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7,(3)
佛言祖语佛言祖语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  相似文献   

2.
李刚 《中国道教》2001,(4):29-32
众所悉知 ,先秦时期的方仙道是构成道教的重要部分 ,从道教本身的发展也能看出与方仙道一脉演变的形迹。是时 ,方仙道尚不属正式宗教流派。方仙道造就了一批既通晓神学 ,又兼有其他技长的方士 ,在彼时活跃在各诸侯国的上层建筑领域 ,博得王公贵戚的信任 ,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方士的矿物炼丹、医药养生等方面的专长 ,又为后来产生的道教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而丹沙可化为黄金 ,黄金成 ,以为饮食器 ,则益寿 ,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 ,见之以封禅则不死。”①“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 ,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 ,合则见人 ,不…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6)
<正>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他借鉴并超越了印度当时已有的文化成果和修行方式,克服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6):4-5
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  相似文献   

6.
善生经     
姚泰 《法音》2006,(9):48-5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祗耆阁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祗城内有长者子,名日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见长者子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相似文献   

7.
方士与方术     
一、早期方士及其中心思想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  相似文献   

8.
逻辑信箱     
编辑同志: 近日教课,曾及《中学文言文助读》之若干短文,发现魏源的一篇短文(编者给题为《得之不难,失之必易》,见该书123页)在论述中前后未能保持同一,似有转换论题之嫌。今特录呈,请你们研究答复。①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甚者飞必决。②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③众所福,君子不福,不福其祸中之福也,众所利,君子不利,不利其害中之利也。】④消与长聚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庄子可谓情有独钟.究其因,似为时世之相近而使然.在<庄子通·叙>中,他说:"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磨之室也,众籁不喧,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沈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子之术,得无大愧疚."  相似文献   

10.
六、佛化两大弟子舍利弗及目犍连 1.尊者阿娑耆首说甘露法 尔时婆罗门大臣及余人民,王奉施如来僧伽蓝,皆悉踊跃,生随喜心。 尔时频昆娑罗王施僧伽蓝已,心大欢喜,以额头碰触佛的脚面,退还所住阎浮提中。诸王见佛,频昆娑罗王,最  相似文献   

11.
西方科教文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进步.但西方近现代以实证科学为根本内容的科教文明,知识上存在着两大缺陷:第一大缺陷是科学知识主要是在封闭条件下获得的,属于封闭性知识系统.第二大坎陷是不富于人生意义.实证科教文明之坎陷,说到底就是两大危机:一种是自然危机,一种是精神危机.克服这两种危机,不仅要认识到西方科教文明之坎陷处,更要懂得中国文化广大悉备的知识体系.只有将西方科教文明的封闭知识系统融入中国文化广大悉备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扶正吊诡,克服危机.  相似文献   

12.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第一乐。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我今敬三宝,以信为珍玩,汝以何因缘,说我为贫穷?帝释毗沙门,虽富众珍宝,如其布施时,不能一切舍。我心爱知足,于诸财宝物,无有贪著意,一切悉能舍。…  相似文献   

14.
高璐 《天风》2001,(8):32
起初神创造天地。神看光是好的;神看海、看地上的众植物是好的;神看众星辰是好的;神看在水里、在天上、在地上各活物是好的(创1)。神看这一切都是好的。他用他的大能造了这一切,静下来时看这每一样都是好的。不必问是否有神,上帝在哪里?只要你去看看天、看看海、看这世上的一切受造之物,你就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上帝的存  相似文献   

15.
从姜尚伐纣起,“置之死地而后生”便成兵家常用之计,“置之生地而后死”,在政治、军事乃至市场竞争中,亦是常用之计,用亦有效。然而用者颇多,示者、知者却少。兹据事论理论之。《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记:郑武公生长子寤生、次子段。其妻姜氏宠次厌长,几请废长立次,武公不允。武公逝,寤生继位称庄公。姜氏与段谋,向庄公索非分权势、要隘封地,庄公悉与。臣下多进谏,庄公均笑而不纳。姜、段愈得纵,臣下愈向庄公。姜、殷自以为羽翼丰满,举事夺位;庄公起兵击之,一击即溃,段自戕,姜被囚。此令姜、段倒行逆施为众不耻至极时…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0,(2)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燮,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  相似文献   

17.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18.
王小明 《法音》2000,(2):18-24
《比丘尼传》,凡四卷,为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宝唱,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岑。生卒年不详。少投建初寺僧 出家,遍学经律。后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取精理。天监四年(505)入京,奉敕住新安寺,参与僧 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僧朗之《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之述作。又列席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以下十一部经。改订安乐寺僧绍之《华林佛殿众经目录》(世称"宝唱录")。帝嘉赏之,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师博学能文,名冠当世,著作颇多,另有《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众经忏悔罪方法》三卷、《法集》一百四十…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着世乐,无有意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问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  相似文献   

20.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则佛教寓言: 摸象 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