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的瑰宝,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及民族特色,将这些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设计中,能够有效改善现代建筑单一简约、没有特色的问题,使现代建筑更具地域特色。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文化符号时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更要融入当代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的地域民居建筑当中,伴随着现代感的不断融入,高楼林立的建筑往往特色感不强,虽然在颜色、外形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辨识度往往不足够高。究其根本,还是缺乏将建筑同文化相互结合。因此,从地域文化特色入手,来对民居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在民居建筑文化影响下的建筑风格在传承和创新中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薄云 《美与时代》2023,(3):93-95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存在。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地域、文化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美术将具有时空限制性的戏曲文化具象化,通过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通过分析美术教育对戏曲文化发展的意义、戏曲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意义,阐述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美术教育中融合戏曲文化的途径,讨论戏曲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优化现行高校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既要传承,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进行创新。文章就以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为基础,提出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来,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予以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建筑文化技艺的传承与体现,再通过与当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更好地起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定的历史发展历程赋予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不仅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的复兴,也是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完美结合。而雪雕在哈尔滨冰雪艺术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小论大,以哈尔滨老建筑的建筑符号为基点,将其融入雪雕文化进行创作,目的是使哈尔滨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同时给雪雕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7.
徽派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流派,其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首先从建筑空间结构、建筑景观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徽派建筑的特色,接着介绍了徽派传承的意义,最后从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徽派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徽派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天主教堂的建筑设计主动突破固有教堂建筑模式的桎梏,将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融入其中,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格,成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实物,并为天主教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徽州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餐饮建筑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使餐饮建筑设计更加具有文化气息。针对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当代餐饮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徽文化艺术元素在餐饮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将纯粹地道的徽州文化精髓在主题餐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共生与结合,更好地展现出徽州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阆中古城屹立千年,历经了数个朝代的锤炼,其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研究阆中古城,解读古建筑的艺术风貌,透析古城镇的文化背景。通过探知古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底蕴,挖掘古城建筑的潜在价值,将古代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合理融合,最大力度保留古建筑物的原有模样。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我国古城镇面貌实现更有力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地理环境特殊,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建筑是思想观念的物质承载,藏族人民创造出了极具风格和艺术性的藏式建筑藏式建筑的选址、布局、架构、装饰等都是十分具有逻辑性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追求。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在藏族文化中提炼传统藏式元素,分析藏式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通过这种分析呈现独特的藏族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藏族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包装设计的国际化逐渐成为趋势。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赋予包装独特的个性化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审美与情感需求。从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出发,通过提炼地域文化中的图形、色彩、形态等视觉语言,结合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审美需求,提出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方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可以使商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吸引消费者、促进商品销售,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堞凡 《中国宗教》2022,(12):78-79
元代,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清真寺建筑数量不断增多,且很多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开始呈现中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清真寺建筑中国化的最初形式:建筑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架构体系,细部处理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空间布局吸收中国文化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设计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能够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文章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背景,对新馆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以及新馆设计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李秀霞 《中国宗教》2022,(11):82-83
近代山东天主教堂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多为山东地区传统合院式形式;建筑样式融入硬山顶、卷棚顶、影壁、牌楼、攒尖钟塔顶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装饰采用中国传统题材和绘画技法;建筑材料通常具有明显本土化特征。山东是近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区域,建造了大量不同等级的教堂,其中很多西式教堂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体现了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四个方面,阐述山东近代天主教堂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表现在建筑选择中就是对建筑设计的风格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而对建筑设计中包含的文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想法。除此之外,互联网以及全球发展战略让国家之间合作更加紧密,同时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对本地域的文化有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为了保持本民族的建筑特色文化,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和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文化独立性的需求,都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地域建筑文化有所传承和体现,展现本民族的特色建筑。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使得建筑规划设计趋向多元化发展。文章先针对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明确了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建筑规划设计中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最后分析了建筑规划设计中缺乏传统文化的元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力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特征且十分优秀的建筑作品。如今,无论是艺术创作领域还是现代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以创造出既具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时代特点的现代建筑作品。因此,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简单分析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9.
岭南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各类建筑装饰艺术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从广东省广州市陈家祠堂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特征,通过探析陈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题材、寓意,总结出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当中的装饰作用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彤 《中国宗教》2018,(8):76-77
寿县清真寺全称为“华东清真大寺”,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风格属于清代徽派建筑,局部保存了明代的建筑特点。合理的空间布局,精巧的建筑设计,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寿县清真寺以其特殊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清真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