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做教师不累,那是在说假话,读了《做幸福的老师》教育小品,如果不觉得这种累是一种幸福,那也是在说假话。因为这种身累却体健,心累却腹满,脑累却意清的累值得回味,是一种特别的累,幸福的累,这种累的幸福只有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2.
都市人的新体验:“心情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激烈竞争的现代人,心理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当失败、困惑、迷茫潮水般冲击着人们有限的心理储存空间时,有些人想到了向心情“投资”。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为工作忙碌,为家庭操劳,紧张、焦虑、压力往往使人感到心累大于身累。于是,KTV、健身、泡吧、上网迅速兴起,成为都市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正己化人,就是要我们端正自己的身、心、口,去除邪思杂念,以身作则。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善心、诚信去对待一切,以恩德回报一切。不管对方是善或不善,是守信还是不守信,是对自己德还是对自己怨,我们都应以善待之。在《太上感应篇》中,开篇第一句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祖师一语道破了世人一生的困惑与思考。生活在这个  相似文献   

4.
吴银志 《天风》2010,(3):44-45
<正>圣经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又说:"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传7:4)特别是在农村,一些人对基督教的信仰认识不清楚,造成一些误会。例如:有的人说基督徒亲人离世不能哭,基督徒不要祖宗等……因此,把基督教看成不近人情的宗教而远之。  相似文献   

5.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和精髓,人人都渴望快乐,都希望天天有个好心情。但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认真工作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你的工作调动,眼看就要成功却前功尽弃;你的职称眼看到手,却因为意外而泡汤;你的孩子学习不好,让你十分恼火;你的家庭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你做了好事,人们却认为你是在讨好别人。总之,你每天都可能碰到让你烦心、揪心的事。因而总有些人常常感到烦恼、压抑、枯燥、无聊,整天闷闷不乐,有的甚至患了抑郁症。故有人仰脸问苍天:“快乐在哪里?”我替苍天回答:“快乐就在你心中。”  相似文献   

6.
能力与道义     
正曾有人说:聪明与狡猾没有区别。二者都说明人的智商高、思维敏捷,脑瓜转得快,但却因着"道义"上的分歧,便有了优劣高下之不同。因此也有人非常风趣地说:"聪明是正道上的向导,狡猾是邪路上的领跑。"由此则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心思念虑如果总是光明磊落为着公众利益筹措谋划,则可成为聪明;但若只把心眼用到损人利己等不正当的方面,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狡猾。由此类推,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违背了"道义",  相似文献   

7.
修身与修心     
释学诚 《法音》2015,(3):26-33
<正>一、心外求法迷失生命价值修治身心成就智慧人生《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相,皆归生住灭。"一部车、一台电脑,乃至我们的房子,用久了就会坏,就需要修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有生、住、灭无常变化的特点。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的色身在不断变化,内心也在不断变化。人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祛除痛苦。那么,怎样让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  相似文献   

8.
对于儒、释、道之特质,人们惯于用"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概括之。笼统地讲,这种表达不能算错,但却不准确。事实上,三教皆"外能治世,中可治身(家),内以修心",只不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好忙、现在我好累",这两句话成了当下许多中国人的常用语言,"忙"和"累"似乎成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忙"和"累"后面我们更看到世人对金钱、名利、物欲的狂热追求和执著,进而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疲惫不堪、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的面孔。人们在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同时,生活却过得越来越沉重。滚滚红尘,生命的意义何在?《庄子·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丹麦,人们大都会想起安徒生童话王国,这个北欧小国还是一个"快乐的国度",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记者在丹麦生活多年,感受到了丹麦人快乐生活的点点滴滴。个个都是装饰能手论富有,丹麦可能比不上邻居挪威;论健康,也许比不上另一个邻居瑞典。丹麦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生活得很质朴也很纯粹,平时追求的不是名利,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坐忘铭     
正心为形之主,身乃神之舍。身安则神安,心明则神明。观乎人生,碌碌于追名逐利所惑者多;安分于抱朴寡欲无累者少。所惑者乃神之昏暗不明,所累者为心之骄躁难平。然何由得少惑少累?天隐子曰:简事收心,物我两忘。如此,惑者自明,累者自清。自明自清,神静心宁。知  相似文献   

