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荆棘与火焰     
陈志华 《天风》2010,(6):37-37
<正>在圣经中许多属灵的伟人,往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蒙召经历,摩西的蒙召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3:2)耶和华就是藉着荆棘和火焰的景象,把"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的使命交给了摩西。  相似文献   

2.
俞洪友 《天风》1998,(12):16-16
以色列民族有一个优良的信仰传统,即是家庭的信仰教育和信仰生活。 上帝教导以色列人的圣经说:“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4—7)日后,当他们的儿女问及上帝颁布的律法的意思时,作父亲的有责任把上帝怎样带领他们的祖先出埃及的经过,给他们详细地加以解释(参申6:20—25)。  相似文献   

3.
唐卫民 《天风》1995,(5):3-4
经文:撒上16:1—13 在整部圣经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卫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凡提到大卫的宝座都与君王有联系(赛9:7),主耶酥基督也称为“大卫的后裔”(耶33:14 15、亚6:12-13、太1:1)。  相似文献   

4.
黄天佑 《天风》2003,(6):26-27
敬拜蒙悦纳赖平日的为人 该隐和亚伯各以所得的献给神,但神只悦纳了亚伯的献祭。有人认为是神不公平;有人解释说是羊代表流血的祭,是预表新约中神的羔羊耶稣,除去世人罪孽,所以蒙神悦纳。这样的解释是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旧约中也有论到素祭,就是把地里的出产献给神,这也是神所命定和喜悦的;退一步说,当时神仍未颁下律法和祭礼规条,所以问题不是单在供物的类别上。经文说:“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  相似文献   

5.
胡玉明 《天风》2020,(3):11-12
在设立各项制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以爱为原则提到教会管理,就必须联系到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多人不反对进行教会管理,却对制定管理制度持消极态度,他们的理由是:教会是属神的,不能用人的制度进行管理。这种认识导致一些基层场所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制度,教会管理无章可循,说是由神管理,实质上还是个人说了算。圣经中有很多经文,都表明教会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到了玛拉,耶和华在那里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在那里试验他们(参出15:25)。  相似文献   

6.
绍光 《天风》2000,(10):40-41
曾听一名义工传道对我说:“面对一个几百人的教会,我知道这是神对我们的托付,责任很重,轻慢不得。但我对每次讲道感到害怕紧张。主要是不知讲什么题目好,常常苦思冥想很长时间,还是拿不定主意,觉得讲道这件事挺累的。”  相似文献   

7.
赵红菊 《天风》2018,(12):29-30
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我却对第一次拜访婆家的情景一直印务深刻。那天,走过村口,走过拐角。忽然听到身边的他亲亲热热喊了声妈。我抬眼望过去;不远处的屋檐下,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姨坐在小凳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读得正起劲。闻声她抬头朝我们看来。旋即,字句停在嘴角,惊喜在眉梢绽放。她笑盈盈地起身迎接我们。直到我们随她进屋坐下.她才合上抱在怀里的书,小心翼翼地放在齐眉高的柜顶上……那时,我回家对母亲说,看得出来我未来的婆婆很有学问,因为我亲眼看见她读一本厚厚的书——那是我与圣经首次的一面之缘。  相似文献   

8.
吕德志 《天风》2005,(11):40-41
在耶和华神的护庇下,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摆脱了在埃及长达430年的奴隶生活。出埃及已经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来到了西奈旷野,就在西奈山下安营。耶和华神在山上,为以色列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其中有十条诫命,十条诫命反映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人定居迦南的方式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其中,征服模式影响深远。论文从圣经考古及圣经文本的维度对征服模式进行分析,并反观其合理性与偏颇之处,以期对圣经研究、以色列历史和考古新领域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陈志华 《天风》2010,(11):39-39
<正>《利未记》对以色列百姓信仰生活中的各类祭祀和礼仪,有着详尽的记载和要求。其中,在16章关于赎罪日的祭祀中有一颇为令人费解的记载:"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  相似文献   

11.
音译与意译     
刘美纯 《天风》2018,(9):31-31
汉语圣经翻译中,有一些词语的翻译采用的是音译。新旧约圣经中都有音译的词。有些音译的词语基督徒都明白其意义,因为这些词语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比如"哈利路亚",希腊文是áλληλονá,新约中出现四次(参启19:1、3、4、6),音译自希伯来语,是希伯来人在崇拜仪式中,用来宣召赞美的词语,"哈利路"即"你们要赞美","亚"是耶和华的缩写,"哈利路亚"意思就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1。  相似文献   

