较混乱的情况。对此,不少同工纷纷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3.
蔡建伟 《天风》2023,(2):25-26
<正>《利马礼仪》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要把普世教会的合一理念寓于崇拜礼仪之中,借着共融祭礼让普世教会拆毁藩篱,打破宗派的围墙,在圣礼中走向合一。建基于普世教会合一的初衷,围绕着互相接纳、彼此相爱的圣经明训,《利马礼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宗派原有的崇拜传统与要素,融汇成四叠框架的崇拜程序,与普世教会绝大部分主流宗派的崇拜结构认同,分简化版和原初版,以适应教会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节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蒿志强 《天风》2010,(6):21-22
如何更好地构建基层堂会的管理体系?如何加强教会制度的建设?这是教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后宗派"时期,中国教会的堂会管理与制度建设确实考验着广大教牧和堂点负责人的治理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在神面前寻思和等候。以下是几位同工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10)
正崇拜(或礼拜)是教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一个教会年即将开始之际,希望各地牧长、神学院校老师、同工等一起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普世教会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教会自己独特的处境,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崇拜程序和礼仪及其实践,进而丰富中国教会的信仰生活,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欢迎积极投稿,篇幅在20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7.
重庆两会 《天风》2005,(11):20-21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于2005年9月27日-29日召开了第五次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市各区县教会的教牧同工、市两会委员,不同礼仪特点教会的代表共88名同工同道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沈承恩牧师代表基督教全国两会到会祝贺并讲话,沈承恩牧师在讲话中谈到:“神学思想建设开展至今,在全国各地教会得到了积极响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现在  相似文献   

8.
王恒玉 《天风》2014,(9):42-43
教会同工流失的问题,在农村基层教会尤其突出,且近年来一直处于高发趋势,有增无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同工的流失?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愿结合自己的侍奉经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要注重同工的选择、培养教会的同工、传道人,大多是经过专门学校学习和系统培训后才走上侍奉之路的。在教会不断复兴的今天,造就一批传天国福音的同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我们南京教会在宗派问题的处理上是比较得当的,宗派之间比较融洽,不仅没有出现相咬相吞、打击异己、为广大信徒所痛心的局面,而是呈现出更加靠拢三自、共同为维护宗派团结、社会稳定而努力的好光景。这首先要感谢上主的眷顾带领,其次应归功于政府的关怀协助,市两会的正确引导,同工同道的合作和代祷。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秘书长林依萱牧师为此付出的辛劳。 我们南京教会自复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三好”必须坚持三自爱国运动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在三自爱国的基础上搞好宗派之间的团结。因为我们今天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教会仅处在“后宗派时期”。这个“后宗派时期”是“宗派时期”与“无宗派时  相似文献   

10.
<正>应当在传统中创新,既不失掉教会传统的礼仪精神,又有中国化、地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恢复聚会己有近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里,教会信徒不断增加,为满足信徒的敬拜需求,教堂数量也随之增加,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元素为崇拜提供了便利,教会的崇拜形式变得多样化。因不同宗派背景,在推进联合礼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原宗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4,(9):64-64
问:不久前遇到一位弟兄,深入交谈后他告诉我,他是同性恋者,他活在挣扎中,希望我能帮助他。我是一名刚毕业的青年传道,哪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想求教渊声同工,我当怎么办?小同工:季岗答:主内季同工,你好!同性恋问题在我国虽不像某些国家那样有公开的讨论,但这不等于在我们社会中包括教会内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教会合一运动继续发展,其中尤以宗派间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抗战爆发后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促使中国基督教界更加关心社会新秩序的建构问题,而宗派间合作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教会外民族主义对于中国基督教之于抗战救国的有用性诘问促使中国教会推动合一运动;中国基督教民族主义推动教会合一以使基督教有助于抗战建国。教会内外这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的教会合一运动,尤其是宗派间事工性合作。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09,(12):10-10
<正>编者按:有人也许认为,崇拜既然需用"心灵诚实",何必要谈"礼仪"。但事实上,"诚于衷,形于外"的崇拜礼仪为神所喜悦。早在旧约时代,神就晓谕摩西和以色列列祖,将必要的礼仪置于崇拜之中,让参与敬拜的人有全身心的投入。新约时代,特别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崇拜礼仪大大简化,但这不等于说,从此就可以不用任何礼仪。在崇拜中,有效的礼仪依然包含深刻的属灵内涵,是崇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期我们约请几位比较重视崇拜礼仪的同工,分别从崇拜的内涵、功用,崇拜的历史、诗歌运用等方面作分享。盼望这样的探讨能引起教会同工们的重视,从而帮助我们领略崇拜的真义,更好地带领信徒敬拜这位渴望在崇拜中与我们相遇的上帝。  相似文献   

