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艳元 《学海》2001,(1):187-189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以其人文荟萃、经济发达而著称 ,因此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研究也就格外引人瞩目 ,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明清江南宗族史研究同样令人关注。由于明清江南宗族史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 ,横跨历史、社会、人类等诸学科 ,因而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对其论述非常之多 ,成果也较丰硕。现笔者就 1 990年以来明清江南宗族史的研究成果略加综述 ,以抛砖引玉。明清江南宗族经济研究族田即义田义庄是明清江南宗族的经济形态。义田义庄不仅是宗族发展的经济基础 ,而且也是宗族强化的一种标志。江南是宗族义田义庄的发源地 ,所以对…  相似文献   

2.
作为造型和审美教育主要手段的色彩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三段五步式"色彩教学,凸显色彩的设计与造型作用,体现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养成,为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文人画中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莉 《美与时代》2006,13(2):76-78
在历来的关于文人画的研究中,都是以水墨的黑白表现、传神观理论以及笔墨趣味为主,而忽视对文人画中色彩之美的研究。本文从文人的产生、其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文人色彩心理、文人画家的作品以及民间色彩等诸多方面阐述文人画中色彩的实际作用和地位,指出对色彩的追求是视觉艺术发展的必然,从而重新认识文人画中的色彩之美。  相似文献   

4.
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当中天然的优势去分析、理解和创造,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设计应当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把建筑设计的重心放在造福后代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中。现代绿色生态建筑可以与自然环境很好的结合,具体表现在通过设计来表达和应用自然的色彩、自然的材质、自然的通风、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再通过几个简单的生态建筑案例,分别来展示绿色生态建筑及环境的设计方案和理论内涵,营造归属自然、自然而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更加说明了绿色生态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深远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定是建筑设计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文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引领了生活时尚,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思想上追求的适用性、大众化,使得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文人的设计思想超脱凡俗,在家具以及住宅室内设计发展历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色彩艺术在建筑领域外观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因主要是色彩艺术可以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建筑设计人员通过对色彩学的运用,使建筑的观赏性大大提高,色彩的设计使建筑具有特色,优秀的建筑色彩设计艺术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赋予人们更积极向上的一面。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对于建筑外观的色彩运用技术也逐渐提高,更具创新意识,使当代建筑外观更具独特性。本文将主要阐述色彩艺术在实际建筑业外观设计方面的应用,给相关建筑设计从业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程氏墨苑》是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撰的一部墨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造型设计和图式安排新意迭出。晚明文人参与跋序与题赞,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影响深远;著名画家丁云鹏参与绘图,图稿精丽绝伦,且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符合文人的喜好。  相似文献   

8.
天志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重要而微妙,但学界大多只从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未能站在哲学高度深入墨子思想体系内部研究这一思想的作用。本文意在打破这一局面,具体探讨天志明鬼作为一种形上保证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意义。一自20世纪中叶以来,学界研究墨子天志明鬼思想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既批评其属于宗教迷信观念,又承认其具体的历史意义。这种观点以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最具代表性。该书中指出:“是的,墨子的明鬼是一落后的思想传统,尤其是他为了明鬼之有无,引经据典,强辩甚多。然在古代,争取…  相似文献   

9.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园居生活与园林营造的笔记体著作。此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几榻、器具等诸多方面,不仅在园林营造方面颇有研究,其对室内的家具、器物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反映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精致细腻的生活美学与清雅淡泊的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长物志》所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挖掘传统文人和匠师的造物智慧,将其基本的造物观念为今所用,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居民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人们对于自己建筑公共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建筑公共面积上,更多地体现在公共空间舒适度上。公共空间的装饰色彩运用可提升人们的舒适度,文章基于此提出舒适感知的建筑公共空间布局优化设计。通过采用选择合适的界面色彩、调整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的搭配、完善地面色彩布局等措施,进行建筑公共空间的色彩布局优化,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满意度,提升公共活动舒适度,并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孟姜女传说作为一个脱胎于史传文学的故事,应该说从一开始即具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对孟姜女传说的改编创作,包含各种文人书写形式(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及其他通俗文学形式)。在这种文人书写中,除散文创作基本上保留了文人阶层的文化理想外,绝大多数的诗歌创作皆为乐府诗,此类诗歌与民间传说联系紧密,有着较强的民间色彩,而其他有名或无名人士创作的俗体文学几乎全部走向民间,从而实现了该故事的彻底民间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当代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发展状态有着较大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影响。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论证过程,城市规划设计又对建筑设计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且二者内容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应当合理利用二者关系,促进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方法包括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方向,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吸收建筑设计的优点等。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宋代是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高峰,宋代绘画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体系下,上至宋代统治者崇尚文治、推崇书画的政策,下至文人团体追求雅致生活的美学思想,这些因素都将宋代绘画推向一个新高度。从宋代哲学、统治者思想及文人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宋代的绘画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长春是活跃在万历年间江南文坛与道教界的士人,其弃仕入道的经历在晚明文人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在考订朱长春生平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其脱离仕途、入道修仙的生命历程,并对其道教思想来源和主要道教活动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学界对万历年间文人与净明道、龙沙谶、昙阳子事件、内丹修炼等研究,揭示了晚明文人道教生活的面貌。朱长春道教生活的特殊个案或许可以进一步丰富目前对此一时段文人道教思想和实践多元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天水南宅子明清家具是中国明清家具地方流派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天水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除了具有中国明清家具共有的装饰艺术风格外,还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家具的色彩,到造型的设计,及雕刻、镶嵌、金属部件装饰,天水南宅子家具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对其装饰艺术进行归纳和概述,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提取出更多的有用装饰元素,可以丰富家具设计和家具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环境心理研究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对外部环境的心理感受包括拥挤感、密度感、个人空间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需求;而对居住空间的心理感受包括归宿感、归属感、私密性要求、色彩要求等。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环境对人的影响全面考虑设计方案,从而创造出布局合理、优美宜人、富于情趣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设计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能够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文章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背景,对新馆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以及新馆设计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以色彩表现空间是西方艺术的一个传统,从提香到马蒂斯一直在探索色彩表现空间的不同形式,特别是马蒂斯,用纯粹色彩表现空间。而中国传统绘画中早期也有此类表现,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也可作此种解释。新文人画家北鱼的画作就有此种色彩表现空间的传统性和与马蒂斯一致的现代性。色彩在马蒂斯和北鱼身上都具有了艺术本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色彩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受到文人画的冲击,鄙视色彩成为一大风气,但是鲜艳多样的色彩这一审美形式已成为传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追求笔墨一直是文人画的传统,但是至"四王",笔墨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要想继续遵循文人思想寻找笔墨的突破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况且文人阶层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要以陈述的方式对待中国艺术传统。如若从色彩出发,探讨墨、色这一传统与印象派的光色结合的艺术形式应该能另辟蹊径,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符号学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阐明了建筑与符号之间的原则概念。分析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运用手法,探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符号现象,具体分析图形、点线面、色彩等建筑符号性表现,结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用符号学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试图寻找一定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建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