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黑格尔唯心主义道德观、康德自律论伦理观、费尔巴哈观点等诸多观点的影响 ,最终又与他们分道扬镳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的道德观已出现了某些萌芽。马克思明确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以后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切入,并从自由精神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自由的精神与自由的生活、历史观与道德观三个方面具体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思想,揭示唯物史观坚持道德价值精神的客观普遍性,坚持自由的最高价值,坚持在历史中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3.
罗尼.佩弗(Rodney G.Peffer)是美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论,并且利用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修正了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他后来自称为激进的罗尔斯主义的社会正义论。对于当前致力于建构社会正义理论的中国知识界来说,佩弗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反(或非)道德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依据马克思关于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非(或反)道德主义者,这些观点一般来说依据康德的道德理论来否定马克思的道德观,而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在批判康德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并把它和康德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人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赋予这些概念以自己的独特含义.这也使马克思的道德观在伦理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该著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抽象道德观,强调道德的现实利益基础,自觉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价值辩护,为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的道德观不能仅从道德概念和道德现象上去理解,而要深入到马克思对道德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揭示上。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道德的现实物质生产方式基础,对在阶级社会中之所以出现相互对立的道德观的原因进行了彻底分析,从而给出了我们理解道德问题的知识图景;另一方面又给出了新道德观的价值标准,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程度作为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道德价值的尺度,从而揭示了"真正人的道德"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莫春菊 《学海》2015,(4):24-29
马克思具有丰厚的公共性思想。人与社会的互动是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世界,是马克思公共性存在的客观基础;公共利益是马克思公共性的基本要义,是马克思公共性的核心所在;自由是马克思公共性的价值旨归,是马克思公共性引导和规范未来的实践图景。三者层层递进又互相融合,共筑着马克思公共性大厦。虽然马克思没有对"公共性"进行正面地论述,但其公共性在唯物史观中是以蕴含性的方式存在,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立场方法和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公共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神圣家族》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书。该书是马克思、思格斯创立自己新的世界观体系过程中的一部著作。书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等。其中第六章第四节“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凝结着马克思对法国唯物主义研究的成果,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爱尔维修旧道德观的继承与批判,以及对自己唯物主义道德观的阐述,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英国唯物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  相似文献   

9.
美是一种价值──这是一个隐含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为我们观察美学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新视角产生新见解,对于某些聚讼纷坛的美学问题来说,真令人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本文旨在对这个美学命题作粗浅的探讨和阐发,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先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说起。对马克思说来,有两种意义上的价值理论,一种是经济学上的,一种是哲学上的。前者已为人们所熟知,无须赘述。后者近年来才为人们所注意,我以为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马克思对表示价值的几个西文词value(英文…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贯穿整个西方文化的价值目标,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根据,它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康德和马克思的自由观就宛如德国近代自由思想的两个点:康德自由概念的核心是自由意志,并且它是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但对它的证明始终是个问题;马克思对康德的"自由"进行了感性证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12.
伦理思想和道德观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如果说马克思早期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批判,只是为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建立提供一种伦理前提和道德观诉求,那么45年之后的研究,则表明他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马克思的伦理观绝不是狭义上的道德学,而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哲学,其内容包括劳动伦理、制度伦理、日常生活伦理和科技伦理等多重道德维度,可以说就是一种对人类自身行为及相互进行审查和评估的一种价值学。这些多重维度的道德思考,对于当今时代我国伦理体系的建构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自身解放条件的科学,集中表现在"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上。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知和深刻批判的产物,是变革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结果。"自由人联合体"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其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人联合体"既包含着历史必然性,又包含着价值理想性,这二重向度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各自起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照罗尔斯的"平等的自由"原则,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实际上,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在很多维度已经关注并涵括着罗尔斯所阐释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并显现出与罗尔斯之前提及视野的差异。这些维度包括:自由的概念与"平等的自由"体系;"平等的自由"体系中的良心的平等自由、平等的政治自由与平等的人权;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政治哲学观及其功能;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可以表述为:每个公民对于最广泛的、总体的、平等的、基本的自由体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这个自由体系与所有公民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相容。当然,马克思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是对这种自由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初步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哲学的贫困》,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作为观念论哲学的推崇者,蒲鲁东醉心"发明"各种"科学公式",用"建议""意见""自由意志"等观念间的推演来解释价值形式的二重性与矛盾性,诉诸虚构的历史来描述所谓构成价值的基本内涵、决定因素、形成过程及现实应用。马克思从批判这些"变戏法"出发,揭示了构成价值的实质与矛盾,指出它无非是相对价值的"另类表达"且漠视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经济事实,故而不能适用于解释金银成为货币的经济原因、证实凡劳动必有剩余的定理。马克思此时的价值形式理论看似尚未超过李嘉图价值理论,实则在方法上尤其是尝试解决剩余价值问题方面实现了飞跃。相形之下,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虽由于旨在解决工人的贫困状况而具有部分进步意义,却终究无法摆脱沦为工人遭受现代奴役之公式从而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张明之 《学海》2014,(1):65-72
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去挖掘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价值,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资本天生具有自我增殖本性,由资本本性衍生的自我扩张的逻辑便形成为资本逻辑。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资本逻辑俨然已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逻辑。尽管资本逻辑本身蕴含着"自由"价值,但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所表现的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遭受重大挑战的事实。马克思对此有过原初的揭示,因此,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那里,因循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追寻摆脱资本统治之道。  相似文献   

17.
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性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马克思在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作了经典牲的论述,这已是众所周知。但马克思在书中对伦理思想所作的经典论述(其中主要是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似乎未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本文试图对《资本论》第一卷中所阐述的伦理思想作一初步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的本质,分析了由此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恶劣影响,鞭挞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并揭示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根源。马克思的分析表明,金钱是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金钱至上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为获取金钱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符合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经典表述,可以从其存在论视界去理解:"自由个性"实则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在自由劳动、自主活动、自我批判基础上最终达到全面自我实现和个性自由的主体存在形态,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其内涵具体表现在生产力、交往力、解释力三个向度上。狭义的"自由个性"是指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个性,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特殊)个性""丰富的全面的个性""有个性的人""个性自由"。"自由个性"还应该与"个人全面发展"辩证看待。"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实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更高存在形态的理想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