13.
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心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直抵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在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的游历中,却能洞彻人生、宇宙的奥妙。这种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生的至境。  相似文献   

14.
谈时间管理     
周志治 《天风》2008,(18):31-31
经文:诗90:12;箴19:8 常有人说, "你们教牧都很忙吧?"我常回应说: "不忙,只是事多."事多不就是"忙"吗?是.可有人说,忙这个字由"心"和"亡"两字组成,"忙"含有心死之意.有人事多,而只会赶路不懂得要停下来认路,讲事工进度而不顾深度,只有工作没有人生风景,这种情况我不要.事可以多,但可以理出优先次序,可以善用人才,团队协作,因此事多而心不可以"亡",这样才能永远绽放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杨简接续和光大陆氏心学,以"心"为本,将"心"之范畴彻底化、圆融化,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心本体学说。杨简认为,本体之心是人人之所自有而又超越个体和时空的宇宙本根。它本然自足而自明自神,虚明无体而范围天地,发育万物,贯通古今,自善自仁。杨简心之本体具有六个特性,即内在性、超越性、神明性、虚而无体性、感通天地万物之性和道德伦理性。通过对"心"本体的阐释,杨简抛弃了陆氏"沿袭之累",继承陆氏又超越陆氏,因此,走向彻底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16.
气功产生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活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人用气功治病。在先秦就提出了“全生”概念。“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养己、养人、养物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也是养神、养气和养形的统一。人的心与身、神与形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对身有调控作用。中国气功学认为,人的心神包括“元神”(先天的、内化的潜意识)和“识神”(来自感官的关于外物的知识和情感)。元神养护得当,识神就聪敏,而识神疲劳过度,会干扰元神对机体的调控能力。气功锻炼的关键在“调心”…  相似文献   

17.
圣凯 《中国哲学史》2007,50(3):17-25
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摄论学派是重要来源之一。智顗将《摄论》置于"别教"对摄论学派的思想进行吸收与批判。从心识论来说,智顗认为心、意、识三者的关系是"一法论三,三即是一",用三轨来解释阿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那识。但是,从止观的实践与"非三非一"对摄论学派给予批判。从止观的体系来说,我们推测《摩诃止观》的"十广"、《次第禅门》的"十章",都有可能受到《摄论》的影响。智顗以三轨解释真谛三藏的一乘三义。同时,在佛身论方面,智顗批判真谛的三身是"别教",主张三身皆是真实;而且,他还引用真谛的"如如如如智"来解释三身。  相似文献   

18.
刚刚过去的2020年,似乎令大家都难以欢喜快乐起来。年初疫情、北方冰雹、南方洪水、云南蝗灾……生命有挑战,生活不容易。最近读圣经,"欢喜快乐"这个词深入我心。《和合本》圣经中有32个"欢喜快乐",除了6个指的是不太好的意义,其余26个都是好的意义。如《以斯帖记》中,犹大人靠神战胜哈曼计谋,因得胜仇敌而"欢喜快乐";诗歌智慧书中、大小先知书中,神的子民因得救恩而"欢喜快乐",因神赐福而"欢喜快乐";还有《启示录》中,最后大结局的"欢喜快乐"。不容易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我们该如何欢喜快乐呢?  相似文献   

19.
一句“心累”常常漫不经心地挂在现代妈妈们的嘴边,然而在她们眼里,心累根本不算是病,它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内在威胁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心累引致的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已悄悄向现代妈妈们袭来,为她们敲响了重视心理健康的警钟。 一、心累、健康的大敌 心累除了伤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