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心理科学》1997,20(5):471-472
1问题的提出Piaget指出,若A<B,B<C,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回答问题,需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解决问题。Bryant和Trabasson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推理失败是因为不能记住问题的前提,若解决了前提记忆问题,睡岁儿童就能完成这种任务。Halford和Ke时的研究表明,3-4岁儿童不能学会传递性关系推理。沈华忠等认为,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先前研究忽略了任务类型的差异,多数采用五项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三项系列问题作刺激任务,企图证呼心采用三项系列问题,幼儿将更早地表现出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②比较句…  相似文献   

2.
4—6岁幼儿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1,34(3):47-52
该研究旨在探查4、5、6岁幼儿空间上下和前后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实验条件(一致、模糊、冲突)下儿童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为了尽量降低记忆对推理的影响,要求幼儿在前提呈现的条件下按前提方位关系进行传递性推理操作。被试为幼儿园4、5、6岁组儿童各24人,其中男女各半。主要结果表明:4岁幼儿开始萌发空间前后和上下方位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从4岁到6岁,“上下”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优于“前后”方位;4—6岁幼儿还不能完全摆脱知觉干扰因素的影响,形成稳定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5.
设计视野阻隔任务,控制了短时记忆和直接比较的两难问题,考察3~5岁幼儿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传递性推理这一认知过程的发展序列。以2(间隔长度)×2(摆放方式)×4(年龄)的三因素混合设计,研究了240名幼儿,结果表明:(1)3~4岁是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快速发展期,4岁以后的幼儿大部分具备了这一能力,发展速度趋于平缓;(2)任务类型影响推理成绩;(3)基于传递关系的推理依据与推理总成绩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年仅4岁幼儿具备传递性推理能力蕴含教育价值;传递性推理的认知过程经历了四个可辨别的发展序列,依次主要发生在36~42个月、43~48个月、49~54个月和55~60个月的幼儿当中。  相似文献   

6.
5~6岁儿童传递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在控制儿童记忆容量影响的前提下,考察了5~6岁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5~6岁是儿童传递推理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大概6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已经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递推理。(2)此年龄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不具有显著差异。(3)条件排列的一致与不一致对于被试的推理成绩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国雄 《心理学报》2013,45(3):310-319
采用Keller, Gummerum, Wang和Lindsey (2004)的不知情义务推理范式, 探讨了96名4、5、6岁幼儿对通过条件规则表述的鼓励性或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以及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幼儿对两种不同领域规则的义务推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显著的“角色效应”, 即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同伴违反, 随年龄增大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一些4岁幼儿就能正确指出道德和习俗领域中的妈妈违反, 部分5岁幼儿即可正确指出双违反。2)在不知情的义务推理范式下, 一些4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妈妈违反约定的情境中同伴违反、一些6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同伴违反约定的鼓励性规则情境中妈妈违反。3)尽管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没有差异, 他们对不同性质社会规则的义务推理却表现出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中同伴违反的检测显著低于对鼓励性的道德规则, 而6岁幼儿对双违反中妈妈违反的检测则相对更高; 6岁幼儿对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也表现出类似的不同性质之间的差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反映出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进行义务推理时表现出的跨领域的一般性及其领域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雷  周治金  刘昌 《心理科学》2006,29(5):1058-1062
采用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探讨工作记忆成分在五项系列问题(five-term task)这种传递性推理中的作用。被试为80名大学生,实验材料为32个空间和时间内容的传递性推理题目。结果发现:(1)空间位置和时间关系的推理结果都支持心理模型理论,而不支持形式规则理论。(2)在推理前提的加工阶段,中央执行系统和视空间模板发挥着关键作用,语音环路没有参与;而在结论的推理阶段,工作记忆的三个成分均发挥了作用。(3)传递性推理在工作记忆系统中采用视空间编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202名4~5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102人、女孩100人,研究采用测验法考察幼儿年龄、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推理能力、心理理论与其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Amos22.0验证模型。结果发现,4~5岁幼儿的年龄、心理理论、推理能力能直接影响其阅读理解。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会通过影响心理理论、推理能力间接影响阅读理解,并且心理理论、推理能力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英和  肖兴荣  王晶  张澜 《心理科学》2007,30(4):774-777,773
本研究以北京某幼儿园9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幼儿反事实堆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的表现明显好于3岁幼儿,但是4、5岁幼儿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问题形式和因果链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上具有交互作用;(3)领域知识在各年龄阶段上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矩阵填充任务为材料,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以3~6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图形推理中儿童推理过程的特征和策略使用的差异,以及推理能力高低组儿童完成图形推理任务的眼动模式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8岁以上儿童已经具备解决矩阵填充任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高低水平组儿童在解决任务的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水平儿童的反应时较快、正确率较高;(2)在儿童推理的过程中,不同维度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层次:对形状、颜色维度的识别最容易,对大小维度的识别次之,对方向维度的识别最难;(3)高低水平组儿童获得策略的时间进程不同,差异主要产生在推理开始后的5~11秒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组儿童对方向这一较难维度的识别和正确答案的识别都快于低水平组儿童,体现了高水平组儿童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90名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法测查幼儿前提反事实推理的发展特点以及结果性质和领域知识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前提反事实推断数量随年龄而增多;(2)幼儿产生的减法式反事实推断数显著多于加法式,但上行和下行反事实推断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对反事实推断的影响因素方面,结果性质主效应不显著,领域知识主效应显著,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当控制语言能力后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2):321-327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3-7岁儿童在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能力发展和策略发展状况,真传递性推理指推理的传递性是确定的,个体根据前提关系可以做出确定的传递性推理结论,不确定性传递性推理指该类推理的传递性是不确定的,关系是否传递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社会经验来确定,否定性传递性推理指根据前提关系得出不能进行传递性的必然结论。结果表明:(1)三类传递性推理的解题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在7岁左右初步形成。(2)三类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有不同的起始点、快速发展期以及初步形成期。真传递性推理发展最早最快,不确定传递性推理最晚最慢。(3)3-7岁儿童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使用了猜测、视觉判断、定向反应、经验推测和逻辑推理等策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主导策略由准策略向真策略转换。  相似文献   

16.
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实验法探讨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的影响,并试图探究“莫扎特效应”产生的机制.采用相同唤醒度和情绪效价但不同结构化和周期性的三首音乐为刺激,共342名大班幼儿参与实验.结果显示:高度结构化、长时程周期性的莫扎特音乐K.448显著提高了女童时空推理能力,而在男童未发现此效应;而不具备高度结构化与周期性的科普兰“猫和老鼠”类似无声静息,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无显著影响.综上,产生“莫扎特效应”,音乐需具备长时程周期性和高度结构化特点,支持“直接启动说”理论.  相似文献   

17.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复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1):104-107
研究运用4种任务类型,对4个年级160名被试的五项系列问题的传递性推理进行研究,发现解决不同任务类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有随年龄而明显增强的趋势,使用的心理模型遵循空间模型、空间-语义模型、语义模型和枢纽项模型的发展顺序,儿童表现出了复合模型,复合模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姚尧  陈晓湘 《心理学报》2020,52(4):456-468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