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天台宗的创兴历史,主要是慧思之前者,一直比较隐晦,慧思的师承成为研究此一问题的主要线索.本文根据散见各处的资料,以慧思的师承为线索,考察天台学准备阶段的主要禅师,尤其他们主要所用的禅观方法,以勾勒直接影响慧思禅行的小环境,并为北朝佛教与天台宗的研究作一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较为可靠的早期天台宗佛教史料,对中国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先驱人物南岳大师慧思的佛学思想特征作了初步的清理和研究,澄清了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发展的一些无稽的传说。认为慧思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张“因定发慧”,在以定为本的基础上倡导“定慧双开”;二是以《大品》为宗旨会通《法华》,特重空谛。而中国佛教天台宗“止观双修”的根本宗风及以“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天台教理,则是由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奠定和确立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佛教思想角度阐释基督教之"原罪".从"原罪"的产生来看,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始祖所犯的过错,而这种过错从佛学角度来看既是一种"我执"的产生,即"无明".而从"罪"的内涵来分析,"罪"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非本体性的状态,是人本来真实、清净、圆满状态的扭曲和破坏,是人对自己真实"本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4.
大梵天王与上帝有类似处,他自视为众生父母。原罪的涵义有四点,其中两点,引出深层疑问。佛教真正的原罪是无明,是“我执”凸显,这是众生轮回的原因。《圣经》对原罪未予解释而致悖理之疑;佛教不谈无明开端而详述无明缘由。  相似文献   

5.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6.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天台智顗的早期作品<觉意三昧>对其师南岳慧思的相应作品<随自意三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1994,(1):12-13
原始章第一道不可以无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  相似文献   

9.
佛教认为在无始时万物是平等的,即在时间开始时是平等的,而一旦人们开始“行”(无明缘行)就造成了不平等,所以要实现平等就要改造人们的行为。在改造人们的身心与言行上,佛教提出了“八正道”,这就为平等的实现提供了内在的保证。从改造内心来实现平等正义正是现代伦理所缺乏的内容,对此佛教无疑可以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内容。在拨开无明的妄见的遮蔽后,佛教认为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认为有情众生在修行解脱上是平等的,这就在最大范围内保障了个人选择权力和努力成果。佛教的平等观还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平等智”,以觉悟之心平等的对待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0.
学诚 《世界宗教文化》2013,(1):18-21,120
人类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全部源于自身的无明烦恼,烦恼是人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信心”,也就是人类不相信自己内心的能力与潜能,只相信外在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佛教以心为首、以心为本,修习佛法便是一个育心的完整过程,具体步骤即是“闻→思→修”.人心将是最宝贵的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这就是心文明.心文明意味着一场人类自我的革旧图新,一次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全部源于自身的无明烦恼,烦恼是人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信心",也就是人类不相信自己内心的能力与潜能,只相信外在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佛教以心为首、以心为本,修习佛法便是一个育心的完整过程,具体步骤即是"闻→思→修"。人心将是最宝贵的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这就是心文明。心文明意味着一场人类自我的革旧图新,一次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占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因隋代智凯禅师于此习静修学,著书立说,融合三教,破斥南北,而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说,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揭示了“一念三千”、“三无差别”、“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殊胜的佛教义理,发展了僧肇的“立处即真”、慧文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慧思的“诸法实相”等理论,从而奠定了一宗的哲学思想体系,故称智凯为天台大师,其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天台九祖湛然曰:因其是“以《法华》为宗旨,《智论》为  相似文献   

13.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相似文献   

14.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相似文献   

15.
正从菩提书院来说,传灯是一个重要项目,可以说,是书院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书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点灯和传灯服务的。其中,三级修学属于点灯的过程。通过闻思修,驱除无明,点亮心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本性,都有自救能力。所以,这盏灯不在别处,  相似文献   

16.
舍尔班第一讲 赞美安拉,众目不得见之,想象无以述之,灾难非能临之。有识之士难以言状其尊威,思考者无法探其无始之究竟。无人能言其原在哪里,情况如何,何时始有,现在何处。我赞美安拉清净玄高,我向他忏悔,向他谢恩。知谢者确因向其谢恩而获得了成功。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安拉,他真乃独一,绝无伙伴。他洞悉万物存在之前的一切。我作证:我们的领袖和先知穆罕默德,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降,融会佛教诸宗已成佛教界主流,继而又与"三教合一"思潮相互激荡.明代的智旭,他既"究心于台部",又倡导融会诸宗、儒佛会通,他的<周易禅解>一书即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书中智旭把天台的无情有性与周易之铺天匝地、天台的止观并重与周易之乾坤刚柔、天台的四悉檀与周易的训蒙之道加以会通,并以周易的<井>卦解天台六即果位,以周易之<大有>卦解天台之"十界互俱"说.  相似文献   

18.
释智(公元538—598年)。(依照传统的说法,智的生卒年代为公元538—597年。杨曾文先生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智卒时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应为西历598年1月7日。参见杨曾文《关于中日天台宗的几个问题》一文,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史称天台智者大师,是中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天台宗高推龙树为初祖,以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实则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 在创立天台宗的过程中,智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佛学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佛教心性论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讲成佛问题,众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3)
正灵峰派是明末蕅益大师创立的一个佛教派别。灵峰派究竟属于哪一宗?现在学界对此并没有形成定论。灵峰派的宗派定位问题,其实就是蕅益大师的思想定位问题。关于蕅益大师的思想定位,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一是天台说,二是净土说,三是禅宗说,四是融合说。天台说。蕅益大师私淑天台,其著作中多引用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四悉檀、化仪化法四教、一心三观等概念术语,乍读其文,如天台学之翻版,所以许  相似文献   

20.
天台佛学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的基本特征、天台佛学的终极关怀、天台佛学的正统王朝观念、天台佛学的历史评价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仪规制度,以及该宗与他宗的关系、对他宗思想的影响,并提出对该宗的具体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