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赫,约阿希姆(JoachimWach,1898—1955)从事宗教问题研究的德国社会学家。1935年移居美国。194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宗教史教授。瓦赫跟着德国神学家和宗教学家奥托(RudorfOtto,1869—1937)宣称,人的灵魂与绝对者的直...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终究有一个宇宙,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表述提出的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问题,它是莱布尼兹于1697与1714年提出的两个相续提问的融合。他这样做是为了给他的有神论解释奠定基础。本文是2004年的长篇(54页)论文《有神论宇宙学的贫困》的续篇,那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科学哲学杂志》第55卷的561至614页上。本文所做的工作是:(1)莱布尼兹要求对那个问题做出解释,而本文所做的批判性考察则得出了一个对之非常不利的结论;(2)本文的论证表明:莱布尼兹将那个疑问句的本体论难题作为他以及R.斯温本(Richard Swinburne)的创世有神论回答的跳板,这种做法是完全失败的。在(1)中的论证是,莱布尼兹的解释要求是一个构思拙劣的启动器,它提出了一个伪问题(pseudoissue)。因此,他以及斯温本支持神圣创世的论据完全是失败的。本文附带的结论是:哲学事业根本不必为莱布尼兹的本体论疑问所累,因为它只是一个幻影。  相似文献   

3.
在汉诺威举行的第四届莱布尼兹国际讨论会(1988年)上,一些来自中国的学者说,开始于莱布尼兹的德国哲学中的理性思维的伟大运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这场运动的遗产就是马克思主义。他们特别强调说,莱布尼兹形成了关于历史性、过程特点、合乎规律的世界秩序和人的认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鲁克曼,托马斯(ThomasLuckmann)1927年生于斯洛文尼亚的那塞尼采。德国社会学家,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教授,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在西方被誉为与社会学大师涂尔干(1858-1917)、韦伯(1864-1920)、帕森斯(1902-1...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18,(2):87-87
1月24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接待应邀来访的意大利圣爱智德教团乔万尼教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沈斌主教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对去年应邀出席德国明斯特世界和平大会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正1月24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沈斌主教接待了来访的意大利圣爱智德教团乔万尼(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沈主教向客人的到访表示欢迎,对去年被邀请赴德国明斯特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给予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7.
孤鹤 《逻辑学研究》2013,(3):88-101
这篇文章处理了递归的模式在印度艺术(印度寺庙建筑与梵文诗律)与印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莱布尼兹序列(Leibniz series)的玛达瓦(Mādhava)推导做一个具体的形式化的重构,并为大卫·芒福德(David Mumford)的发现提供了证据,即在印度数学中递归是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人们把逻辑看作是鸡蛋的蛋壳,把哲学看作是蛋黄,因而逻辑和哲学属于一体。到了本世纪,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逻辑从哲学分裂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我国第一部数理逻辑史专著,张家龙的《数理逻辑发展史—一八莱布尼兹到哥德尔》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史》)系统地洋细地研究介绍了从莱布尼兹提出建立“普遍语言”和把推理转变成“演算”的设想,经弗雷格建立第一个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到哥德尔建立不完全性定理,数理逻辑这三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波…  相似文献   

9.
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韦有华  汤盛钦 《心理科学》1998,21(5):441-44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应激(stress)因素越来越多,并日趋复杂,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应激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模型。了解这几种应激理论模型,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人类应激现象,指导人们应对(cope)现代各种紧张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激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医学之父”Hippocrates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力(Vismedicatrixnature),近代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1879)、德国生理…  相似文献   

10.
巴姆看中国传统哲学陈华中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关注。人们看到,很快就来了美国的杜(威)先生和英国的罗(素)先生,两位哲学大师相继在中国各地讲学,同时也将他们亲身接触的中国传统和现状介绍给...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病理生理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浙江省长兴职工中等卫生学校(313100)许可病理学在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之后,到19世纪其发展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形态学方向(以德国R.Virchow为代表);二是生理学方向(以法国C.Bernard为代表)。当时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东京总教区白柳诚一枢机率领日本公元二千禧年债务豁免代表团前往德国呼吁出席八大工业国高峰会的领袖豁免第三世界未能还清的债务。代表团在科隆向德国总理施罗德(Schroder)递交逾一千二百万个支持豁免债务的签名,其中约五十万个是来自被视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之...  相似文献   

13.
读李兰琴《汤若望传》郭熹微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汤氏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2年生于德国莱因河畔科隆城,早年到罗马修神学并加入耶稣会。1...  相似文献   

14.
读经通灵与献身生活神修的关系神学博览一、读经通灵(LectioDivina)的涵义与方法(一)读经通灵的意涵1、字意解释(1)、Lectio意为读出一段圣经的文字。早在圣本笃时期,Lectio就被用指读出一段圣经文字,所以与SacraPagina或S...  相似文献   

15.
莱布尼兹可谓文如其人。A.罗比内称之为“一场知识的风暴”。他留下了20万页手稿,其中大部分尚未发表;他的哲学著作不断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们反思;他的数学论文在价值上完全堪称一流,人们公认莱布尼兹是微积分的创始人(或者说合作创造人),但这一成就不应湮没他的其余成就,例如我们不应该忘记他是形式逻辑的先驱和位置分析(Analysissitus)的发明者;他的物理学论文由于牛顿力学独领风骚而长期被打入历史的冷宫,但本世纪初以来古典范型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也许正在使它们焕发新的青春;他还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通讯,总计大约有1…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初春,我们访问德国图平根大学普世宗教研究所时,该所所长、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HansKung)把他的新作《全球责任──—寻求新世界伦理》(HansKung,GlobalResPossibilits,Continuum,NewYork,1991)—一交到我们手中。孔教授非常看重他的这本新作,强调这本书代表了他最近的思想发展,并热忱表示愿意听到中国同行的反应。我们理解孔教授的心情。他在与秦家懿教授合作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化和宗教的强烈兴趣。他的代表作《论基督徒》已被译为中文,使一些读者颇有兴趣。中国学者也没有忽视他…  相似文献   

17.
莱布尼兹通常被视为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先驱.本文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下,特别是从莱布尼兹的关系理论和共同可能概念出发来理解他的可能世界理论.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是可能个体的集合,而可能个体之间的“共同可能”关系则是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必要条件.由于莱布尼兹否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这造成了理解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困难.本文认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需要关系,而共同可能既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事态之间的关系,正是事态之间的不可共存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个体能否构成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四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赵璧如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过程中出现的用我国传统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中的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英文recognition,法文recognition,德文wiederkentnis,俄文узнаване)这一专门术语(用来表示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取代认识(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n,德文Erkenntnis,俄文поз…  相似文献   

19.
第五章逾越节羔羊我们知道,复活节也叫逾越节或巴斯卦节(Pasch),对此无需加以介绍。本章的目的只为加深对逾越的理解,使我们对其能有一个清晰的图像。英文版圣经采用两个词表示逾越节(PaschandPassover),“Pasch”(巴斯卦)是一古希伯...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回顾历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曾经创造过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松元前770年至公元前的221年)已有算筹,唐末出现了算盘。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明了能做加减法的机械计算器。1654年英国人奥托里制造出第一把计算尺。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研制出能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器。1887年出现了手摇计算机。以后又有很多科学家创造和改进了各种计算工具和器械。随着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