14.
韩愈 《天风》2019,(10)
<正>管理不是辖制,而是因为有端庄的榜样,使人跟随而顺服在中国教会的语境中,"教牧人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群体。在经过按立礼仪进入圣职的主教、牧师和长老职分之外,许多参与服侍和讲道的同工也被视为教牧人员。圣职神学将前一类描述为是为了"教会生活"而存在的"公务职"。在新约时代中,"圣职"一词指的就是围绕教会公共事务而生活的人群,  相似文献   

15.
张远来 《天风》2015,(3):16-17
<正>堂委应该成为牧者的左右手,以圣经的真理为根基,顺服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权柄,顺服教牧带领,执行教牧团队的决定,协助教会做好牧养工作。以"堂委"的形式管理教会是中国教会本色化的一种表现。教会传统和当代世界其他教会都鲜有这种教会管理模式。它贴近中国教会处境。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往往不是来自平信徒,而是来自那些在教会中兼任某些侍奉职位的同工、义工,或者说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堂委。把不正确的人放在了不正确的位置,矛盾就会  相似文献   

16.
黄松岩 《天风》2001,(3):27
纵观教会历史,同工之间品格的优劣,往往关系圣工的成败和教会的兴衰,其中负责同工容纳一般同工胸襟的宽窄,负责同工的助手是否安于本位,尤其关键。摩西及其同工的品格可说是教会负责同工与其助手学习的最好榜样。  相似文献   

17.
赵誌恩 《天风》2010,(4):46-46
<正>春节前后我有机会多次在城市、农村教会主讲培灵聚会。其间听到来自各地同工同道的种种声音,我想他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各地基督教两会教牧同工及神学院校师生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略举一二,希望能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8.
邱云 《天风》2013,(10):18-19
2013年8月27日至29日,两岸基督教论坛在台北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牧者、同工等近270人,济济一堂,共同交流两岸基督教事工。此次,大陆基督教两会破天荒地派出80多人的一个大团,包括基督教全国两会和13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牧同工、神学院教师以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的领导和理事。而台湾方面则有包括了现有17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会宗派、18个独立教会及近40个教会机构和神学院校的代表共180多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9.
<正>来我们教会访问的教牧团队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发现,一些教会有时会存在教牧同工不团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如果教会牧者具备以下"五会",一些存在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要会选人教会同工的选择很重要,一起服侍上帝的人,要精挑细选,不能草率行事。摩西的团队是上帝特别选召的,无论是亚伦、米  相似文献   

20.
两会,是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两个组织的简称,目前我国教会已基本上形成了从全国一级到地方一级的两会组织网络。尽管全国的或省的两会对基层的两会最多是指导的关系,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但对于处于宗派已过的中国教会而言,两会对于各地教会所起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两会对于各地“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讲教会的组织和管理,当然也应包括两会的组织建设。今天有些地方的两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涣散,形同虚设;如个人“承包”,独断独行;如脱离信徒,类似“衙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对当地教会的各方面工作开展不利,也不利于两会的凝聚力和威望。值得各地同工同道一同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