12.
许彬 《天风》2014,(7):56-56
圣经中有很多令人神往的画面,何烈山上的荆棘、巴比伦河畔的哭泣、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自然也少不了雅博渡口上的神人角力。因着这一次的角力,雅博渡口有了它新的名字:毗努伊勒。雅各也有了新的名字:以色列。  相似文献   

13.
谭静芝 《天风》2012,(11):52-54
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出40:34-35、38崇拜本来就是神以自己的荣耀启示人,他主动选召与聚集人来亲近他。当耶和华在云中召摩西时,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显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火(参出24:16-17),是具体可见的。  相似文献   

14.
羊与狗     
陈志华 《天风》2014,(2):29-29
耶稣无论走到哪里,有着不同需要的人们总是围绕着他。面对渴望医治的眼睛,如羊走迷的灵魂,耶稣总是"动了慈心",出手相救。一次,耶稣来到推罗、西顿境内,一位迦南妇人因为女儿被鬼附得甚苦,求助无门,便寻求耶稣的拯救。与往常不同的是,耶稣非但没有热情回应,满足其所求,倒是"一言不答",毫不理睬。在妇人持续的求救之下,耶稣更是讲出一句匪夷所思的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参太15:24-26)以色列人自喻是神家的羊,为耶和华所牧养,这不难理解。但耶稣在此明显将外邦的迦南妇人比喻成狗,一般而言,这轻则是欺侮羞辱,重则是种族歧视。我们到底应如何理解耶稣口中的狗?  相似文献   

15.
奉献与侍奉     
季剑虹 《天风》1996,(7):2-3
经文:“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神在选召摩西时,给摩西一个十分明确的托付,就是“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在这山上侍奉我”(出3:12),并且要摩西对法老说:“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  相似文献   

16.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神恩浩大     
徐愚 《天风》1995,(12):22-24
我呱呱坠地时家就开始衰败,父亲由富商变成靠手艺为主的人,我的童年充满心酸和苦难。十七岁时被迫支农当了知青,父母设法替我找了个出身三代贫农的渔民,他家虽穷但成份好,我不很情愿。父母便劝:“嫁他能给你作靠山,我们也好放心。” 靠山,我确实需要一座靠山。  相似文献   

18.
段亚东 《天风》2003,(6):34-34
圣经中记载了一位集忠心、信心、见识于一身的神仆——但以理,他是历代事奉神之人学习的好榜样。 但以理青年时期正逢犹大被巴比伦所掳,在他们身上至少有三点供我们学习: 坚持信仰原则,守正不阿 但以理和三友在被掳之前,信仰所遇到的挑战自然不会太多。然而被掳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截然的变化,重重的阻力接踵而至…… 今时代的神仆所面临的考验可谓有增无减,当然像但以理那样在信仰上的阻力是没有,但在物质、精  相似文献   

19.
现代圣经批评始于启蒙运动与唯理主义时期对《摩西五经》的质疑。之后,各种底本假说迭兴。威尔豪森的《以色列史导论》出版则标志着现代圣经批评学的确立。通过对圣经中崇拜地点、祭献、节期和祭司利未人做翔实的历史考察,威尔豪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摩西五经》最后成书于流放后这一事实。威尔豪森之后,对威尔豪森的批评和质疑构成了现代圣经批评重要内容,但关于《摩西五经》何以成典,何以为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争论不休的热点。从历史记忆、断裂与重构的角度重新对之考察,一些旷日持久的争论或将得到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李栋 《天风》2005,(4):52-53
我的母亲崔亚汉走了,她是在 反复用圣经《以赛亚书》第54章10 节的经文激励自己:"大山可以挪 开,小山可以迁移,但耶和华的慈 爱必不离开你";并唱着赞美诗270 首"天父必看顾你,时时看顾,处 处看顾"走完在世的路程。母亲 1913年4月生于湖北省武昌,自幼 生长在基督徒家庭,就读于基督教 圣公会在武昌开办的圣希理学堂, 从小学念到了高中。1933年毕业, 因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到南京金陵女 子大学社会系学习。1937年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