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法回避"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苏格拉底问题,其实质是要解决美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反思正义、智慧、节制等具体美德是否促进幸福来论证上述问题,但是鲜有人系统地论证"忠诚"与幸福的关系。忠诚对幸福的影响要么被忽略了,要么被视为对幸福不那么重要。我们试图从儒家伦理、美德论、功利论、义务论和积极心理学等维度论证忠诚对人类幸福具有某种促进作用,但是尚未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忠诚与幸福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苦的力量往往比甜的力量要强大得多。托尔斯泰老人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是,依我当过多年心理医生的经验,深感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却是各有各的不同。我并不是想成心和托尔斯泰抬杠——还没有落到那种无事生非的地步。你想啊,只有香甜的味  相似文献   

3.
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提出了幸福研究的两种方法:"肯定的"与"否定的"。肯定的方法以"幸福"为出发点,依循理性主义的思想理路,旨在超越"幸福感(观)"的纯粹主观性和绝对的不确定性,探究"幸福"本身的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否定的方法从"不幸"出发,依循经验主义的思想理路,在"消除不幸"的意义上创造和体验幸福。二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否定的"方法以"肯定的"方法为前提,相对而言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主张通过减缓和消除不幸实现幸福生活,这条日常演进之路不仅具有直接的现实批判性,也使"幸福"本身摆脱其抽象性,成为具体、可感知和可实践的。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而追求幸福,应该是普遍的真理吧。但人们往往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那幸福一开始也被错误地定义为"我的快乐以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独享的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幸福,绝不是仅仅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没有朋友分享的快乐,没有家人共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时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10)
<正>在离婚率节节攀升、婚姻不幸案例屡见不鲜的时代里,有勇气从红地毯的那一端走到这一端,说出带着一生效力的"我愿意",共同开始新的生活,实在令人称羡和祝福。我们可以将婚礼描绘得无比浪漫,将誓言渲染得激情澎湃,再为其加上一个爱情小说或童话故事里的精彩结尾——"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我们终究不能忽略,浪漫的婚礼与激  相似文献   

7.
今天各地有的家庭正分崩离析。离婚、工作不稳,单亲难题,挫折感——这些事都是导致家庭破裂的因素。一位研究家庭生活的专家嗟叹说:“现在,人人都认为家庭已日落西山了。”何以今日家庭正受到这些严重难题所冲击?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8.
许恩杯 《天风》2005,(12):42-45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是非常美好,也是很必要的。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构建和谐家庭。每个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小单元不和谐,就谈不上大单元的和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到家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现在的社会的确有许多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我国家庭离婚率不到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在本体论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本质就是物质性,强调生命本身是幸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性的追求甚至自杀都是追逐幸福的表现。在伦理学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认为幸福需要通过义务、良心去促使人们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束缚,并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时至如今,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周晓 《道德与文明》2020,(3):141-149
正义理论通常被认为不应该涉及"至善"领域,"正义问题"与"幸福问题"应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伦理学家很少用"幸福"论证正义制度和说明个体的正义行为,而多是从"利益"和"尊严"出发论证正义理论的合理性。但在理论结构上,从"利益"出发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存在着不可自洽的缺陷,从"尊严"出发的"主体中心正义观"通过扩充前者的信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尊严"概念本身对社会合作和正义动机的解释力都稍显不足。赵汀阳教授用"可能生活"重新诠释了"幸福"概念,认为"幸福"的实现在于"可能生活"的多寡,借用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充"主体中心正义观"的信息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得正义理论的结构更为自洽,另一方面也在社会"正义"和人们"幸福"之间搭建了可能性桥梁。  相似文献   

12.
凡夫走卒、达官贵人、神仙皇帝,人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领略生活中的妙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告诉人,即便你有钱、有地位、有荣誉,却不一定有幸福。经上说:"智慧赐人幸福"。(箴1:20)因为,只有智慧才会让人去思索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顿悟生命真谛,从而获享幸福。谈到智慧,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相似文献   

13.
佛陀拥有大智慧,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老师来解决我们的问题,难道还有比佛陀更好的吗?幸福人生,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人生。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心灵鸡汤"式的图书,人们迫切地希望在里面找到答案。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  相似文献   

14.
被幸福照亮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说自己不快乐,不幸福。其实,幸福总是存在的,关键是你是否感觉到了它的存在。一天,我走在路上,看见一盲人摔了一跤,走过去将他搀起来,将探盲棒拾起放在他手中的那一刻,他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你真幸福啊,有一双能看见一切的眼睛。"就这样一句话,帮我摒弃了所有曾经有过的不幸  相似文献   

15.
承受幸福     
1996年10月8日,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埋头研究经济学,其研究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得不到公众的承认。如今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在他获奖的三天之后,他与世长辞了。据称,维克里是由于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痛苦是最难以承受的。其实,有时候幸福也会和痛苦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幸福之所以能够摧垮一个人,是因为人们把幸福看得过重,或者幸福来得突然,让人毫无思想准备。固然,追求成功和幸福是人们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但是追求的过程就是奋斗、摸索和等待的过程,追求的本身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理解"幸福"的含义,首先有必要简要阐释"幸福"的反义"不幸"。从最早的阿拉伯语词典的阐释到《古兰经》对该词的运用,描述"不幸"这一概念的词汇大致有如下一些:"巨大的灾难""悲惨""困难""厄运""苦难"等等,每个词项明显展示了内在和外在都面临的严重情状。"不幸"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含着所有关于"悲惨"的不同层面,其它的一组同义词虽则表述了相似的情状,但它们更侧重于从具体的侧面,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不幸"这一概念的相关层面,例如"恐惧"(khawf,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幸福体验与其关注的焦点密切相关。研究1采用图形聚焦范式,结果发现个体在情绪体验中出现聚焦缺失的聚焦错觉现象,聚焦缺失组个体的总体幸福体验低于非聚焦缺失组;研究2通过启动范式操纵被试的聚焦缺失程度,结果发现,高聚焦缺失个体的情绪幸福比低聚焦缺失的个体更低。2个研究结果发现:聚焦缺失是导致人们低幸福体验的根源,聚焦缺失使人们高估缺失所占整个生活比例,出现"缺失放大"现象。研究将聚焦错觉从"情感预测偏差"领域拓展至"当下幸福体验"领域,同时从聚焦"实物类匮乏"跨越到聚焦"抽象性缺失感",并初步揭示出"缺失放大"机制,未来或可进一步探讨聚焦缺失影响幸福体验的"缺失放大"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3)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近期出版的《幸福在敲门》一书是一本谈论"如何践行生命之道"的书,展现了信仰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它告诉我们,信仰不仅在讲台上,不仅在教会里,也在黑暗的光景中,更在世相百态里。天国的伦理如何践行于世间?这是每个基督徒必须要面对、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耶稣道成肉身岂不枉然?"幸福在敲门",书名中运用了现在进行时的语态,这正是为了告诉那些寻找幸福的人们:天国  相似文献   

19.
杨楹 《哲学研究》2012,(2):9-12
<正>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理念、人道原则和解放逻辑等置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格局、生活自身的辩证历程中考量,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乃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20.
幸福宝石     
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罗德的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他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终于因贫困而死。可是他死后不久,人们就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东西,恰恰就在自己手中。 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几乎是一种本能。虽不至于刀光剑影,却还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充实快乐地生活了一辈子,也有人穷其一生精力追求,却从来没有过幸福的体验,成为终生难以释怀的遗憾。就象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中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一样,一生追求名利,甚至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